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歷史從未終結:王墨林與陳界仁的解放地誌學

•臺灣小劇場運動的重構。
•臺灣藝術史的邊緣書寫。
•城市空間的解嚴小史。

「幕間」書系為斑馬線文庫的新書系。「幕間」是在幕與幕之間,演出的「剩餘時間」,藉以引申為一個脫過量生產的時間、一處藝術思想生發的自由領地,以書籍出版為觸媒,讓「過去發生了什麼」與「想像未來的可能性」的兩點,透過一個書系的運作,積累多樣的交會路徑。期以劇場與文藝為視角,提供另樣的觀看方式。

「幕間」的第一本書,推出郭亮廷《歷史從未終結——王墨林與陳界仁的解放地誌學》。如其文題,本書討論的主角,王墨林與陳界仁,可說是臺灣當代劇場及藝術領域中思想最為複雜的兩位藝術家。作者以少見的「空間」之眼細讀、重新探索二人的藝術論述與實踐,將章節分為〈空城〉、〈園區〉、〈監獄口〉、〈美術館〉、〈小劇場〉,通過雄辯之筆,一一拆卸城市、國家與歷史的神話,復甦小劇場的運動性及藝術的解放潛能。也是一段四十年來的空間解嚴小史。

Ina,太陽的城市

作者從離散平埔女性的跨族群觀點,貼近追尋都市原住民五十年來遷徙足跡,與讀者們一起看見臺灣最大原民族群的縱谷和海岸阿美,於當代激流中合譜,既溫柔又偉岸的都原大河大海史詩。這部作品是要印證,原鄉記憶鑲嵌在每位邦查城鄉移民生命深處的文化母體,是支撐都市原住民社群開創都市部落的最大抵抗力量源頭。

《Ina,太陽的城市》是報導,信件,論述和歴史小說的混合體。這同時是ㄧ位歴經離散的平埔女性作者,和城鄉移民的都市部落邦查ina(母親)及mama (父親)們相遇相惜,貼近追尋他們三代族人西遷足跡,再從跨族群觀點不自量力地下註腳:由臺灣最大原民族群的縱谷和海岸阿美,於當代激流中合譜,既溫柔又偉岸的都原大河大海史詩。

當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已是久遠以前的街頭記憶。當都原居住權抗爭的烽火漸平息。又當都市原住民的底層勞動分工和板模營造角色,漸為東南亞跨國移工取代。這本非典型歴史小說的撰寫者也跟著沉潛為尖齒的挖洞地鼠,深掘開來邦查都原的原鄉胎記,都市傷痕,功虧一簣營造英雄志業,和你們 / 我們也曾經是跨國勞動輸出者的微型民族誌。臺灣都原歴經過漫長的苦路,僅只換成了跨國移工後續背起的社會不平等十字架。苦難沒有消失吶。勇氣沒有消失吶。

消失的元素

這本詩集的語言,流淌著兩岸三地的氣息,文字輕盈淺白,質樸凝練,在通俗性與詩性之間找到一種微妙的平衡,構建易懂又不失深度的詩意空間。仿似一個漫遊者在文明長河與浩瀚星際之間溫柔低語,詠嘆生命的孤獨與輝煌,他對無垠的星空留下永恆的追問:生命將何去何從?
 
一個游牧人領著羊群,走向世界的盡頭,去尋找一本最早的書。它的肉身記載著地球的初始,裡面藏有先古遺落的、能夠重塑世界美好的元素。
 
《消失的元素》中的元素,交織著人物,情節,時間,場景,融合虛構與非虛構,節奏由內而外,從細微到宏觀,以質樸的語言與真摯的情感,將詩人眼中世界的表象、具象與現象,以及對生命的體悟、對世界的想像,以詩歌的形式,凝結成豐富易感的意象。


作者簡介

蘇曼靈

A mixed-creature典型雙子。
對聲音、氣息、味道、光亮、色澤、形態敏感。
職業形象多樣,生命經歷豐富。
寫作動力源於對人類的愛與恨、失望與希望,以及,自我的裂變與形塑。

