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冥王星

當遍尋世界找不到我們可存活之處
冥王星──我會在那裡迎接你
「我再問一次,你是確定要這麼做嗎?」

第九屆臺北藝穗節「明日之星」獎
原作改編電視電影《樂園Somewhere out there》入圍電視金鐘獎
臺灣新銳編劇的初心之作

「下輩子……一切就都會不一樣了,對吧?」
「嗯,會完全不一樣,下輩子你就真的會是林士豪了。」
「你也總算可以當林美靜了。」

想要當女生的男孩,相遇想要變成男生的女孩。

徬徨於家庭紛擾與世界惡意中,因為性別認同而傷痕累累的一對國中生好朋友,相互依靠、療傷,跌跌撞撞地找尋能安心生存之處,卻只見無用的重複失落。
這樣的灰心人生,何處能成為歸所?
有沒有可能,死亡並非終點,而是遠行至應許之地的快樂出發?如同文學經典的小王子,在黃沙塵煙裡倒下前說的:我要回家了。
天真的他們彼此安慰,那顆冥王星的存在。

女靈之戀

法國作家泰奧菲爾・哥提耶(Théophile Gautier, 1811-1872)的作品首次在台翻譯出版。哥提耶與維克多・雨果、大仲馬同為浪漫主義文學大家,是十九世紀法國文學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他的怪誕體現於他瑰麗絢爛的文風,以及他對神怪題材的熱衷。其哥德小說《女靈之戀》先於布拉姆・斯托克的《德古拉》超過半個世紀,是西方小說史上第一部關於女吸血鬼的重要著作。小說採用本社一貫的雙語書設計,並首次嘗試雙封面的形式,收錄作品的法文原文及繁中譯文(從前翻是中文,從後翻是法文)。

你敢到珂拉莉夢德的墓前默哀致意嗎?——那座墓碑「應該要封上三道封印,因為有傳聞說,這不是她第一次死去。」

貢丸湯 2025第36期

編者的話

深色的背景之前

背景,常被視為陪襯。燈光打亮舞臺前方,主角動作清晰,背景模糊。但若我們將視線挪開,回頭看那些被標記、被壓抑、被遺忘的位置呢?本期《貢丸湯》想說的正是這些時常被忽略,卻與這島嶼上的每一個我們息息相關的生命風景。

從一份威權歷史記憶問卷開始,我們聆聽讀者如何在當代回望戒嚴制度留下的痕跡,細究那些無法輕易釐清的影響,如何一點一滴地滲入教育、生活與日常話語當中。蒐羅那些慎重回應的一字一句,一條時代路徑悄然浮現。這一次,我們也遞出邀請,帶著讀者也帶著自己透過書頁重新走讀新竹,顯影舊時的幽微裂痕——原來二二八、白色恐怖不只是過去式,透過許多轉譯與連結,仍然牽動當代的我們。

同時,本期《貢丸湯》也透過檔案資料與資訊系統,揭露「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的曲折過程,讓檔案不再只是冰冷數據,而是通往人與故事的鑰匙。當然,我們更看見真實的「人」,透過政治受難者施儒珍的胞弟施儒耀專訪,我們彷若再一次讓牆內牆外的生命交錯,將那堵頹傾的牆與記憶具象化。

田野特調: 調查地方的手法、配搭與尾韻

第一線實作淬鍊的結晶,寫給地方工作夥伴的共享指南

臺灣的每一個地方,就像是一杯杯的「特調」飲品,各有其自然風土條件(飲料基底),且受社會制度、市場區位、族群互動(甜度、冰塊、加料)等因素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調和成獨特的滋味。這股滋味,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追求方式;而在當代,我們格外渴求文化的意義感,受必然或偶然的因素觸動而投身行動,成為某種意義的地方工作者,為此展開一次次的「特」別「調」查。這樣的田野調查實作,是地方工作者在觸動與行動之間必備的探照燈,藉此得以看清問題現象、評估方案成效。

本書結集第一線扎實豐厚的實作方法、心路歷程及批判反思,致力建構從「地方特調」到「特調地方」的方法論——前者是領略每個地方的特別滋味,後者是因其滋味(各式場域和主題)而來的特別調查方式。然而,本書不只是知識上的交流,更是心境上的共享。由此路徑,邀請大家進入地方來思考與生活,一起思考地方、活出地方,發展地方共作的可能,在其中讓自身也能共好。期待本書成為某種陪伴與交會,在地方工作的漫漫長路上,一起特調地方,有機會也來一杯彼此的特調!

轉生圖像世界的多種方法:台灣ACG研究學會年會論文集2

翻轉再翻轉、脫胎再換骨
創造圖像世界的多元表述
台灣ACG研究學會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第二彈!

圖像如何穿梭二次元與三次元,建立意識、創意與真實感官世界的連結?
從AIGC的具體應用、實驗性動畫影像,
到性別角色的顛覆、慾望流動的身分認同;
又或是從博物館典藏爬梳漫畫產業歷史,到回應社會心理學理論的人物建構;
甚至探究恐怖題材視覺語彙元素的應用,
抑或從判例角度理解遊戲的版權爭議;
圖像世界如何回應現實,現實又如何轉生至圖像世界?

《轉生圖像世界的多種方法-台灣ACG研究學會年會論文集2》邀請你共同探索每一次圖像世界的「轉生」之旅!


