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跳舞就是做很多動作

「跳舞就是做很多動作」六歲的小孩說。

作者以紙偶、以文字、以掃瞄器作為舞台,搭配直笛樂曲,在紙本書裡編出一支舞。

閱讀這本書是觀賞一場舞作,這支舞是曲子、是詩:

跳舞是蝙蝠在睡覺

跳舞是蝴蝶張翅膀

跳舞是踢足球,是指揮交通

舞作結束,舞者離開,空舞台、留白樂譜,會有下一段演出。

這是「一本真的在跳舞的藝術書」


作者介紹

文/圖/概念│吳睿哲

圖像創作者,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視覺傳達研究所。用剪刀畫圖,偶爾寫字,也做視覺設計。
只願意在沒有人的地方跳舞。創作主軸圍繞在詩、敘事與材質轉譯,並試圖以書的形式討論說故事的可能。
曾入選波隆那插畫展與葡萄牙Ilustrarte插畫雙年展。出版作品包含《有蚱蜢跳》、《A Horse, A Boat and An Apple Tree》與《Le Défilé 》等。

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

「我到底要如何,才能對這世界有一丁點用處?」
德國漫畫家描繪藝術家職業的代表作!

一隻纖細敏感而瘦弱的鳥兒,從小就立志當一位藝術家。
但在夢想實現之前,要經歷多少風霜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在酷炫亮麗的外表下,是要接受多少荒唐,才能將嘔心瀝血展示於人?

這是一部讓所有創作者心有戚戚焉的血淚漫畫,
是德國中生代漫畫家安娜・海飛鯊的誠實之作!

以自嘲的手法吐露了畫畫的人搖搖欲墜的現實,
期望世人愛護、疼惜身邊每一位未來的藝術家,
為他們在看似無用之用的幻象中開闢一條生路。
並且大大方方地讓這個令人心醉又心碎的藝術,
透過這些敏感的小生物流淌至讀者心靈的深處!

切記藝術家那聲嘶力竭的叫喊——
「畫畫是我的信仰!畫畫是我的一切!畫畫是我的生命!」

✦✧✦✧✦✧✦✧✦✧✦✧✦✧✦✧

☻ 2017年《洛杉磯時報》圖書獎圖像小說/漫畫類提名
☻ 2019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官方選書入圍

✦✧✦✧✦✧✦✧✦✧✦✧✦✧✦✧

溫河幻覺

●●●●●●●獻給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逐漸麻木的你●●●●●●●

★漫畫新人井子出道作,GARO風格描繪令人窒息的當代小鎮。    
濃濃的灰煙、潮溼的空氣、無趣的校園,和飄著死亡氣息的醫院。
     
★現實與夢境交織 、靈魂的解放,一場自我覺醒的療癒旅程。
逐漸麻木的心、長期受困的夢,因為一位高中老朋友和二趟長途夜車而鬆動。

「這是我第十一次夢見這座島,我還是游不出去。」
「沒有什麼異常,也沒有什麼好轉。」
「日覆一日的生活,我的心和母親的身體一樣,化作了植物。」
「到底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我已經搞不清楚了。」

曾在北極做研究員的林路,為了照顧成了植物人的母親回到家鄉,一座平凡的工業小鎮。七年來,她過著枯燥的生活,當著高中生物老師,日復一日的照護讓她的心靈逐漸麻木。一天,林路與中學就失聯的同學余晨偶遇,厚著臉皮坐上了余晨為工作所開的長途貨車,路途上,林路的心境開始鬆動。

深受GARO系作品影響,旅日研習漫畫的年輕漫畫創作者井子,自2022年發表數篇短篇作品在其IG,受到熱烈回響。本書為其第一部長篇之作,喜歡GARO系作品的讀者,不可錯過。

神在呢喃什麼

出、乎、意、料!全臺首部BL港漫。

貧窮算命師池洛森,某日在廟街替老爸代班,竟遇上一名神祕大學生前來踢館?