初筆故事集

士瑋認為:「時間是悠長的河流,未曾有過開始以及結束,默默地向著前方流去。若說時間是條長河,那命運便是長河的支流,每經一處低谷便向著不同地方流去,最終流到了最後的大海。」《初筆故事集》是作者在時間長河中嘗試著用自己創作的短篇故事,去與世界對話。
 
這本書共有九篇,篇名分別是:〈孤身一人〉、〈黑砂與寶石〉、〈旅人與王子〉、〈孤獨的憤怒野獸〉、〈想成為星星的石頭〉、〈沒有鏡子的王國〉、〈離別詩》、〈熄燈〉、〈再一次的生命〉。其中三篇附有插圖。從文字到繪圖都是由士瑋獨立創作完成。
 
這些年來,士瑋是一直在創作。他原來習慣寫的是長篇小說,《初筆故事集》每一篇都是這些長篇小說的原型。
 
士瑋創作的源頭是「愛」。所以他試圖用每一個短篇去發現、探討「愛」。他認為愛和欲望本質是一致的,所以他試圖在作品中讓讀者探索兩個概念統合後的「愛」。他說:「如果說愛與欲望這兩者還是有些差別,就是帶入人際中的時候;但當關係進行到一定的階段,你會發現愛和欲望其實是沒有差別的。」
 

長女病:我們不是天生愛扛責任,台灣跨世代女兒的故事

長女病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造成的

「弟弟妹妹不乖,為何姊姊要受罰?」
「當大姊好辛苦,沒有一天屬於自己」

在台灣社會中,長女常常承受各種期待,對上要體諒爸爸媽媽工作的辛苦,所以要幫忙維持家中的整潔;對下要照顧弟弟妹妹、最好成為弟弟妹妹的榜樣。

同樣是子女,長女總是要出類拔萃,又能體恤父母,還要操持家業。

本書作者是一位長女,她的母親也是,她發現兩人有著相同的勞碌命,不管在家裡與職場,常常必須擔負重任,但遺產分配或升遷這些好處,卻常常沒她們的份。

為了探究「長女」如何養成,又有什麼樣的處境,作者透過觀察與採訪,紀錄了十幾位長女的生命故事,涵蓋不同世代與階級。

這些故事呈現了當代台灣「女兒」、「女性」在家庭的角色,揭開那些理所當然的期待,如何造成長女症候群,讓她們在家庭與職場,總是成為過度承擔的人。

作業簿:附別冊《筆記簿》

每個選擇題附有A、B和C三個選項,可只選答題者自己喜歡的答案。

《作業簿》是詩人飛鵬子於《小小實驗》後,在臺灣出版的第四本詩集,收錄一百首未發表詩作,並附有別冊《筆記簿》,納入二十則短篇。

哪項最讓人無法接受?
A 沒有隱喻的詩
B 沒有詩的詩集
C 不寫詩的詩人

哪項有關後現代詩的說明最不恰當?
A 遠看是仙人掌
B 近看是含羞草
C 細看是蒲公英

飛鵬子從「詩」的本質出發,探討其多重定義與樣貌,嘗試拓展詩的邊界,激發更多對詩的想像與可能性。

乒乓球+羽毛球+保齡球=
A 好奇
B 好學
C 好強

心+惢=
A 心安
B 心煩
C 心病

飛鵬子善於從生活中常見的物件取材,擬實為虛,突破對物品的固有認知。或是拆解字體、重組詞語,讓原本平面的字義透過細膩的觀察,得以轉化、延展,最終回歸讀詩者自身心境。《作業簿》不設限答案,無繳交期限,是最令人玩味的創意練習。

