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編輯

與我同名的那人我不認識
或許他不寫詩
但那是更好版本的我

生命如編務,
詩人對生命反詰,
檢視所有的錯譯與誤讀,
逐年歲反覆校對審閱,
尋找理想的定稿。

「每個人都有他正確與無法正確的地方、
都有他之於這世界而言就是會卡住的點。」

生活的本質,該如何求證或核對實情?當我們近乎偏執地斟酌於那亟待校閱的記憶正確性,卻有更多自時間暗處拋來的情緒疤痕,譬如寬宥、釋懷或錯認種種,重複織錯於日常。王離以詩寓意,隱藏了對身處之現實的再詮釋,亦是對書寫對象的逐次修訂與校對,屢屢在心中編輯不同的價值判斷,抽換字面,增刪對世界的理解或想像。

這裡的電亮那裡的光


★首刷限定旅途明信片
★外包裝採白棉紙袋+橘紅車縫線密口,猶如啟程至朦朧隱密的國度……

我們都在生死縫隙間穿梭,在後殖民的斷裂裡遊走
一個人的死亡,總是複數的
如同一個人的旅行

2015年,田品回在南美洲、近東、北非和巴爾幹半島,走了八個月。親身走過原本指認不出的城鄉,意識到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相當斷裂且偏頗,基於不甘讓自己對許多地方的想像繼續成為空白,在2017年實際走訪中亞的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發現這片被國際主流遺忘的區域,比原先設想的更加異質。每個國家在蘇聯解體獨立之後,各自面對著經濟發展、族裔共存等待解的難題,尤令人著迷的是高原上與動物共生相依的遊牧生活如何在當代延續?是什麼力量推動人離開熟悉的土地前往未知的他方?持續成為田品回心中的探問,第一本詩作《這裡的電亮那裡的光》聚焦於「流動性」,試圖用詩的語言捕捉地方感,進而突破主流詮釋,開拓對「世界」的想像:

輯一〈流動〉的十四首詩由不同面向探討「流動性」。從個人的移動到群體的遷移,描寫背後隱性的驅力,反覆辯證「前進與逃離」、「靜止與流動」、「離開與抵達」,並回應在不同地域的社會議題。

被偷走的骨灰甕——楊煉文學訪談錄

  這本書,談楊煉的血統——第一代可與漢族通婚的滿蒙祖母。

  這本書,談楊煉的家世——吉祥戲院少東家的父親與上海電影世家的母親。

  這本書,談楊煉在文革時的戀愛、階級鬥爭。

  這本書,談楊煉在北京、在紐約、在紐西蘭、在德國,在世界各地的漂泊。

  這本書,談楊煉與艾倫・金斯堡、蘇珊・桑塔格、阿多尼斯、高行健等當代大家的交流。

  這本書,談楊煉不斷煉字煉意,不斷探察自我內在的幽暗。

  這本書,談楊煉或許曾離散於中國,卻從未離散於中文的書寫、創作與生活。

 

本書特色
 

  歷時十天的深度訪談,近二十萬字,收錄詩人生活影像。

  我把聽到我的詩被禁止的消息那天,作為正式開始流亡生涯的日子,詩代替詩人被殺死了。——楊煉

 

楊煉

 

全球時代的社會不平等(套書,上下冊不分售)

在舊秩序崩壞的年代,窺見不平等如何加劇並束縛你我,

而作為公民的我們,又有哪些反抗的可能性!?

自從步入全球化的時代以來,世界的政治經濟秩序已有巨大轉變,其中社會不平等的加劇與轉型更是引人注目。《全球時代的社會不平等》即是聚焦在此一議題,本書透過社會學之眼,談論從美國到世界各地的不平等現象。全書分成上下兩冊,探討的範圍涵蓋甚廣,從國家間的不平等,到特定社會內部的階級、種族、性別不平等,甚至是更新興的不平等形式,這本書均有所討論。

一見如故 20th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_活動都在這裡了!

