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療癒的不是童話,而是你對痛苦的理解
在日漸躁動、語言失序的時代,《藝術班底: 阿米童話故事選集》以近似童話、卻又幽暗詭奇的筆觸,建構一個能安置破碎靈魂的幻想空間。作者阿米(許耀雲)不僅塑造了一群特殊的角色,更創造了一種療癒的觀看方式——她讓讀者得以在幻覺與現實之間,與自己的痛苦對話,在幻想的縫隙中,重新找到安放情緒的可能。
一、對童年的幽暗致敬,也為童年的傷口貼上創意的繃帶
本書開篇〈活小孩〉即以細膩的筆法呈現莎兒的童年世界:孤單、自閉、對成人世界的恐懼與不理解。她透過與洋娃娃莉莉、幻想角色嘎瑪女巫、仙女崔麗,以及青蛙男孩的對話,一點一滴重建內在秩序,像是自我修補過程的演練。而這些幻想中的朋友,不僅是莎兒情緒的承載體,更是她面對現實恐懼的心理轉譯。
書中最打動人的句子之一是:「思念可以讓莉莉成為永恆。」這是一種極其純粹的信念——當現實逼人放棄記憶、忘記陪伴、丟棄心愛之物時,《藝術班底》卻鼓勵我們用創作來延續愛與記憶。莎兒透過不斷畫畫,延長莉莉的生命,也延長了自己仍舊相信「愛存在」的權利。
二、每一個幻想角色,都是情緒的替身
嘎瑪女巫與仙女崔麗不只是奇幻角色,更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於心理支持的渴望具象化。當醫生 Dr.牆試圖用現實語言否定一切幻想時,莎兒內心的防線逐步潰解。而這本書最療癒之處,就是從不急著要求孩子「恢復正常」,而是誠實地承認:每個人都需要幽微的幻想空間,來包容現實的不圓滿。
而青蛙男孩與他的娃娃「約翰布朗」,則象徵另一種微妙的連結——一種超越死亡的友誼。即使青蛙男孩是幽靈,即使烤餅乾奶奶只是廢墟中的瘋婆子,莎兒仍選擇相信:那些她曾經感受到的陪伴和溫暖,不該被否認為虛構。這樣的設定,對於曾經經歷親人離世、情感疏離、創傷失落的讀者,具有極大的撫慰作用。
三、失落的娃娃與夢境,療癒了我們不被理解的部分
在《藝術班底: 阿米童話故事選集》中,娃娃不只是玩具,而是承載情緒記憶的媒介——她們會說話、會唱歌、會在夢中重現過往場景。讀者從莎兒尋找莉莉的旅程中,不斷被提醒:「夢不是虛幻,而是理解自我最深的入口。」
書中最動人的夢境之一是莉莉在鐵道上跳舞,反覆唱著:
「快樂的時光過得真快
風又要把我們吹的散開
我只能站在妳的夢之外
明天一直來
我卻不在妳的未來」
這不只是告別,更是將記憶中的愛人化作「可被安置」的意象,使人學會以溫柔的方式放手。
四、在幻想與現實之間,找到情緒的出口
《藝術班底: 阿米童話故事選集》在療癒方面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條讓情緒得以流動的道路。不是強迫自己勇敢、堅強,而是允許自己懷舊、害怕、悲傷甚至逃避;不是要你斬斷所有虛構,而是承認:那些虛構的東西,曾經真實地安慰過我。
當莎兒最終答應服藥,幻想的朋友們一一離去,但莉莉最後對她唱的歌,仍在耳邊餘音繚繞:
「妳的真愛不假
我的真心無價
我們成為童話
妳是我的家
我仍是妳的娃娃
陪妳到天涯」
這段歌詞不只是莉莉的訣別,也是阿米對每一位讀者的溫柔叮嚀:即便你長大、即便你被迫遺忘,曾經安慰你的存在,依然留在你的心中,化為力量。
本書特色
《藝術班底: 阿米童話故事選集》不是一本兒童故事書,它是一把進入情感幽谷的鑰匙。對於曾經在情緒風暴中尋找出路的你我,它提供了一個選擇:相信內在那個童年自己,依然可以用畫筆、夢境、故事,拯救失語的靈魂。
這是一本寫給靈魂的書。不是告訴你怎麼「痊癒」,而是陪你一起走過不安與黑暗,然後,在記憶與幻覺交界處,悄悄地告訴你:
你一直都被理解了。你一直,都沒有孤單。
作、繪者簡介
阿米
本名許耀云