2025年1-3月書訊:藝術與生活

藝術・圖像創作

偶遇:在漫遊中感知藝術

巫鴻◎阿橋社

這是一本透過我們自己的感知,去探索地區藝術史之間「聯結」的書。世界各地的文明和文化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系統,包括五花八門的形式和媒材,但這些系統之間仍有諸多形式或概念上的互通之處,常常超乎歷史上和現實中的相互影響。當下的主流藝術史研究……很自然地把這些超越時空的聯繫排除於視野之外。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聯繫不存在或沒有意義,也許我們需要透過另一種方式去看待和思考它們。

2025年1-3月書訊:藝術與生活

最新情報

詩人無不攜帶異境之心──《完全主觀》沈眠X《晚安晚安》陸穎魚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一人出版社於嘖嘖啟動了「暴烈x溫柔x純真x情色雙詩集預購」,由時報文學獎首獎得主沈眠的《完全主觀:AV純情詩》(以下簡稱《完全主觀》)與詩生活店長陸穎魚的《晚安晚安:十年一夢》(以下簡稱《晚安晚安》)聯手出擊。前者以八十一位日本AV女優之名寫詩,後者則是異鄉詩人移居臺灣、深感愛與溫柔之重要。兩者調性乍看截然不同,如何搭配企劃呢?兩位詩人作客《南方家園小客廳》Podcast暢談這一次的合作始末。

詩人無不攜帶異境之心──《完全主觀》沈眠X《晚安晚安》陸穎魚

出版現場

偶遇:在漫遊中感知藝術

這是一本透過我們自己的感知,去探索地區藝術史之間「聯結」的書。

世界各地的文明和文化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系統,包括五花八門的形式和媒材,但這些系統之間仍有諸多形式或概念上的互通之處,常常超乎歷史上和現實中的相互影響。當下的主流藝術史研究…很自然地把這些超越時空的聯繫排除於視野之外。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聯繫不存在或沒有意義,也許我們需要通過另一種方式去看待和思考它們。

本書探討的就是這「另一種方式」,通過一組組例證發現和談論圖像之間的跨文化、跨時代聯繫。…希望做的是把這種方法論擴展出去,探索它對「全球藝術史」研究的潛力。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進行的這種擴展,其重心在於通過感知發掘不同藝術傳統的相似視覺形式或結構,而不在於解釋造成這些相似性的原因。本書建議的是常規之外的可能性,是對規範的平衡和彌補,而非對立和取代。它的功用在於通過感知和談論,逐漸建構起學習和思考「全球藝術史」的一種框架。對這個過程最恰當的比喻是「遊」或「漫遊」—一個中國古人非常強調的學習途徑,也是我嚮往的觀看藝術的方式。(節錄自本書〈跋語〉)

認識鄭南榕:看見《自由時代》總編輯的十一個面向(電子書)

「我是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

你對鄭南榕的認識,是否定格在他1989年4月7日自焚殉道的那一天?
你對鄭南榕的理解,除了爭取言論自由、台灣獨立、自焚殉道,還有什麼?

他很普通很平凡,有家人、朋友、愛人,有夢想,也有日常。但是,面對威權體制的監控與箝制,鄭南榕知道唯有不斷衝撞才能破壞牢籠與內心小警總,於是選擇起身反抗,不斷挑戰中國國民黨政府,直至生命最後一刻。鄭南榕自焚殉道後,留下諸多物事,有些文物仍在自由時代雜誌社原址,有些精神則常駐經歷過1980年代的台灣人心中。鄭南榕和許多台灣人爭取自由、民主的奮鬥歷程,應該被記得。

本書以鄭南榕、自由時代雜誌社、《自由時代》系列週刊為中心,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寫主題專文,回溯鄭南榕及國內外的時代脈絡,重新認識鄭南榕,了解他與自由時代雜誌社的時代意義及其後續影響,同理他在面對強權時的思考和行動——這位總編輯堅持報導真相、要求解嚴、平反歷史真相、追求自由國度,最原始的初心,是為了他所愛的人,為了他所愛的台灣。

「剩下就是你們的事了。」焚身烈火熄滅後,深化民主、自由的理想並未停滯。鄭南榕的理念和自由時代雜誌社的空間,由大家接棒,以不同的方式繼續前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