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故事.輯三:良墨佐國--找尋御書房裡的盛世龍香

作者: 

黃台陽

繪者: 

賴佳韋

經銷商: 

時報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5-09-16

ISBN: 

9786269793457

規格 : 

平裝/全彩印刷
328頁
13 x 19 x 1.78 cm
初版

分類: 

定價: 

550元

▂▂▂▂▂ 墨,是千年文明凝鍊的魂魄。▂▂▂▂▂
清高宗乾隆皇帝贊曰:「墨卿用益多,文房作良輔。」

█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墨」就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到了唐玄宗時,「墨」還成為他登上帝位的助力;近十年來,清代皇帝「御墨」頻頻在拍賣會喊出了天價,康熙「紫玉光」墨拍賣價超過新臺幣六百萬元,乾隆「龍香」墨更是直逼四千萬元。為何區區一錠皇帝的(套)墨值得後人如此追捧?

█ 御墨,顧名思義,乃內務府所製以供皇家之用,「✷御用墨」為皇上專屬,「✷御製墨」則為賞賜臣下之用。但皇帝用墨可不僅止於大內製品,也有地方官員進貢而來,謂之「✷貢墨」。不管御墨、貢墨,墨上的一字一句、一圖一紋、一鈐一印,皆大有可深究之處,帝王之心、為官之道,俱現於斯。

█ 臣子進貢墨給皇帝暗藏玄機!電視劇《劉羅鍋》中有一集講乾隆皇帝作壽,王公大臣爭相獻禮,寵臣和珅送上鑲鑽玉馬,在即將拔得頭籌之時,劉墉卻拖了一大桶薑進來,以「一統江山(一桶薑山)」的寓意盡奪光彩。劇情真假不論,卻凸顯出送禮時只要善用心思,絕對可以出奇致勝。進貢墨給皇上,也是相同情況,書中有許多例證。

█ 古人云:「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愛墨人黃台陽口碑作「墨的故事」來到第三輯,且讓他帶領我們一起踏入古代王朝的御書房,摩娑御案上的御墨,領略盛世下的雅韻。

❰❰❰❰❰ 封面設計說明 ❱❱❱❱❱
▛ 書封的整體設計概念,承襲雍正皇帝時期墨品「內廷恭造之式」的美學精神。此一風格講求素淨與文雅,刻意摒除繁複、流俗的裝飾語彙。全書設計正呼應雍正所推崇的極簡品味,呈現沉靜內斂卻深蘊尊貴氣質的視覺語言;搭配如宣紙般手感的紙材,兼具詩意與現代感。整體溫潤精緻,充分展現御書房的典雅氛圍。▟

本書特色

➀ 詳盡分述御墨、貢墨的故事,讀本書可從全新角度看待古墨的特殊性與歷史感。
➁ 作者愛墨逾二十年,情溢紙間,讀本書可窺見理工人的人文情懷,感受文、理的調和。
➂ 書衣選紙、軋型燙黑、三邊刷色,皆是精心設計,「化書為墨」,紙本書尤具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黃台陽

新竹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畢業,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電腦與資訊科學博士,法國巴黎國家高等電信學院(Télécom Paris)訪問研究,多年來推動臺灣資訊工業發展、南港軟體園區建設。

原本是科技人,無意間踏入墨的世界,像劉姥姥進大觀園,所見無不驚奇。在搜集一些墨之後,運用科技知識加以歸類、連結、探索、分析、結論,遂顛覆了對墨的認知。二十餘年來,勤跑光華商場、假日玉市、跳蚤市場,還參與國內外線上線下拍賣,所耗不貲。今已藏墨逾兩千錠,寫文一百多篇,窮究古人愛墨之雅興,細述烏金玄玉(皆墨之雅稱)之風華。冀能激起有心人對此長擁千年歷史的瀕危文化遺產,重新認識了解,再投關愛眼神。

