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四月飛雪:往事記憶三部曲 續篇

六四事件的外圍故事──《往事記憶三部曲》又一章
專屬於武漢人的學運劫難現場回憶!
王繼碎片式敘事的終極補綴。

王繼灌注靈魂的祛魅之作,藉由六四記憶的重現,進行解除心靈麻木的復甦術,以外圍寫六四大事件,不執迷於寫全貌,改以局部之心透視現實漩渦中的人性反應。這是一部人性回憶錄,而小說與回憶錄難分虛實,此時此地與昔日往事媾和,組成充滿流離與悲傷的情感與審視。王繼從六四大事件的回望,瞥見自我的樣貌,舉凡怯懦、遺憾、傷悲、苦楚、悔恨種種凡此,看透人性的昇華與墮落,藉此書呈現人、社會、國家與時代的變形記。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會有三年饑荒和文化大革命嗎?」

從一個全然信仰毛澤東的少年紅衛兵,經歷了《八月欲望》、《六月悲風》、《九月殘陽》的文革十年經歷淬鍊,乃至於八九六四的巨大血傷,終於長成了再也無法輕信的文學家,王繼遂啟動了非中心的邊緣敘事,直面恐懼的無所不在、國家夢魘的全面壓迫,當人性被逼到殘酷無聲,他只能逃離──故鄉,成為遙遠之夢。

而一切都是無從挽回的,小說裡每一個清楚標誌的日期都是一段歷史的重現,活在恐懼比勇氣更有力量的世界裡,面對腐朽黑暗的國,即使不在肉體上殺死你,也要從靈魂上殺死你。在名為中國的巨大監獄裡,逃無可逃,王繼乃不得不成為荒野上喃喃自語的怪物。

音樂 完全版

砸爛所有套路!!! 全員漏氣系搞笑奇作
原以為是這批很純,沒想到是不良的清純。──獨書祭&現流冊店創辦人 洪沛澤

渥太華國際動畫影展最佳長片
動畫電影《搖滾吧!中二樂團》原著漫畫

大橋裕之最初期自費出版精選短篇+完全版特別新增〈音樂〉序章
不朽的創作原點!

〈音樂〉
樂器是沒有旋律的。生活是沒有長進的。感動是謎樣的。

〈拉麵〉
眼神兇惡的打工前輩有天瞪了我一眼,約我下班去吃拉麵。
後來我們放假也一起出門。

〈山〉
出社會就輸了,山口決定到山上過與世隔絕的生活。
混得不好的鐵郎決定跟進,結果……

〈漫畫〉
從東京跑到偏鄉泡溫泉的漫畫家在農產市集認識一名女孩,因而接觸到飛碟祕密結社……

不只耗時七年製作的動畫電影《搖滾吧!中二樂團》洋溢浪漫色彩,
大橋裕之二十年來的漫畫路本身就是毫不遜色的傳說。

日常

近年來,面對情緒的課題成為現今許多青少年以至成人,所需要克服的關卡。探究這些原因,多來自於面對網路、困境的挫折與刺激,隨自身在創作作為起點。

在都市中,面對情緒,穿過曲折的彎,盡可能的走長,長到可以放好自己的心。無論是紀錄某個時光切片,與自己某個階段的對話,或者是某個生命狀態。若有所思,按圖索驥。

作為將來回索那段時光的記號。語言,建構他心中的某個回憶圖像,行走在城市裏,讓良善面更容易被看見。


作者簡介

趙文豪

1986年的盛夏初生,艋舺人。現為美力台灣3D協會理事長,分享愛與夢想。同時為國北教大語創系助理教授。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創世紀詩獎等。期許透過不同的視野,用文學與生活的語言分享,在路上,所獲得的滿滿感動。

繪者簡介

DDT

物理系出身的塗鴉藝術家,擅長街頭感與都會感的風格,曾參與多項地方創生街頭藝術專案與平面設計作品,並獲得Red Bull Doodle Art全國前三名。目前正獨立開發晶片卡牌遊戲《超科學掠食研究部》。

雜貨店的在與不再:雜貨店沒有告訴你的秘密

現在都什麼年代了,誰還需要雜貨店?