1980年次台灣女詩人,2024年中因心肌梗塞驟逝。曾出版要歌要舞要學狼等五本詩集一本小說慾望之閣,寫過歌舞劇歌詞也辦過兩次油畫個展。
曾入圍金典獎,文訊上昇星座(二十年二十本詩集),Openbook讀者最愛,向陽詩人選入1980年以後重要詩人,鴻鴻稱為衛生紙詩刊的感性。
目錄
如夢,如詩,亦如讖
—序阿米童話故事選集《藝術班底》 潘家欣 004
活小孩 010
島小姐 040
阿毛筆記本 090
馬階神曲 112
地獄谷傳奇 114
刺青師 116
醜陋 120
獨角獸之死 124
雪人 126
Rabbit Beam 128
森林之王 130
五分三十七秒 134
種子的願望 138
抽香菸的猴子 142
藝術班底 146
水龍頭女孩 152
長大的故事 158
好運姑娘 160
阿來畫貓 162
推薦序
如夢,如詩,亦如讖—序阿米童話故事選集《藝術班底》
潘家欣
阿米的詩作,一直是現代詩壇上的逸品。
讀阿米的作品,必須先理解—作為一名精神疾患,阿米與自己的病的關係,是由詩與繪畫來進行串接的。讀阿米的作品,往往會驚豔於其中的奇思妙想,不過,如果試圖以邏輯去解讀這些脫俗的靈光,則往往會陷入迷惘。阿米的作品很難評論,她的作品既是現實的也是神秘的,不妨把這兩種相反的視角一起放入觀察,然後你會看見,詩人在瘋狂奔放的靈感之中進行的走索平衡。
阿米在衛生紙詩刊時期發表的作品,著重於生活中的殘缺鏡頭,生活中總是有太多挫敗,是以「要歌,要舞,要學狼」。不過,因為憂鬱症與思覺失調的複雜病症,使得阿米的現實本身就充滿魔幻的節奏,藥物干涉睡眠、夢與現實的邊界糾纏,解離經驗的懸崖,使她時常迸出作為一名與病共處的人類,所能吶喊出的最高音。《昨日痛苦變成麥》、《要歌要舞要學狼》等詩集,已經算是阿米的向陽面,她的向陽面搖滾又浪漫,例如最為知名的詩句:「當你說我一點都沒變時/一張蒼老的臉掉下來/飛鳥啄走了一些悲哀的糧/我的眼睛擦過火柴」,就以剔透的句子寫穿了現實與記憶的巨大背離,且一直迷路於存在與不在之間。
而與病相處的陰暗面,阿米則交付給小說和童話體裁;《慾望之閣》流淌著《浮士德》般的華麗感,意識流動如蛇,可以說是從自我分裂切磨的自傳體。《我的內心長滿了魚》童話般的語言藏著強大的毀滅與重生力量,這一類型的書寫,我以為頗接近於經過邏輯編排的《紅書》,而隨著時間流逝,邏輯也漸漸地剝離。
在這本《藝術班底:阿米童話故事選集》之中,阿米的童話、詩、小說、自傳與日記,同步呈現。書中有寫實到粗暴的自白:「那是一個你不吃人,就會被吃掉的環境,如果你不立刻反擊,馬上被霸凌,貼上好欺負的標籤。為了生存下去,女孩變成怕受委屈,怕被占便宜,處處計較的人,心也像鋼鐵一般愈來愈硬。柔軟的女孩成為強悍的生存者,她的面貌身材也開始變得跟以前不一樣,像男人了。」同時,也有柔軟的童話回聲:「洋娃娃是夢的使者/她們負責製造夢境/當人們不相信夢的時候/也就是洋娃娃該離開的時候」。有如同禱告般的呢喃:「五十幾歲的我仍在旅途中,我的葉子依舊又厚又綠,上面刻滿我的詩,我的悲啊,我的痛啊,我的愛啊,我的可愛啊,我的憂鬱,我的黑暗,我的光明,每一次的傷害,每一次的復原,每一次的重來,每一次的靠近,每一次的離開,每一次次的不安,批判,懷疑,每一次的睡眠,每一遍的醒來,每一遍的月光,每一次的超載,就這樣沿著淡水河,我寫完了我的自傳」更有如此純淨的自白:「小種子說,我是種子,我只想開花,我是屬於大自然的,你不能讓我違背我的天性,苦行僧的生活,太壓抑了,我想要蜜蜂和風恣意散播我的種子,我是一棵風流的種子,我要我的生命,飛滿天,我不需要不朽,也不想要永恆。」這是一名詩人能發出的最自然的呼喊。
閱讀此書,令我想起來小說《黑暗的左手》之中,關於寒達拉預言團的預言過程—文字充滿了慾望與現實的碎片,性張力與失落,恐怖與愛戀,視覺與記憶的黏稠漩渦,在這本書裡面,不懷好意的島小姐與救贖之貓都出場了,小種子正在長大而獨角獸奔逃,讀者被意識風暴席捲,這將會是非常過癮的閱讀經驗,一如她過往所有華美的作品。
