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 *2014年小寫出版《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甫獲2015年吳濁流文學獎新詩類佳作獎。 *2014年初版詩集,裝禎設計入圍2015年金蝶獎初選。 *2016年二版詩集,由2014年金蝶獎首獎設計師何佳興操刀,打破格局,展現新風貌。 初版後記 / 零雨 詩的耕耘,就像田園的耕耘,為人類造就生存的美學。 草屋、籬落、田疇,至今看來,仍是富含邏輯與深意。 閱讀更多關於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
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 □□!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出版企劃書之一:《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企劃,不想只談小小書房,而是想嘗試繪製一幅由「出版/編輯人生」、「創作生涯」、「讀者生命」與「書店經營」共同交織的閱讀圖像。《開店指「難」》是這幅「閱讀圖像」重要的一角,它是透過經營者的理念與想像,所試圖建立,讓一切交匯、發生的場所。書中將呈現經營者在籌備規劃一間書店時,如何思考理想與現實的折衝,由開店到經營的種種困難,以及嘗試解決的歷程;當然樂趣、堅持與辛苦都在每一個「難」之中。它是指南,也是指「難」。 它是一本獨立書店開店經驗分享之書;它是一本參考手冊;它也是一本書店生存環境的生態學,關於書店生存之歷程、艱難以及解決的種種路徑。期望這本書能夠讓未來想開書店的朋友,少走一些「冤枉路」。 閱讀更多關於開店指「難」:第一次開獨立書店就 □□!
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出版企劃書之二:《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 紙本書 ?大家都在手機平板看東西了,誰還要看紙本書啊 ? 十年紀念的第二本書《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是一本第一手訪談實錄,以「書」為起點與媒介,藉著小小書房十年來,銷售排行榜上前十名的書籍,分別採訪書籍出版人、出版社。透過深度訪談,以出版人視角述說一本書的生命史:它的誕生與存在方式;以及,出版人對台灣圖書出版數十年寒冬現象的觀察與因應,期望從中讓讀者看見,這十年來,每一個出版社在自身專業與出版工作上的視野與努力,以及未來可能的規劃。 * 誰需要這本書? 閱讀更多關於馴字的人:寒冬未盡的紙本書出版紀事
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子與母最初的詩 記錄生命,初始,母語,字詞,印現。 詩+鉛字+聲音的三重變奏 ﹏ ﹏ ﹏ ﹏ ﹏ ﹏ ﹏ ﹏ ﹏ ﹏ ﹏ ﹏ ﹏ 一本由孩子和母親共同完成的母語詩集 ◎ 詩集《潮 汐》、《陌生的持有》作者蔡宛璇, 閱讀更多關於我想欲踮海內面醒過來╱子與母最初的詩
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 小小書房十年紀念書出版企劃書之三:《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 * 沒有創作者,在黑暗中我們將如何前進? 小說家、劇場工作者、紀錄片導演、詩人、音樂家、藝術家,沒有他們的伏案鑿光,就沒有深刻作品,以及提醒我們時刻應當返身思索的生活日常。 十年紀念的第三本書《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是一本第一手訪談實錄,收錄王墨林、胡台麗、零雨、黃庭輔、鍾永豐、駱以軍、黃錦樹、Liglav A-wu(利格拉樂.阿烏)、吳明益、林生祥、高俊宏、Yannick Dauby、蔡宛璇等十三位創作者的創作歷程與生涯專訪,透過訪視與深入的對話,了解這些創作者們,面對創作所專注的主題、議題,各自戮力地書寫與傳播的歷程,抑或轉化。企望藉此,讓讀者們能更深入地理解他們,那一顆顆獨特的心靈。 閱讀更多關於運字的人:創作者的鑿光伏案史
小小閱讀通信 專刊:痛之書 疼痛之書,及其三種維度——法國藝術教母蘇菲.卡爾與《極度疼痛》 《極度疼痛》(Douleur exquise),法國藝術家蘇菲.卡爾(Sophie Calle)為治癒情殤之痛,逼視人生各種痛苦的一場紙上藝術行動,2014年由大家出版將之引入中文世界,以冷僻的藝術書之姿,創下五刷佳績。儘管愛讀者眾多,這本書始終神秘。 疼痛,如何召喚了藝術家、創作者?創作者又如何調度這一普世經驗,在一本書中,喚起閱讀者關於「痛」的震顫與共鳴?本期專刊將由創作者、編輯、譯者、讀者等不同角度切入「極痛之書」的誕生與過程。 主題專欄: **蘇菲.卡爾的偏執之道 知名策展人龔卓軍專文 **揭露《極度疼痛》中文版出版之秘! 專訪大家出版總編輯賴淑玲、《極度疼痛》譯者賈翊君 閱讀更多關於小小閱讀通信 專刊:痛之書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 DVD 本片以聶魯達詩意的語言, 刻畫台灣農民的思想啟蒙, 流離兩岸的愛情與親情的纏綿, 漂泊天涯的壯烈革命紀事! 這是一部台灣人不能不看的史詩。 