「你能算到多久以後的未來?親愛的算命師先生。」

兩人逐漸靠近,是命運的相遇抑或另有蹊蹺?在耳邊的低語,是神指引的機會,還是執念詛咒——

「若 有 神 , 請 讓 他 永 遠 ____。」

香港雙人組漫畫家「港腐女學&P」
聯手打造港式懸疑浪漫BL漫


作者簡介

港腐女學

喜歡年下攻和恐怖故事。從小時候看BL到創作BL和開BL書店⋯⋯人生就是BL兩個字!每日為喜愛的CP持續應援中!
IG︰@funuiology

P

Philip。不知不覺間成為了BL店店主,也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BL漫畫作者。
IG︰@philip.kcc

杯底不養金魚:美酒環島日記1

自行車環島 ╳ 台灣地酒 ╳ 文化傳承
三名背景各異的好友,
開啟嶄新人生的美酒環島日記!

「雖然我還搞不懂為何昨天醉爛的自己要選擇突然上路,但也許騎過就會知道了。」

帶著宿醉,莫名在陌生海邊醒來的「金魚」,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來到這裡的。

她看向身邊的腳踏車與行囊,以及口袋裡折好的一頁雜誌,上面記載著台灣各地的在地美酒;再回想起昨晚在酒吧喝到爛醉的自己,難道……?

憂傷的都會女子,夥同酒友——中年離職業務「小熊」、大學中輟生「米粒」,三位邊緣人將一站站喝遍台灣美酒,展開以酒會友的奇異之旅!

「一段重視滋味及體會的台灣地酒之旅。在知識與溫度之間,帶領你我回望身週,珍惜所有看似熟悉,卻可能未曾發現、未及關注的歷程。」——漫畫研究者/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周文鵬

「這就是台灣吧。大小剛剛好,一下就可以遠離塵囂,但回頭看,家仍然很近。」

眾神水族箱:凱城暗影-前篇

操控來自異度時空的投影獸、
曾被稱為「投影使」的流亡者睿
在「瑪那之都」凱塔格蘭加的暗影中,
與過往的糾葛與羈絆再度重逢……

奇幻作家大獵蜥繼《眾神水族箱:赤螭之風》後,
又一撼動人心長篇鉅作。
眾神水族箱系列第三彈長篇作品,
歡迎蒞奇幻世界『靈長天堂』,
踏入殘酷又美麗的瑪那之都凱塔格蘭加,

凱塔艾蘭,一個曾遭個外敵欺壓的悲慘小國,因瑪那魔法的緣故擊敗了所有覬覦它的強權,躍升為與列強抗衡的國家。其主要城邦——凱塔格蘭加,也成為了繁榮進步的象徵。許多異鄉客慕名而來,希冀在此展開全新生活。

睿曾是雄獅帝國的投影使,過去的他暗中替帝國剷除異己,製造他國混亂。然而,他因為做出某項決定,導致自己的存在遭到帝國抹除。僥倖存活後,他隱姓埋名,來到這座充滿機會的城市,打算在此渡過餘生。

某日,名為苜蓿的小乞丐找上門,請他尋找失蹤的姊姊。在調查過程中他卻發現,看似單純的失蹤案竟與昔日拯救過他的帝國投影使有關,而他明白,投影使的出現意味著這座城市將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

過去的羈絆,成為嶄新人生的阻礙。為此,他必須重拾過去作為投影使的身分,與這座賦予他第二次人生的城市為敵。

然而,這座城市真的是他的敵人嗎?

東京現地特搜:走訪在地人週末生活的 10 個散步街區

可以感受風格,也能享受人文,
這一次就從東京開始,展開日本在地大特搜——

想深入體驗東京的風貌嗎?研究生 Keith 旅居日本十年,以在地人的視角,將東京以潮流和懷舊兩大主題區分,嚴選出十個最能體驗週末生活的散步街區。去活力滿載的自由之丘、優雅低調的白金台,到自然與繁華兼具的二子玉川;走訪東京的廚房神樂坂,探索東京起源的日本橋,體驗昭和畫家生活的雜司谷,感受文學家足跡的本鄉;品味喫茶店大本營高圓寺的獨特氛圍,沉浸於潮流音樂創作中心乃木坂,以及漫步在村上春樹筆下的三軒茶屋。

此外,書中還特別收錄了「東京特色咖啡廳」、「新宿拉麵店推薦」和「在地人常去的東京連鎖餐飲店」、「東京鐵塔季節點燈」、「東京夜景」五個特輯,讓您深入品味東京的美食與風景。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細膩描寫與歷史文化分享,您將發現東京鮮為觀光客知道的一面。無論是初次造訪還是再次探訪,都能在本書中找到屬於您的東京旅行新方向,開啟一段獨一無二的都市探索之旅。

葡萄牙,好日子遠行

\ 前進歐亞大陸最西側,在迷人老城徜徉一人旅行的愜意 /

旅男嚴選葡萄牙里斯本、波多雙城
50 處景點+咖啡店+選物店+餐酒館+服飾品牌+旅宿+博物館 and more!