數以萬計遍佈在全台灣大街小巷的便利超商、大賣場,24小時不分晝夜、不論晴雨,隨時可以上門消費採購,傳統雜貨店幾乎早已不見蹤跡。但在原民部落或偏鄉小村,依舊可以看到雜貨店的身影,他們大都隱蔽在社區或村落的一隅,只有在地居民熟知如何找到這些小店,也清楚了解在雜貨店裡不僅可以買到生活日用品,還能找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信任與思念。

本書內容主要環繞在四個不同場域的傳統雜貨店:新北市烏來區忠治部落、桃園市復興區雪霧鬧部落、桃園市龍岡忠貞社區、基隆市港邊街區等,此外,也有台灣昔日農村的鄉村雜貨店、大台北違建社區的邊緣雜貨店,其各自背景涉及原住民、新住民、穆斯林信仰的移工、社會低層勞工,可謂是集「非典型雜貨店」特色之精華。

本書名為《雜貨店的在與不再--雜貨店沒有告訴你的秘密》,意指這些「非典型雜貨店」的背後其實都摻雜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風土、人情、趣味、情感,這些「軟性素材」是一般大城市消費者在便利超商極難捕捉與體驗的經驗。此書內容有身懷絕技的雜貨店店主第一手的現身說法,也有家人親屬的記憶懷想,當然也有第三者視角的觀察描述,篇篇都道出了這些「非典型雜貨店」具有獨特地理位置的角色。

我媽媽帶我去種菜

台北國際書展小說獎、亞洲周刊2025年度十大小說《故鄉無用》詩歌版
兩個插畫版本二合一超值版
中文版以壓克力顏料;英文版以布料結合油墨拼貼,共三十多張畫
一本書,兩種風格媒材,可交互玩味、可拆兩本
中英雙語
詩繪本
 
「我媽媽帶我去種菜」是一首提取自作者馬尼尼為《故鄉無用》的詩。
由作者自寫自畫,同一首詩,以截然不同的媒材和表達方式,畫了兩個版本;一個配中文;一個配英譯。
 
這個根植於「我」和「我媽媽」的兒時回憶,在「種」和「燒」兩者對比的意象上,有著相反的張力。而在這個「無法順利」的「種植、生長」上,又綻放著一股如火燒般強烈的生命力。
 
在兩個版本的配圖上,中文版色系明亮乾淨,使用壓克力顏料於畫布上細緻塗抹、英文版則以布料結合油墨拼貼,呈現粗獷陰霾風暴。
 
風格無關語言,讀者可自由轉換、能讀到兩種配圖的氣味、聲音;而安排兩種風格並列同一本書,亦是對文圖搭配和閱讀體驗的實驗。

精神分析看時間的流與轉:臺灣精神分析學會二十週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專刊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成立二十週年了!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學會精心策劃出一趟時間之旅。
旅途中,我們將能一起學習精神分析中關於時間的各種樣貌。
 
首先是有情的人間在無情的時間中如何遭遇到未知與不可知的驚悚;
接著從網路遊戲的迴圈與文學創作的變遷中,
觀察人們身在其中的時間感知與必然重覆的心智狀態;
再來是透過全球化視野,
從當紅動畫題材與原住民民族誌的角度來探討跨文化的情感與認同;
最後透過文學與精神分析的對話,從佛克里斯到普魯斯特,
解答學會與學不會的時間之謎,將扁平困頓的時間牢籠,轉化為綿延開放的時間。
 
我們誠摯邀請您一同進入時間的流與轉。


作者簡介

蔡榮裕

精神科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督導、《薩所羅蘭》顧問

許宗蔚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 The Tavistock Clinic 兒童青少年實習心理治療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訓練分析師

