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美食家薩瓦蘭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怎麼樣的人。」
「吃」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對人的心智來說,它帶來了什麼樣的驅力?又對一個人以及他的心智世界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嬰兒吸吮媽媽的乳房,開啟了嬰兒與世界最初始的連結,客體與我發生關係......
從獲取食物飽腹的滿足到口腔反覆咀嚼所感受到的快感,生命的延續、感官的享樂與關係的建立,敲開了我們對於心靈最初始愉悅來源的好奇,心智的經驗與思慮的活化於焉展開。
由此,我們開始思考「吃什麼」以及「如何吃」的問題。
我們即將以精神分析的思考觀點來開啟對於當代各種多元的餐飲文化的觀察,並且論述這些觀察內涵背後可能有所關聯的人類心理意義與動機。
本書特色
● 食物是每個人最早使用的語言,母親藉由餵奶傳達照顧,嬰兒藉由喝奶表達接收,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無時無刻不用食物說話。
● 有一個評論美食常見的關鍵字是「療癒」。正如「回憶」於精神分析之應用,探尋記憶的美食以及美食的回憶,也因此有了療癒的意義。
● 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屬於自己的「鄉愁食物」,這類食物往往不僅關乎味覺偏好,更深刻地牽動個體的成長脈絡與家庭經驗。
● 在華人餐桌上,食物不僅是生理需求的滿足,更承載著深層的心理意涵與文化象徵……,傳遞著情感的依附與社會的規範。
● 在診療室中我們可以把「症狀」像食物一樣吃掉,這是所謂的問題解決導向,在餐桌上我們也可以把「食物」像症狀一樣還原,如精神分析那樣走向一個探索與發現的過程。
作者簡介
單瑜
台灣大學醫學系,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尚語身心診所醫師
劉依盈
諮商心理師, IPSO (Internal Psychoanalytical Studies Organization)會員,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候選人,現職晨希心理諮商所
許瑞琳
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現職心身美診所主治醫師
楊雅如
臨床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陽晴心理治療所所長
呂煦宗
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現職台齡身心診所與樂為診所,台灣藝術大學駐診醫師
目錄
當我們談論吃,我們在討論什麼?|單瑜
當我們要對美食附加好壞的評價,難以避免各種主觀的爭論;當一個人主張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心裡在想什麼,誰會是誰的精神分析師?
舊食光,心玩味|劉依盈
在味蕾被充分滿足的環境中,有一種被暱稱為「時代的眼淚」、「老派美食」的懷舊滋味 —— 原型是記憶中的童年食物。
害怕被蟹鉗夾傷的伊底帕斯|楊雅如
華人家庭,家人們圍著圓桌一起享用美食,彷彿之間的資源合而為一 —— 但誰有權享用桌上那些稀有的食材或部位?看似和諧的氣氛,細節裡卻是暗潮。
口味、回味、品味|許瑞琳
在吃與不吃之間、攝入與排出之間,徘徊重複;在一口一口之間,過去、現在、未來相疊糾纏。
餐桌上與大地的對話:飲食關係的美麗與哀愁|呂煦宗
「飲食關係」是要把餐桌上的食物還原到個別的生命體,找回原本存在於兩個生命對等的關係,再連結到人與環境的接觸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