著有「墨的故事」系列作:《墨客列傳》、《墨香世家,聽古墨在說話》,並持續分享對墨的熱愛:【黃台陽 墨客】(inkstickman.com/)。


目錄

楔子:墨卿用益多,文房作良輔
第一章 御案上的御墨
1-1.宣德墨霜名獨擅/1-2.太嶽崩頹雲紋新/1-3.御用御製自有別/1-4.十全老人又一功/1-5.惜哉墨光黯黯收
第二章 貢墨的小心思
2-1.具名貢墨第一人/2-2.天下太平今有象/2-3.海屋籌添數倍增/2-4.天文垂曜照九州/2-5.千春萬壽樂無疆/2-6.一統車書萬古存/2-7.清玩不與俗人同/2-8.君臣已與時際會
第三章 製墨不忘教化
3-1.心中為念農桑苦/3-2.樂觀農事臻斯理/3-3.典則貽將示臣庶/3-4.四十有六耕與織/3-5.簡在帝心且求利/3-6.大墨猶傳王業聲
第四章 乙亥諸墨競秀
4-1.且上蘭臺誇精英/4-2.此心憑墨道分明/4-3.金玉為輕不可磨/4-4.松籟聲入王家堂/4-5.正色流馨闇寄詠/4-6.瓜瓞孕茂慰聖情/4-7.回首盛世嗟沉浮
第五章 雍正的審美觀
5-1.與眾異趣誰相親/5-2.敕諭脫俗非常調/5-3.內廷恭造唯一色/5-4.贏黛珠胎人莫識/5-5.闕疑留與後來人
第六章 原來他最愛墨
6-1.從來所寶慎所用/6-2.尋古展跡翻新樣/6-3.仿行補造亦可觀/6-4.南技北傳一例開/6-5.御詩萬篇冠古今/6-6.四藏書屋詠四事/6-7.翰林風月春雨至/6-8.暖閣空餘墨雲煙
第七章 御墨拍出天價(一)
7-1.天保九如萬國寧/7-2.光分太乙揚清音/7-3.綸閣昭昭示懷柔/7-4.嗟爾伏惟頌聖言/7-5.西風吹冷硯墨寒
第八章 御墨拍出天價(二)
8-1.借美於外非良質/8-2.此墨只應天家有/8-3.萬象搜來下筆難/8-4.安知一簣尚虧功/8-5.逢時瓦釜亦雷鳴
第九章 龍香墨傳千古
9-1.春葱細撚龍香撥/9-2.君家猶自搗龍香/9-3.龍香上貢奎章裡/9-4.新樣龍香墨製佳/9-5.龍香墨灑壁上題/9-6.更傳龍香憶前朝
第十章 送好不如送巧
10-1.萬年天子御六龍/10-2.萬歲萬歲萬萬歲/10-3.聖代即今多雨露/10-4.光被德澤酬天恩/10-5.多福多壽多子孫/10-6.玄玉煙消帝業空
最終章 怪胎臣字墨索隱
11-1.劉源「未曾有」/11-2.張英「魚戲蓮」/11-3.「賜詩堂」與「清德堂」/11-4.李成龍「恭進」/11-5.蘇赫訥「監製」/11-6.小華山人「觸石雲」/11-7.墨中字字是真情


楔子

墨卿用益多,文房作良輔

數千年的中華歷史,各式樣的君王起落。聰明睿智、賢愚不肖、頑痴懦弱、殘暴無道者,從沒缺席。但無論何等天賦養成,他們掌理國政時都有個共同點:用墨。在當時,旨意傳達、政令發布、史書登錄、百姓教化……,捨筆墨書寫外,別無他途。

許多君王還有書法真跡碑帖傳世,如:漢武帝劉徹的〈秋風辭〉、魏王曹操的摩崖石刻「袞雪」,或唐太宗李世民的〈溫泉銘〉、〈晉祠之銘并序〉等,精彩顯示他們下過苦功練字,用墨經驗絕對豐富。然而他們對墨的講求、評價、乃至喜愛,歷史上卻鮮少記載!這或因儒家所謂的「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子張》),以致歷代史官不屑關注「墨」這小道,置若罔聞。所幸浩瀚古籍,除了嚴肅的「經」、「史」,還有略為親民的「子」、「集」,偶爾可見君王與墨的互動。

春秋戰國時代的宋國,文化水平頗高。這從孔子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墨子、惠施、莊子等思想家也是宋國人,可見一斑。在集莊子言語所成的《莊子》書中,多次提到國君宋元公,其中有段說宋元公將要畫圖時,用舌頭舔筆後沾墨。這該是君王用墨的最早記載,一舉將宋元公推上墨史前列。