本片榮獲2008 第六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國際競賽短片入選影片 描述台灣從日據時期以降的社會運動者,如何承襲抗日思想,到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 五○年代的台灣左翼青年,曾用生命與鮮血護衛理想,寫下這個土地最令人動容的故事,但他們卻被徹底被抹除痕跡。在資料闕漏、人物凋零的狀況下,導演另闢蹊徑,以內斂的戲劇手法,混合真實人物擲地有聲的生命證言,及聶魯達靈性的詩歌,在荒地上重新書寫一遍歷史。 「這個片子的企劃藍博洲先生,他在近十年前就與侯孝賢導演合作了《好男好女》、《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希望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左翼活動。藍博洲跟我許多朋友一樣,儘管不走政治與學術研究,在骨子裡卻始終有著不變的社會主義憧憬。拍攝前,我比往常更為焦慮,這次要到哪裡找人說故事?畫面又是哪裡?但當我們找到了石聰金先生之後,問題慢慢解決了。當年白色恐怖的氣氛,肅殺或溫暖,都漸漸浮現了。」──王育麟 閱讀更多關於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 DVD
抗戰巨卷史詩國畫:浩氣長流畫冊 二○○四年,剛從出版崗位退休的畫家歐治渝,有感於明年 (二○○五年)恰逢抗戰勝利六十周年(八年抗戰始自盧溝橋事變),他想以此題材畫一幅畫,於是來到重慶會晤民間思想家王康商討。 歐治渝是有四十多年繪畫、美編經驗的畫家,曾擔任重慶出版社美編室主任,主持過《史記》和《水滸》大型連環畫。而任職於重慶陪都文化公司的王康,專精於抗戰歷史研究,兩人欲以歷史還原的角度,透過藝術,表現抗戰歷史。在歐治渝之外,王康邀請了另外三位著名國畫家江碧波、張春新、馬一丹分別擔任四個主題的領銜畫家: 卷一《山河歲月》江碧波 卷二《血肉長城》歐治渝 卷三《精神堡壘》張春新 卷四《信義和平》馬一丹 講述八年抗日戰爭歷史的巨幅長卷史詩國畫《浩氣長流》遂為之誕生。《浩》畫總長度為728米,人物808位。在長卷中出現的800多個人物,原則上每個人物出現一次,只有個別極其重要的人物,必須在不同的主題下重復出現的例外,長卷的與眾不同之處並非重寫歷史,而是努力復原民族記憶,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包括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評價。 本書特色 閱讀更多關於抗戰巨卷史詩國畫:浩氣長流畫冊
為十年後的華人許願──兩岸三地九個觀察家的夢想接力筆記 2008年十二月下旬展開的「痴人.說夢─CNEX紀錄片影展」,其製作總監張釗維在製作過程中,採訪南方朔、溫鐵軍、梁文道等兩岸三地九位重要趨勢及評論家,包括提出下個階段華人可以做哪些事?華人們在世界變動遷移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可能的發展線索可以思考?這些精彩內容收錄於南方家園出版之《為十年後的華人許願——兩岸三地九個觀察家的夢想接力筆記》。 本書是CNEX今年影展所做的主題採訪,由CNEX製作總監張釗維先生撰文,側寫華人當代的挑戰,討論兩岸三地華人未來的新局與想像,內容包括: 1)南方朔(評論家、文化觀察者):一千年墜落後的華人想望 2)羅智成(詩人、作家):華人的總體夢想學 3)溫鐵軍(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2.長):民族夢的前沿──中國的摔落與再起簡史 4)汪暉(中國著名學者,被譽?新左派領袖):華人的下一代要問什麼?「八O後」VS.「七年級」 5)許知遠(中國新銳暢銷作家):為下一代華人社會的進步作準備 6)梁文道(香港「文化教父」):卸下世代的想像瓶頸 7)楊平(詩人、散文家):治亂的史觀──當世界華人面對不繁榮 8)吳經國(前台灣奧運主委):奧運老兵眼裡的京奧夢 9)夏鑄九(台大城鄉所教授):城與鄉──夢想和現實的角力 閱讀更多關於為十年後的華人許願──兩岸三地九個觀察家的夢想接力筆記
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 本書特色 1.第一部最完整記載台灣第一位農民革命運動家與一九四五年前「台共」代表人物簡吉的完整傳記,包括國家檔案解密日記及筆錄等珍貴史料完整呈現 2.南方朔專文推薦,內容介紹 簡吉是一位白色恐怖時期中另一個消失的名字。他年僅48歲的生命可能很少人知曉,但他留下的第五個兒子簡明仁,很多人都知道是王永慶的女婿,也是大眾集團的董事長。媒體曾報導過「簡明仁花三十年時間找回消失的父親」(2005年《商業周刊》、第922期),而本書正是簡明仁與知名作家楊渡一起尋找簡吉生命的過程與故事。 從一位小學老師,到一位「帶著小提琴的農民革命家」;簡吉可說是台灣農民運動與民間反抗史的先聲與領袖,他組織農民向日本殖民政府發聲,當時曾捲起了近兩萬四千名農民的參與;而1945年後,二二八的大鎮壓之後,這一頁農民運動及簡吉、當年在台的「中共地下黨」也一併被掃入台灣史的塵封檔案中。楊渡在本書中走訪了多位當年與簡吉有真正交誼的台灣「老左」前輩;也爬梳了包括國家檔案初解密的簡吉文件,讓讀者初識這位以知識份子投身農民反抗運動的台灣史英雄,也由簡吉其人的一生,見證了在「二二八」前後的台灣,更深刻的民間史頁與社會悸動。這是一部追尋父親而起的報導文學作品,也是一章台灣歷史課須補上的一頁。 閱讀更多關於簡吉──台灣農民運動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