作者簡介    

台灣ACG研究學會

成立於2022年5月,宗旨為致力推動台灣ACG研究、培育相關研究人才;以學術研究能量,協助台灣ACG產業與內容,並提出政府發展政策建言;同時連結國際ACG研究社群,拓展台灣ACG文化視野。

歷史從未終結:王墨林與陳界仁的解放地誌學

•臺灣小劇場運動的重構。
•臺灣藝術史的邊緣書寫。
•城市空間的解嚴小史。

「幕間」書系為斑馬線文庫的新書系。「幕間」是在幕與幕之間,演出的「剩餘時間」,藉以引申為一個脫過量生產的時間、一處藝術思想生發的自由領地,以書籍出版為觸媒,讓「過去發生了什麼」與「想像未來的可能性」的兩點,透過一個書系的運作,積累多樣的交會路徑。期以劇場與文藝為視角,提供另樣的觀看方式。

「幕間」的第一本書,推出郭亮廷《歷史從未終結——王墨林與陳界仁的解放地誌學》。如其文題,本書討論的主角,王墨林與陳界仁,可說是臺灣當代劇場及藝術領域中思想最為複雜的兩位藝術家。作者以少見的「空間」之眼細讀、重新探索二人的藝術論述與實踐,將章節分為〈空城〉、〈園區〉、〈監獄口〉、〈美術館〉、〈小劇場〉,通過雄辯之筆,一一拆卸城市、國家與歷史的神話,復甦小劇場的運動性及藝術的解放潛能。也是一段四十年來的空間解嚴小史。

Ina,太陽的城市

作者從離散平埔女性的跨族群觀點,貼近追尋都市原住民五十年來遷徙足跡,與讀者們一起看見臺灣最大原民族群的縱谷和海岸阿美,於當代激流中合譜,既溫柔又偉岸的都原大河大海史詩。這部作品是要印證,原鄉記憶鑲嵌在每位邦查城鄉移民生命深處的文化母體,是支撐都市原住民社群開創都市部落的最大抵抗力量源頭。

《Ina,太陽的城市》是報導,信件,論述和歴史小說的混合體。這同時是ㄧ位歴經離散的平埔女性作者,和城鄉移民的都市部落邦查ina(母親)及mama (父親)們相遇相惜,貼近追尋他們三代族人西遷足跡,再從跨族群觀點不自量力地下註腳:由臺灣最大原民族群的縱谷和海岸阿美,於當代激流中合譜,既溫柔又偉岸的都原大河大海史詩。

當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已是久遠以前的街頭記憶。當都原居住權抗爭的烽火漸平息。又當都市原住民的底層勞動分工和板模營造角色,漸為東南亞跨國移工取代。這本非典型歴史小說的撰寫者也跟著沉潛為尖齒的挖洞地鼠,深掘開來邦查都原的原鄉胎記,都市傷痕,功虧一簣營造英雄志業,和你們 / 我們也曾經是跨國勞動輸出者的微型民族誌。臺灣都原歴經過漫長的苦路,僅只換成了跨國移工後續背起的社會不平等十字架。苦難沒有消失吶。勇氣沒有消失吶。

消失的元素

這本詩集的語言,流淌著兩岸三地的氣息,文字輕盈淺白,質樸凝練,在通俗性與詩性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構建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詩意空間。仿似一個漫遊者在文明長河與浩瀚星際之間溫柔低語,詠嘆生命的孤獨與輝煌,他對無垠的星空留下永恆的追問:生命將何去何從?
 
一個游牧人領著羊群,走向世界的盡頭,去尋找一本最早的書。它的肉身記載著地球的初始,裡面藏有先古遺落的、能夠重塑世界美好的元素。
 
《消失的元素》中的元素,交織著人物,情節,時間,場景,融合虛構與非虛構,節奏由內而外,從細微到宏觀,以質樸的語言與真摯的情感,將詩人眼中世界的表象、具象與現象,以及對生命的體悟、對世界的想像,以詩歌的形式,凝結成豐富易感的意象。


作者簡介

蘇曼靈

A mixed-creature典型雙子。
對聲音、氣息、味道、光亮、色澤、形態敏感。
職業形象多樣,生命經歷豐富。
寫作動力源於對人類的愛與恨、失望與希望,以及,自我的裂變與形塑。

初筆故事集

士瑋認為:「時間是悠長的河流,未曾有過開始以及結束,默默地向著前方流去。若說時間是條長河,那命運便是長河的支流,每經一處低谷便向著不同地方流去,最終流到了最後的大海。」《初筆故事集》是作者在時間長河中嘗試著用自己創作的短篇故事,去與世界對話。
 
這本書共有九篇,篇名分別是:〈孤身一人〉、〈黑砂與寶石〉、〈旅人與王子〉、〈孤獨的憤怒野獸〉、〈想成為星星的石頭〉、〈沒有鏡子的王國〉、〈離別詩》、〈熄燈〉、〈再一次的生命〉。其中三篇附有插圖。從文字到繪圖都是由士瑋獨立創作完成。
 
這些年來,士瑋是一直在創作。他原來習慣寫的是長篇小說,《初筆故事集》每一篇都是這些長篇小說的原型。
 
士瑋創作的源頭是「愛」。所以他試圖用每一個短篇去發現、探討「愛」。他認為愛和欲望本質是一致的,所以他試圖在作品中讓讀者探索兩個概念統合後的「愛」。他說:「如果說愛與欲望這兩者還是有些差別,就是帶入人際中的時候;但當關係進行到一定的階段,你會發現愛和欲望其實是沒有差別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