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題中,陳偉智探究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傳教士在台灣的傳教網絡,從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到馬偕牧師等,如何間接或直接參與了台灣早期的攝影活動,並令宣教事工的見證影像,化為今日廣泛複製傳佈的台灣歷史圖景。賀威瑋考察在國共戰爭之後被迫離開中國的美籍傳教士過往攝製的大量照片、膠捲、相本與圖冊,從查禁到重塑,顯影二十世紀初傳教士視覺現代性在東亞的一段曲折軌跡。吳易叡尋訪基督教英國醫療傳教士蘭大弼家族自日本殖民時期以來的台灣照片收藏,論析早年傳教士影像對異文化與他者的再現和流通,以及照片與圖像在鞏固醫療傳教經典敘事中的關鍵角色,揭示醫學、宗教與影像間複雜的共構關係。黃乃琦探討天主教耶穌會士在台灣成立的「光啟社」,如何在二十世紀中期引進美國傳播技術,塑造台灣廣播電視節目、動畫與攝製的初期發展。尋跡解密檔案,李威儀追索傅良圃神父拍攝於戰後台灣、在1959年出版的攝影專輯《The Face of Taiwan》(台灣寫真)以及隨後他在台北美國新聞處舉行的大型攝影個展,何以在高壓管制的戒嚴時期得以發生,並成為冷戰年代裡傳教士攝影的代表之作。
本書作者伊恩・威斯涅夫斯基是蘇格蘭雙耳酒杯執杯協會(Keepers of the Quaich)的執杯大師(Master of the Quaich),亦是威士忌專業寫作者。他從上個世紀末就開始品飲威士忌,踏查酒廠的經驗豐富,他在本書中探究了艾雷島如何結合傳統、創新、氣候與地點,從而創造出最優秀的蘇格蘭威士忌,並且一一介紹艾雷島上十三家酒廠的前世今生與未來,另附上精選酒款的品飲筆記,以及他自己的品飲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