釀電影 6月號/2025 vol.19 朴贊郁變形記


✦【男人,女人,蟲:朴贊郁變形記】⎯⎯ 朴贊郁 VS 卡夫卡 VS 鏡頭裡的男人與女人

我們將朴贊郁的影像核心,與百年前卡夫卡的文字相映,看見關於人與存在的焦慮,如何隔著地球的兩端轟鳴;我們從「復仇三部曲」的裡翻攪到外,瞧瞧那些巨大的恨與血紅色的狠勁背後,藏著什麼傷痕;我們羅列朴贊郁鏡頭下的男人與女人,他們如豹如兔,如火又如冰,在變形成蟲之前,先是天地間的一聲聲雷。

✦【回望歷史】⎯⎯ 光州事件 ╳ 離島影展 ╳ 音樂家王榆鈞專訪

看朴贊郁的關鍵字,不只有復仇與血色,壓迫與背叛,雪白的記憶與青色的謎霧,還有隱身在背後的歷史傷痛,與時代的哨音。是以,我們在朴氏作品之外,也以多樣化的單元圈起「回望歷史」的主題:關注影響韓國近代深遠的光州事件,藉由「離島影展」重訪時代的多邊記憶,也專訪在歷史現場汲得靈魂音色的音樂家王榆鈞。

✦【特別企劃】⎯⎯ 《☆彡 亞洲女人の復仇 彡☆》

本期特別企劃,則是看「亞洲女人の復仇」,重回八〇年代台灣的致命女性浪潮,看何等的命運摧殘,能催生烈火般的花朵。這是一本吃得苦中苦,闖出天外天的專題,不只是《釀電影》第一次挑戰韓國電影主題,也是在人心、美學、歷史與角色的交匯處,策劃的一次用力揮擊。

風景與面貌

德國神秘詩人衛立伯出土詩集《風景與面貌》
自時代夾縫出土的亂世心象寫真,一位德國詩人的「官能感性主義」。

美夢常燒盡,化為苦痛。

她們的選擇:關於人工流產,作家們想說

打破沉默,擺脫羞恥,挑戰汙名與禁忌
講述數百萬女性共有的深刻經歷
這是她的故事,妳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需要被述說的人工流產故事是不會放棄的。」 ——安妮.芬奇
「人工流產這回事,最終決定權只應該屬於子宮裡裝著胚胎的那個人,因為不論他人如何影響,要永遠伴隨這個決定活下去的是這個心智、身體、情感、意志和靈魂。」——安妮.芬奇(女性主義詩人)
「無論做決定的過程多麼地痛苦,充滿多少搖擺不定與自相矛盾,這都是我們的決定。」——Caitlin McDonnell(詩人、作家)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

在選擇之前,她面臨怎樣的限制、偏見與掙扎?
在選擇之後,她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命運的詮釋有很多種,我們想送給她,讓她成全自己的那一種。

「人工流產」是全世界數百萬女人共有的經驗,保守估計,台灣每年亦有數萬名女性進行人工流產;然而,或因為罪惡感、羞恥感、傳統文化既定的汙名或禁忌,我們鮮少聽到女性願意公開談論自己的人工流產經驗。

「不說,不代表不存在。」

《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即是聚焦於此一女性經驗的跨領域文集,由作家吳曉樂擔任主編,廣邀多位活躍於當代文壇與學術領域的女性聲音,透過小說、詩歌、劇本、訪談、論文等多元形式,橫跨文學、法律、歷史、醫療等範疇,細膩描繪女性在面臨生育選擇時,自身的思索與感受,讓長久以來被忽略的經驗得以訴說,也重新思考女性的生育自主權議題。

本書分為兩輯,輯一收錄小說、詩歌、劇本。運用文學的各種體裁,或書寫墮胎經驗,或嘗試在不相通的經驗中,找尋最小公倍數;亦著眼於人工流產議題,開展出關於以前、以後的想像,還有關乎身體、他者的感受與思考;並建構場景,展開一場橫跨三代的對話與辯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