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

內容簡介

「城市」的改造,能導致「人」的改造。

臺灣也可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

 

1950年代,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飽受塞車之苦,空氣汙染及噪音問題嚴重。政府決定將車水馬龍的市中心商業街改成行人徒步區,反對聲浪不斷,商家擔心生意將與車流一起消失,文化評論家說丹麥人不習慣室外生活。但事實證明,徒步區迎來了更多的消費人潮,從此人們愛上這樣的空間,也期待更多這樣的空間。──這正是環境影響人類行為的經典例證。

 

邱秉瑜將自己在英國攻讀都市規劃碩士一年之所學、回臺灣任職工程顧問公司一年之所獲,以及七年來在不同城市生活旅行之所思,化為本書二十四篇文章,希望能激發人們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想像力。

 

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

數學家:「這應該是我最近最開心的一次閱讀。」

心理學家:「此書的唯一缺點,就是讓人欲罷不能。」

律師:「如果要理解簡明三國史,這本書是最好入手的工具。」

歷史學者:「用二十一世紀的人關心的重點,告訴你全新的三國!」

大學教授:「即使這幾年人文普及寫作當道,但普通人仍是其中翹楚。」

專欄作家:「這本書不只是在還原歷史,更是在補一般人認知上的空白。」

網站創辦人:「普通人的故事很不設限,就像豪邁的說書人,比喻即使誇張也一定能讓人秒懂。」

國小教師:「以各種新穎寫法還原歷史真相,藉由精心設計的安排勾勒出三國英雄們的真性情。」

歷史作家:「不管如何KUSO,文字如何誇張,內容都有憑有據,顯示作者的紮實基本功,看似普通,其實不簡單。」

暗黑醫療史

★★★★★榮獲第40屆(2015)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已授出韓文、簡體版本,海內外熱賣中★★★★★

每個人都知道醫學治病的光明面,卻很少人認識它致病的黑暗面!

你相信嗎?人們曾把木乃伊磨成粉、植入羊睪丸來壯陽、取死人的脂肪當藥膏、拿陣亡士兵的牙齒做假牙,以為這些都是最有效的醫療方法。對比之下,現代人喝著汽水治感冒、生完小孩不洗頭、割掉器官防癌症、按摩腳底醫百病,你又如何看待?

不是只有「醫美」才讓醫學治療跟時尚扯上關係,早在幾百年前,醫療就是一種時尚產業。血淋淋的人體解剖彷彿舞臺劇般,是人人爭相購票圍觀的熱門表演,因此還衍生無數的盜墓行為、屍體競標,甚至導致一整座城市發生暴動!比電影還戲劇化的真實歷史,你相信嗎?

山本恩重如山本恩

四萬粉絲抬起大頭說讚!(以下隨機抽樣選出5人推廣小組)
粉絲A:覺得可愛、有畫面。
粉絲B:山本恩好好笑!
粉絲C:很喜歡你畫的漫畫,讓我笑好久哈哈哈!
粉絲D:看到第一句就笑了。
粉絲E:我好想看實體書啊~(吶喊

(沒有被選上的人,請回各自頁面留言推薦。不敬禮解散!)

喵 !貓大叔惡搞創世紀

本書以詼諧地法式幽默手法,原作者Philippe Geluck創造了一隻「貓版上帝」,並以聖經創世紀的故事為藍本,幽默地大玩創意、顛覆聖經敘事。

貓上帝和他創造的史帝夫羊,以及其他令人捧腹發笑的酷炫角色,翻玩在舊約聖經中,相當重要的創世記事,期待在臺灣讀者們可以以更輕鬆、幽默的角度來看待這本書,作者Philippe Geluck絕無惡意;而沐風文化的編輯、行銷團隊出版本書的意涵更在於──希望在近期,臺灣社會常因信仰、立場的不同,而陷入對立紛爭的情形,能以「幽默」和「創意」舒緩,尊重大家的想法,並且以輕鬆的態度來相互達成最終的理解和和諧~就像書名上所附註的,「這一切,都是開玩笑的啦!」(眨眼)

猩球攻略:黑猩猩政治學

「雖然避免直接拿人類的政治與黑猩猩的做比較。

但在我看來,它們顯而易見……」

跟著德瓦爾的觀察,學著當一隻黑猩猩,成為「更好的人」

 

榮獲哈佛大學百位教授共同推薦

當我們直視猩猩的雙眼,會發現牠們回看的眼神中,流露出智慧與自信。如果牠們是動物,那我們又是什麼?

 

《猩球攻略—黑猩猩政治學》首次出版於1982年,經過四分之一世紀,這本書已被各界視為當代經典,企業界用它來進行新人訓練,美國國會議長更要新進議員同時閱讀《獨立宣言》、《美國憲法》與這本《猩球攻略:黑猩猩政治學》。
  

黑猩猩的社群生活其實就像是一個市場,是一個交易權力、性、情感、支持、不寬容與敵意的市場。作者德瓦爾鉅細靡遺呈現黑猩猩社群的對抗與聯盟過程,結合實地觀察與行為統計,發現主宰這些行動的,主要是猿類的智慧而非本能。讀者也能看見黑猩猩對於和平的熱切渴望、對於暴力的克制,以及對於雌性及幼小成員的呵護關愛。

哲學家陪你看電影

看電影可沒你想像的這麼簡單

九場經典電影 九個哲學思考

※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黃冠閔 推薦

這是一個影像豐沛的年代。

在這影像豐沛的年代,你的思考方式也被影像制約著;在影像的時代裡,更要警醒地考慮到影像的構成。

台灣近年來強調公民教育、希望培養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了哲學思考。要如何將哲學思考更貼近生活,不落入專技的範圍,卻又不失哲學特質的挑戰並不小。

而看電影即是生活中再普遍不過的日常行為。

電影不只是電影,它投射出一個影像運動的平面,糾集了不同時間流,就連公共生活或私人空間也被此類異樣的時空所穿透,有多到不行的層次可以挖掘,甚至在想像力中撐開極大的張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