但同時,透過此序,我要再次提醒,這樣的創作之舞,是一個詩人,一個病人,一個有尊嚴的受困之人,讓自己保持清醒的方式。她的迷醉販售著她的讖言,阿米創作的同時,一直試圖爬梳建設自己,生命中的困境已無從解答,而求索的道路上可以開滿了花,有風雨,有長滿刺的荊棘,有能划船的小河,有會說話的魚,也有無法飛越的深淵。通過阿米,我們能理解的,僅是生命如此不可控制,而人在各種艱難與不堪之淖,靠著創作,仍然可以過得如夢,如詩,如讖。
祝福阿米,祝福一切。
導讀
活小孩
在阿米過世後的一年,你∕妳思念阿米嗎?她會想跟你∕妳說什麼呢?到她的書裡來,在她的奇幻故事裡,有她的回答。
在〈活小孩〉中,洋娃娃莉莉被媽媽拿走,莎兒請求仙女崔麗的幫忙後,晚上莉莉到莎兒夢境裡唱了歌:
「也許是永遠∕我們無法再見∕妳知道思念∕能讓我成為永遠」
莎兒不斷找尋莉莉,她再次夢見莉莉的靈魂未曾離開,等候在幽暗的冥河,但莉莉似見未見莎兒,兀自跳著和莎兒兒時初次出遊時跳的旋轉舞蹈,又唱起來:
「明天一直來∕我卻不在妳的未來∕想妳格外開懷∕想被妳擁在懷∕不想分開∕我感受到妳的愛∕妳的色彩∕我都明白」
後來媽媽把莉莉還給莎兒了,那麼歡喜收場了嗎?沒有。阿米還是給了個成人童話式的結局。意外嗎?並不。早在媽媽還沒丟掉莉莉前的某個早晨起,莉莉就不再說話了。莎兒的內在,孕育著豐富、有趣的奇幻世界,但也可說部分不見容於現實生活。隨著時間的壓力(成長,也可說是生命呢?)無聲無息無情地逼近,她和莉莉的分離終將到來只待那一刻,莉莉還是神離了。
然而阿米說:「只要妳一直想念她,她就活在妳身旁。」故事中的青蛙男孩查理,過世於十二歲的幼年年紀,保有著赤子之心和青蛙為伴、也能懂樹語。查理的奶奶深愛著他,因此在莎兒的虛構世界中查理也活在美麗的地方,和朋友們吃著奶奶親手烤的好吃餅乾。這,就是阿米的回答。
藝術班底
雖然沒有言明,但本篇是阿米的自傳體魔幻故事。它有個神秘的開始,一隻很有智慧(竟想得出葉子這招)又仁慈的鹿,送給她一片葉子:有心事可以寫在上面紓壓、痛苦時可以吃下去會變舒服、死掉時可以躺在上面變蝴蝶飛上天。這不是太好了嗎?這片有魔法的金色葉子,她珍藏在心底,就是她用來療癒自己的方式。
一開始,她遇到欣賞她的人,但僅是欣賞她的文藝才華,並不擴及其他方面,因此很快分別了。接著遇到和她部份相類、能同行一段的人,但那人有自己的傷痕與界限,因此與她無法一直相依。不免俗地也曾遇過以地位壓制欺凌她的人,好在付出代價後逃離了。在靈魂受傷之後,所幸遇見雙頭蛇詩人給她筆,於是開始寫詩,吃下了葉子療傷。睡夢中她鼓起勇氣追問過世的媽媽心底深處的問題:妳愛我嗎?沒有得到答案,媽媽消失了,她只能帶著葉子繼續前進。
接下來旅程,遇見了傷害她的男人,也遇見了相愛但不幸過世的男人。她在美麗的異國經歷過兩段濃烈深刻的愛情,卻孑然一身的回到家鄉療傷了。她想求解於高僧,高僧告訴她「勿忘天賦」,然而也離開了她。至此人生的過客一一出場又一一離去,如媽媽和她自己所說,她是非常孤單的小孩。但導師西藏高僧和媽媽都告訴過她,還有「天賦」也就是「自由書寫」與她相伴阿!
生旅程對她而言是自己寫下畫下的藝術之旅。最後陪伴她在人生終站的,與其說有她的創作角色-兔子,不如說是她自己,以藝術療育、強大後的自己。在讀這篇故事末段時,能感染到阿米的自信與創作熱情,即使寫過各種題材,她還有很多的藝術班底要登場呢!但是今天我們只能抓住她的最後幾本遺作,再多讀點阿米獨特的文字創作。有著金色葉子的阿米,相信此刻一定已經化為蝴蝶,自由自在翩翩飛舞在她喜愛的景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