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Love Letters for My Children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是作者媽媽系列詩作的總整理。延續上一本詩集《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的創作方向,不僅是懷孕階段,還描寫了生育第二胎後對老大的心情,以及孩子上學後的心境變化。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媽媽手冊」記錄孕程的心境感受,同時也是一個女人進入母職的歷程;第二部「交換語言」寫下新生兒階段的育兒甘苦,讓人一窺母職的難處;第三部「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則是學齡前孩子初次離開母親呵護的羽翼,進入學習團體中拓展世界,這當中可見孩子與母親之間細膩而深刻的變化。

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MOM+1

  中文世界第一本媽媽詩選
  獻給所有現任以及即將成為媽媽的女性

  怯懦中生決心,荒蕪處生力量
  為無給薪的現代奴隸爭取發言權


  十位媽媽詩人
  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我覺得,女人總是在覺得……
  我覺得我活得就像達利的瘋狂食譜:
  擁擠、持續尖叫、色彩繽紛又飄飄蕩蕩
  但那本精彩萬分的食譜裡甚麼都有
  卻沒有寫上我的人生。

  作者群:
  林婉瑜  林蔚昀  林夢媧  阿  芒  吳俞萱
  曹疏影  游書珣  潘家欣  蔡宛璇  顆  粒

隱形生產線

  改編自作者入圍的報導文學作品《Chinese Whispers》,緣起於多年前的兩則新聞:

  五十八名中國偷渡客在肯特郡多佛港的入境的一台貨櫃車裡被發現窒息身亡。

  如同貨品般,他們的屍體倒臥在一箱箱的進口番茄之間。從比利時的幸布若支港越渡英吉利 海峽,六十名中國男女在攝氏溫度30度以上的暑熱中一路被載運到多佛港。離開比利時不久後,貨櫃車上的冷藏裝置便被荷籍駕駛關掉,而他非常清楚貨櫃車後面藏著六十個人。

  另一則:在莫克姆灣,二十三名在海上拾貝的中國勞工因生產要求,工頭罔顧漲潮時間,而溺斃海上。

  英國社會對多佛港悲劇的反應,是漠然的震驚。社會對移民群體的缺乏認識和無知,反映在大眾和媒體對多佛港悲劇的充滿偏見的分析。而所謂英國的「華人社區」展現的,只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和階級歧視。那些不代表勞工階級的「華人社區」組織和領導們,紛紛與多佛港悲劇劃清界線,好像五十八名中國人的死亡,是工人和農民的死亡,與己無關。

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

「人們為了生存而不懈奮鬥,不是為鏡頭與筆墨而生活。」

  《八尺門報告》最早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與《人間》雜誌創刊號連載五期,當時是一九八五年底。此報告發表時以〈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八尺門阿美族生活報告〉為題。

  這個標題緣起於台灣少數民族各族群在二戰後至今,其總人口數大約佔全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或能突顯少數民族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

  幾乎在《八尺門報告》發表同時期,為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台灣原住民掀起了一波波自覺性的社會運動,並於1984年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住民的自主地位。這個以原住民知識青年為中監分子的「原權會」,不僅提倡「部落主義」,並跨越族群、城鄉,爭取原住民的身分地位、自我認同、國家族群與文化政策等訴求。

1980年代的愛情

  那曾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初初開禁的陽光下有著浪漫的人性和絕美的純情,而理想和激情都源自人的真誠和善良;雖然一切人事終將成影波而不復在。

  然而這樣的懷舊是如此簡單樸素,在那被打開的歷史摺扇上,仍然還有風聲如怒。

  自省城被分發回鄉下服務的雨波,曾是唯一考出窮鄉僻壤的大學生,帶著少許不得志心態回鄉,竟沒想到會再與少年時初戀的同學麗雯相遇。
 
  在這段時間,兩人漸漸回溫的感情卻始終保持一份純情的矜持。

  一個是還有雄心壯志尚在起步的青年,一個是只得續留當地守著老父的荳蔻,文革前後立場的轉變,時代的更迭,一場註定沒有結果的愛戀,卻是歷經人海滄桑後最悠遠的思念。

本書特色

  *曾獲台北書展大獎、獨立中文筆會寫作獎、中國在場主義散文新銳獎等,繼《門後的守望者》情詩集後,野夫娓娓道來一則愛情故事。

  回憶於腦海沉潛數十載,野夫寫下了屬於他們這輩人的那段過往青春,權力、愛恨、理想和衝動都在野夫筆下悠悠晃晃的山水中漂動,淌溶成一片最初的人世情懷。

  是對時代鉅變之感,也是對人情尚存之念。 

哈喇魔咒

新文化與舊傳統的衝突中,比古老巫術更可怕的,是人心……
非洲電影之父──森奔.烏斯曼的代表作,曾改編並搬上大螢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