除了寫字畫圖,墨還可以用來賞賜。漢武帝第五世孫漢成帝劉驁就曾賜墨給初入仕途、卻仍積極求知的揚雄。這位日後的哲學文學家,自陳任黃門郎(宮門內的郎官,皇帝近侍之臣)時曾上書成帝,願三年不拿俸祿,潛心鑽研學問。成帝惜才,同意之後非但不停俸,且另給筆墨,並准他閱讀皇家藏書。在成帝而言,這乃小事一樁,不足掛齒。誰知北宋蘇易簡寫《文房四譜》時,竟挖出這段往事,轉錄在〈墨譜〉篇內。該篇是最早談墨的專論,從而讓寵愛趙飛燕姐妹出名的成帝,也在清高的墨史內露臉。

來而不往非禮也!身受君王厚愛,揚雄名就之後有無回報?看來沒有。因為他只知道三不五時道貌岸然,寫些辭藻華麗的文章(如〈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等)來諷刺批評成帝的鋪張奢侈。比起晚他五百多年的東晉名臣陶侃──沒錯,就是那位學問沒揚雄大、文章沒揚雄好、但是卻以勤勞搬磚知名的陶侃──相形之下不免見絀!

陶侃出身寒門,本來在重視門第的晉朝,要出人頭地難如登天。然而他靠著自身的才幹努力,屢建戰功,最後官至侍中、太尉,等同宰相兼國防部長。皇恩同樣浩蕩,但比起揚雄,陶侃顯然有不同的做法。《文房四譜》裡有則他送禮給君王的記載:「陶侃獻晉帝:箋紙三千枚,墨二十丸,皆極精妙。」會送紙、墨,其人當亦風雅。文內雖沒講是哪位晉帝、送的是什麼墨,但陶侃曾被書法小有名氣的晉成帝司馬衍任命兼任江州刺史,而江州的廬山產製松煙墨,答案可就呼之欲出了!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的黃金時代。張芝、王羲之等名師輩出,篆隸楷行草各體齊揚,進而帶動對墨的講求。張芝的弟子韋誕(字仲將)勤練書法之餘,鑽研製墨。他更是曹操之孫魏明帝曹叡的近臣,官至光祿大夫(高級顧問),常應魏明帝之請,為宮廷建築題字。有回他嫌魏明帝提供的御用墨不夠好,發牢騷說還是得用他自製的墨才行。至於魏明帝的反應為何,史無記載。猜想是從善如流,改用韋誕的墨。或許因此韋誕的製墨法(仲將法)才受珍視而流傳下來,是已知最古老的墨法。

南朝的宋文帝劉義隆書法好,自認可比王獻之(王羲之兒子)。大臣張永長於隷書,還像韋誕般會製墨。宋文帝每看到他奏章上的墨色,都嘆息自己墨的品質不如,便要張永祕製好墨上呈。連同前述的魏明帝、晉成帝,這三位君王都雅好書法,也有機會接觸好墨。可惜的是僅止於此,沒能進一步鼓勵、甚至自身嘗試製墨。君王製墨第一人的榮耀,終留待唐玄宗(明皇)李隆基。

世人皆嘆玄宗專寵楊貴妃,引發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宛轉蛾眉馬前死」──卻少聞他在墨史上別有地位。玄宗年輕時曾任潞州別駕(今山西長治地區副首長),當時潞州以產「潞墨」知名,生性浪漫的他不免戲製。孰料其後真派上用場!日後玄宗發動政變,清除反對自己的太平公主一黨以鞏固帝位時,竟然流傳說他製的墨上出現如蠅般大小的道士,口稱「萬歲」且稟「臣黑衣使者、墨之精、龍賓也」,隱喻真命天子就是他。事後玄宗炫耀該墨,命名為「龍香劑」。此舉影響後世的御墨、好墨多沿用此名。也是墨首度人格化、神格化,帶出「黑衣使者」、「墨精」、「龍賓」、「小道士」等別名。唐玄宗在墨史上的不朽地位為之奠定。

稍有遺憾的是,戲製「龍香劑」之舉發生在玄宗登基前。得大位後有沒有重溫舊夢?看來是沒有。所以比起宋徽宗趙佶在任內製作蘇合油煙墨,不免稍遜。徽宗製墨有詩為證:「御製新規寶墨香,蟠龍紋裡字成行。臣鄰近密方宣賜,圓餅均盛小絳囊。」詩中的「新規」兩字,指的應該就是他用蘇合油煙,而非傳統的松煙來製墨。這墨很香,圓餅形,蟠龍紋底,正面刊成行文字(可能即是墨名),擺在大紅錦囊中分送朝臣近侍。可見所製不少,遠非唐玄宗的戲製可比。所以嚴格來講,宋徽宗才是君王製墨的第一人。更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愛舞文弄墨的金章宗完顏璟搜購此墨,竟捨得花一斤黃金買下一兩重的墨。