把遠行的嚮往定位在葡萄牙,屬於我心的大航海時代,立刻整裝待發。

跨越近九千公里的漫漫長路,費時十七小時的漫長飛行,當我再次走在老城裡起伏的坡道,當我站在旅館的陽台凝望美不勝收的夕陽餘暉,心裡重複一百次的獨白都是那句「葡萄牙,能再來一次真好。」

當一座城市能收納我的種種喜愛,那就把它一次又一次放進自己的口袋。在里斯本、波多雙城體驗穿梭城市的黃色電車、大啖散發甜膩香氣的蛋塔、捕捉圖案千變萬化的花磚還不夠,這一次必須找幾家餐酒館、咖啡店享受一個人的盛宴。踩點幾座觀景台把城市天際線盡收眼底,還要去找到最適合欣賞落日的角落、入住幾家憧憬的旅館,並好好在本地製造的名品中選物、購物。

再來幾次都可以!看的、吃的、逛的、感受的我都要,因為這是我超喜歡的葡萄牙。

Smile, I am in Portugal.


目錄

intro——用一鍋海鮮燉飯,在里斯本重新開機

略懂葡萄牙

釀電影 2月號/2025 vol.18

坂本龍一紀念特輯

✦主單元【藝術X千秋】⎯⎯ 坂本龍一 VS 大島渚、黑澤明、高達、布列松、高谷史郎

本期專題,我們先從「構成坂本龍一的那些電影」切入,看自年輕時期就給予教授養分、帶給他多重思考的日本導演大島渚、黑澤明之影響;而遠在歐陸的布列松,其看待攝影與影像的眼光,與坂本龍一在音樂上的追求彼此呼應;與坂本合作多年的高谷史郎,其藝術視野也沒在專題中缺席;我們更設想了新浪潮經典導演高達與坂本龍一的爐邊對談,兩位大師的哲思躍然紙上,火花驚人。

✦主單元【人生X朝露】⎯⎯ 瀧本幹也 ╳ 空音央 ╳ 日台藝文界集體悼念

本次最大的珍寶,是《釀電影》編輯室遠赴東京,採訪與坂本龍一合作二十五年的攝影師瀧本幹也,不只帶回第一手的對話與思念,更直接獲得授權,從封面、封底到專題中的特別企畫,深入收錄瀧本幹也的攝影作品,以影像上的至大與極小,呼應坂本龍一從人世、自然再回到自己的音樂之路。

VOP Issue 36:福音視覺考──傳教士影像專題

本期我們掘考台灣與東亞視覺經驗裡,難以忽略的、由西方傳教士生產的巨量影像,剖析其產製歷程與文化政治,以及對現代身體與感知帶來的全面影響。

在專題中,陳偉智探究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傳教士在台灣的傳教網絡,從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到馬偕牧師等,如何間接或直接參與了台灣早期的攝影活動,並令宣教事工的見證影像,化為今日廣泛複製傳佈的台灣歷史圖景。賀威瑋考察在國共戰爭之後被迫離開中國的美籍傳教士過往攝製的大量照片、膠捲、相本與圖冊,從查禁到重塑,顯影二十世紀初傳教士視覺現代性在東亞的一段曲折軌跡。吳易叡尋訪基督教英國醫療傳教士蘭大弼家族自日本殖民時期以來的台灣照片收藏,論析早年傳教士影像對異文化與他者的再現和流通,以及照片與圖像在鞏固醫療傳教經典敘事中的關鍵角色,揭示醫學、宗教與影像間複雜的共構關係。黃乃琦探討天主教耶穌會士在台灣成立的「光啟社」,如何在二十世紀中期引進美國傳播技術,塑造台灣廣播電視節目、動畫與攝製的初期發展。尋跡解密檔案,李威儀追索傅良圃神父拍攝於戰後台灣、在1959年出版的攝影專輯《The Face of Taiwan》(台灣寫真)以及隨後他在台北美國新聞處舉行的大型攝影個展,何以在高壓管制的戒嚴時期得以發生,並成為冷戰年代裡傳教士攝影的代表之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