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創作者,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研究所。用剪刀畫圖,偶爾寫字,也做視覺設計。
只願意在沒有人的地方跳舞。創作主軸圍繞在詩、敘事與材質轉譯,並試圖以書的形式討論說故事的可能。
曾入選波隆那插畫展與葡萄牙Ilustrarte插畫雙年展。出版作品包含《有蚱蜢跳》、《A Horse, A Boat and An Apple Tree》與《Le Défilé 》等。
想深入體驗東京的風貌嗎?研究生 Keith 旅居日本十年,以在地人的視角,將東京以潮流和懷舊兩大主題區分,嚴選出十個最能體驗週末生活的散步街區。去活力滿載的自由之丘、優雅低調的白金台,到自然與繁華兼具的二子玉川;走訪東京的廚房神樂坂,探索東京起源的日本橋,體驗昭和畫家生活的雜司谷,感受文學家足跡的本鄉;品味喫茶店大本營高圓寺的獨特氛圍,沉浸於潮流音樂創作中心乃木坂,以及漫步在村上春樹筆下的三軒茶屋。
在專題中,陳偉智探究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傳教士在台灣的傳教網絡,從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到馬偕牧師等,如何間接或直接參與了台灣早期的攝影活動,並令宣教事工的見證影像,化為今日廣泛複製傳佈的台灣歷史圖景。賀威瑋考察在國共戰爭之後被迫離開中國的美籍傳教士過往攝製的大量照片、膠捲、相本與圖冊,從查禁到重塑,顯影二十世紀初傳教士視覺現代性在東亞的一段曲折軌跡。吳易叡尋訪基督教英國醫療傳教士蘭大弼家族自日本殖民時期以來的台灣照片收藏,論析早年傳教士影像對異文化與他者的再現和流通,以及照片與圖像在鞏固醫療傳教經典敘事中的關鍵角色,揭示醫學、宗教與影像間複雜的共構關係。黃乃琦探討天主教耶穌會士在台灣成立的「光啟社」,如何在二十世紀中期引進美國傳播技術,塑造台灣廣播電視節目、動畫與攝製的初期發展。尋跡解密檔案,李威儀追索傅良圃神父拍攝於戰後台灣、在1959年出版的攝影專輯《The Face of Taiwan》(台灣寫真)以及隨後他在台北美國新聞處舉行的大型攝影個展,何以在高壓管制的戒嚴時期得以發生,並成為冷戰年代裡傳教士攝影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