金章宗工書善畫,書體形似徽宗所創的「瘦金體」,所以他的搜購該是為了自用。搜購了多少?有說僅一兩。但除此之外他還獲得些北宋大師張遇所造的「麝香小御團」墨,耗資該也不少。妙的是他竟捨得將這些貴重的墨轉交後宮佳麗,用以畫眉。此舉固然顯示張遇的墨極黑,方能博得佳麗青睞;卻也表露金章宗的感情豐富細膩,不輸徽宗。大金王朝雖沒亡於其手,但在他死後也只撐了二十幾年。

宋徽宗之所以用蘇合油造墨,固然與其藝術家天性、愛與眾不同有關,但也恐怕是他當家時宮中的李廷珪墨已消耗殆盡,促使他不得不有所創新。宋初,大將曹彬平南唐,除了打包珍寶,也奉太祖趙匡胤之命,將李後主宮內的存墨運回,其中除了李廷珪,還有李超(廷珪父)、李承晏(廷珪姪)、李文用(承晏子)等所製墨,所以皇家原有許多李廷珪墨。只是經多年揮霍,如太祖用以漆飾相國寺門樓,太宗拓印淳化閣帖,真宗染飾玉清昭應宮,仁宗、神宗、哲宗賞賜大臣等,到徽宗之父神宗時,已所剩無幾。徽宗用墨量多,要求又高,當然得自製。他不甘墨守成規,遂採用新原料蘇合油,這才造就墨史上的名聲。

徽宗第九子,南宋高宗趙構,在父親薰陶下對墨也有研究,據說他曾經評論李廷珪和北宋墨師潘谷、張滋的墨,認為潘、張雖然都採用李廷珪的墨法,但比起李廷珪墨的「有骨有肉」,兩人卻分別「止得其肉」和「止得其骨」,差遠了!這個評論頗有深度,非一般用墨者講得出來。宋高宗是第一位評墨的君王,若非愛墨,無以致之。

邊陲異族入主中原,一向靠尚武騎射,故其君王崇文者不多,捨得花錢在墨上的更是鳳毛麟角。前文提及金章宗完顏璟愛墨,堪稱異族第一人。不過金章宗並非唯一,晚他百多年的元文宗圖帖睦爾(忽必烈玄孫),書法不錯,據說有唐太宗〈晉祠之銘并序〉的風采,想當然亦是知墨。大臣們投其所好,紛紛奉上江西豫章朱萬初所製墨。由於朱萬初採百年老松燒煙製墨,產品自然不同凡響。文宗高興之餘先賞他官,後派任浙江東陽縣丞(副縣長)。可惜元文宗在位僅四年,否則該有更多愛墨之舉。

之後的末代皇帝元惠宗(順帝)妥懽貼睦爾,不知書法如何,但有說他善畫,故對墨該也不外行。有大臣獻上墨師魏元德所製墨,翰林學士宋褧記錄下此事,說:「錦囊啟封,玄光溢目,芳香襲左右。上嘉賞之。」可見即使躍馬耀武的元代,也不乏激賞好墨、不落漢人後的君王。

所以墨對君王而言,能以之書畫、漆飾、拓印、封賞、把玩、評論、炫耀、創新、造神,甚至寵幸後宮、感受手作之樂,用處多多。此外,在政務上還有些自古以來的用墨規矩,如占卜時必用墨。《禮記.玉藻》中說:「卜人定龜,史定墨,君定體。」又如延續千年直到清光緒時才廢除的墨刑,漢高祖劉邦的大將英布、女皇帝武則天重用的上官婉兒、出身寒門的北宋名將狄青,都受過此刑。墨,真是君王不可或缺的「好物」!

元代之後的明、清,君王與墨的互動更甚。明代宮廷首見編制專責的墨工,也出現大臣具名的貢墨。清代延續並擴大此風,乾隆帝弘曆甚至召徽墨名師入京教導。君王的詠墨、贊墨、寶墨、造墨、用墨,遠勝前朝,迭創高峰。正如乾隆帝所詠「墨卿用益多」,故贊曰──「良墨佐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