隱形生產線 改編自作者入圍的報導文學作品《Chinese Whispers》,緣起於多年前的兩則新聞: 五十八名中國偷渡客在肯特郡多佛港的入境的一台貨櫃車裡被發現窒息身亡。 如同貨品般,他們的屍體倒臥在一箱箱的進口番茄之間。從比利時的幸布若支港越渡英吉利 海峽,六十名中國男女在攝氏溫度30度以上的暑熱中一路被載運到多佛港。離開比利時不久後,貨櫃車上的冷藏裝置便被荷籍駕駛關掉,而他非常清楚貨櫃車後面藏著六十個人。 另一則:在莫克姆灣,二十三名在海上拾貝的中國勞工因生產要求,工頭罔顧漲潮時間,而溺斃海上。 英國社會對多佛港悲劇的反應,是漠然的震驚。社會對移民群體的缺乏認識和無知,反映在大眾和媒體對多佛港悲劇的充滿偏見的分析。而所謂英國的「華人社區」展現的,只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和階級歧視。那些不代表勞工階級的「華人社區」組織和領導們,紛紛與多佛港悲劇劃清界線,好像五十八名中國人的死亡,是工人和農民的死亡,與己無關。 閱讀更多關於隱形生產線
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 「人們為了生存而不懈奮鬥,不是為鏡頭與筆墨而生活。」 《八尺門報告》最早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與《人間》雜誌創刊號連載五期,當時是一九八五年底。此報告發表時以〈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八尺門阿美族生活報告〉為題。 這個標題緣起於台灣少數民族各族群在二戰後至今,其總人口數大約佔全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或能突顯少數民族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 幾乎在《八尺門報告》發表同時期,為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台灣原住民掀起了一波波自覺性的社會運動,並於1984年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住民的自主地位。這個以原住民知識青年為中監分子的「原權會」,不僅提倡「部落主義」,並跨越族群、城鄉,爭取原住民的身分地位、自我認同、國家族群與文化政策等訴求。 閱讀更多關於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
1980年代的愛情 那曾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初初開禁的陽光下有著浪漫的人性和絕美的純情,而理想和激情都源自人的真誠和善良;雖然一切人事終將成影波而不復在。 然而這樣的懷舊是如此簡單樸素,在那被打開的歷史摺扇上,仍然還有風聲如怒。 自省城被分發回鄉下服務的雨波,曾是唯一考出窮鄉僻壤的大學生,帶著少許不得志心態回鄉,竟沒想到會再與少年時初戀的同學麗雯相遇。 在這段時間,兩人漸漸回溫的感情卻始終保持一份純情的矜持。 一個是還有雄心壯志尚在起步的青年,一個是只得續留當地守著老父的荳蔻,文革前後立場的轉變,時代的更迭,一場註定沒有結果的愛戀,卻是歷經人海滄桑後最悠遠的思念。 本書特色 *曾獲台北書展大獎、獨立中文筆會寫作獎、中國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等,繼《門後的守望者》情詩集後,野夫娓娓道來一則愛情故事。 回憶於腦海沉潛數十載,野夫寫下了屬於他們這輩人的那段過往青春,權力、愛恨、理想和衝動都在野夫筆下悠悠晃晃的山水中漂動,淌溶成一片最初的人世情懷。 是對時代鉅變之感,也是對人情尚存之念。 閱讀更多關於1980年代的愛情
無邊之城 Infinity place 作者出身於台灣,長期關注圖博議題,並多次往返北印流亡藏人屯墾區進行採訪。本書所收錄的42張照片與40首詩作,是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亦是作者關照內心的自我對話歷程。 閱讀更多關於無邊之城 Infinity place
樂天島 Carefree Island 詩人、導演鴻鴻的最新詩集,面臨三度政黨輪替後台灣社會的期待與失落,在詩中直接提出批判與嘲諷,並呼應個人成為父親後,生命軌跡與心境的變化,交出成熟而豐碩的成果。 閱讀更多關於樂天島 Carefree Island
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 哲學家巴特曾說:我以談論文學的形式來創作文學。我想看看前人畫家如何活在當下創作美好── 我大膽設想:我以說說藝術(的形式)來創作藝術,跳躍於不同時空,以汝之名、她或她的。 閱讀更多關於穿越世紀的情書──寫給巴黎藝術家的21封信
永無止境的現在 The Endless Present 被譽為台灣的辛波絲卡,隱匿此書收錄2015至2018年詩作,與4篇相關評論。詩人歷經生死、病痛、開店關店等磨難,詩引領著她跨越身體與生活中的每一個坎,也期盼伴隨讀者跨越自己的坎。 閱讀更多關於永無止境的現在 The Endless Present
朱爾丹的瘋狂日記 ☆非洲版的「紫色姊妹花」(Color Puple),娓娓道出一個女性的命運。 ☆南方家園非洲小說第四發──來自加勒比海不一樣的聲音。 如果婚後遠嫁異地,才發現自己並不是丈夫唯一的妻子…… 1960年代來自安地列斯群島的朱爾丹,在巴黎邂逅了來自西非的瑪瑪杜,婚後隨他回到達卡生活,此時她才曉得自己並不是丈夫的唯一。在這樣環境下,她除了得學習如何跟艾娃──丈夫的大太太和三太太恩黛伊和平共處,還得忍受孤寂的異鄉生活。 而海倫,一名同樣來自加勒比海的心理輔導師,曾經在非洲工作時經同事提起關於朱爾丹的案例,並且給了她一本破舊的日記,裡頭記述的是朱爾丹的辛酸點滴。多年偶然後,她才在閱讀的過程中體認當時的狀況,並與自己目前生活反覆對照。 朱爾丹是否能夠順利地融入這個文化、習俗皆不同的生活?還是這本破舊日記本最終將成為她孤獨和瘋狂的最佳見證? 閱讀更多關於朱爾丹的瘋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