疫情。今年大家聚首的時刻驟減,在各忙各的日子中,不知覺又來到了這個時候。這周末便是聯盟起家之地——

牯嶺街書香創意巿集

舉辦的日子,大大小小的出版社一如既往,會在這條街、攤位上,擺起一本又一本自豪又欣喜的出版品、文創小物,與走向前來的你們談天說地。

希望兩天市集,世界有好消息、老天爺有好天氣,現場有許有未見的你。

一見如故 20th 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_活動都在這裡了!

最新情報

名人閱讀在生活第❼棒:鄭宜農

跨足獨立音樂、文字創作、戲劇表演的鄭宜農是大家心目中的文藝女神。年紀輕輕就出道的她,從不想侷限於某個「定義」裡,透過創作、行動讓大家看見她的可能性,以及不斷深掘自身的勇氣。女神廣泛的閱讀範圍,想必也是她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來源之一。

本次我們邀請到宜農來談談在疫情期間如何度過,對「書」又抱有什麼想法呢?

▸▸▸

名人閱讀在生活第❼棒:鄭宜農

出版現場

名人閱讀在生活第❻棒:飽妮

喜歡看電影、看影評的朋友,飽妮來了!無論是在加點吉拿棒裡還是在自己的頻道中,飽妮評論電影的風格冷靜理性又帶點幽默,讓人不知不覺點完了所有影片。最為人所知的是她的迪士尼公主系列,除了談觀後感以外,還會做大量的知識背景補充!讓觀眾不僅在資訊與知識上吃飽飽,也獲得啃食「電影深梗」的滿足感!

本次我們邀請到飽妮來談談在疫情期間如何度過,對「書」又抱有什麼想法呢?

▸▸▸

名人閱讀在生活第❻棒:飽妮

出版現場

無用(創刊號)

內容簡介:

一本涵蓋文學、文化、電影、電玩、教育、歷史、社會、政治的綜合性雜誌,從內容到設計,都以「厚重」為取態。

所謂「厚重」是相對於「浮躁」而言,如今社交媒體上許多意圖性強且帶風向的聲音,嘈雜且紛擾,也很少人願意好好地靜下心來閱讀,因而紙本雜誌可以作為平衡,去拒絕這種趨勢。

刊名《無用》,取自《莊子•內篇•人間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希望是一個思考的所在,一群人無所事事地在一起,談論一些自己近日留意到的事。或許還是不免會有介入社會的成分(或者對一些人來說,建構國族或民族),但那不應該是主要的目的,而是期望以思想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書寫和閱讀雜誌。

深海作業

限量505本,每本皆有流水編號及親筆簽名。
不上連鎖通路,讀者僅能直接與作者或寄售之獨立書店購得。
看似破碎的文字,必須向光閱讀使紙頁透亮,正反文字才能合一成詩。
購書連結

內容簡介

收錄詩六十五首,以潛入深海探勘廢墟為意象,層層揭露無明的自我,書寫各種明朗與恐慌、感性與色情,在黑暗處尋找光明,透過特殊的閱讀形式,讓正面反面融為一體,一切破碎都有了意義。

前言

《深海作業》是THE SEEKER計畫的最後一部作品,原訂之於《宇宙通信》會是一本向外探索世界,另一 本向內獲得智慧的成對之作,中間意外橫空飛來一本解謎詩集《不明飛行 物》,完全不在我意料之中,卻完美銜接了這兩本書的過渡,令人不禁懷疑冥冥之中仍有所安排。

很多時候創作是要不斷挖掘自己,努力研究「我」這個思想體究竟含有什麼成分,誠實面對他人目光所無法抵達的心底深處,存在什麼想法?藏匿何種欲望?這些意識元素無論好壞,都會構成「我」的形狀,種種遺落的碎片能拼湊出自我存在於這廣大世界的一段歷史和遺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