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主題書摘】性愛玩具來自荒謬的醫療手段?——醫療的暗黑歷史

若是將醫療史攤開來看,手淫對於十七世紀以來的醫師而言,受重視的程度比當今我們看待愛滋病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信的話,讓我們試著看看十九世紀的醫師雷丁(Redding)是如何描述手淫這個「禍害」:

「不管是瘟疫、戰爭,或者是天花,抑或是其他相似的疾病,都無法與手淫造成對人類的禍害相比!」

【主題書摘】性愛玩具來自荒謬的醫療手段?——醫療的暗黑歷史

出版現場

【主題書摘】武漢,從來沒一日平靜——文革十年的荒誕悲歌

媒體在公開場合,而許多人在私下裡,都曾多次詢問過我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從文?你為什麼寫小說?如果我長得不那麼粗壯,說話不聲震屋瓦,身上多些儒雅之氣的話,他們不會這麼問我。他們這麼問我,是因為我太不像一個溫文爾雅的文人、風流倜儻的作家了。

【主題書摘】武漢,從來沒一日平靜——文革十年的荒誕悲歌

出版現場

【主題書摘】少爺說了一句國語,但他只聽懂「等」這個字

少爺會在上家教課程的中間偷偷跑來庭院找他,他也會趁阿爸在忙的時候躲到圍牆後面。他的國語不太好,老師們突然在這一學期把本來的漢文課變成國語課了,他本來就不是善於學習的人,這麼一改他也難以適應。幸虧少爺會一點點漢文,說是向家裏的傭人偷學的。

「我要幫你想個祕密的名字,」少爺如此說:「叫『百日青』好不好?」

【主題書摘】少爺說了一句國語,但他只聽懂「等」這個字

出版現場

【主題書摘】黑暗中的童稚之眼——一部關於愛爾蘭國族糾葛的經典小說

我讀的第一本小說有綠色的硬板封面,而且有兩百一十六頁。我媽在扉頁寫了她娘家的姓。我盯著它看。即使墨水已經褪色了,但那些字母還是很清楚。它們對我來說很陌生,就好像它們代表的是她成為我認識的媽媽之前的某個人,那個人搞不好也不是那個寫購物清單,還有每星期幫雜貨店算帳,還有邊翻著白眼邊低聲說我就是她的祈求與夢想的人。在名字底下,她寫下「聖體大會,都柏林,一九三二年」。我不知道聖體大會是什麼,然後我去問別人但所有的答案似乎都很模糊。它們好像全都和聖派翠克有關,還有某個約翰.麥科馬克伯爵,他一遍又一遍唱了首叫「天使之糧」的聖歌,這些就是我所能瞭解的大部分關於1932年的事了。

【主題書摘】黑暗中的童稚之眼——一部關於愛爾蘭國族糾葛的經典小說

出版現場

華滋出版(高談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華滋出版類別主要含蓋古典音樂藝術、經典文學、人文歷史等書系。

創業至今,我們一直堅持邀請讀者,用眼睛欣賞高品質的美的閱讀元素;用耳朵聆聽美麗的樂章;並且用心思索人類文化經典背後、華文創作內涵當中,那些深刻而感人的生命故事。讓大地的感覺更靠近我們一點,讓生命的律動更動人一點。這樣,我們才能在動人的音樂聲中,悠然地閱讀歷史文化、咀嚼動人的文學經典,想像生命的開闊與美好。

讓文化夢想不斷地開講流傳 — 即是我們的經營理念與出版政策。

【主題書摘】牡丹社事件: 排灣族的口傳歷史

祖先們代代相傳的排灣族口傳歷史,似乎與日本的外交文件及當時新聞記者的隨軍報導撰寫內容有著不同見解。或許,從排灣族的角度來看,面對擁有現代化武器、重裝備的文明化大日本帝國軍隊,他們也想要強調祖先們英勇面對作戰的模樣。

【主題書摘】牡丹社事件: 排灣族的口傳歷史

出版現場

九月殘陽:往事記憶三部曲之三

武漢,從來沒一日平靜

黃雙林好不容易回到武漢,成為鋼鐵廠工人,結果不僅身陷險境,更目睹周圍一個個工人在苦悶又危險的日常中掙扎——將自己「睡」進武漢鋼鐵的壞女人;嗅聞妻子內褲判斷是否戴綠帽的工段長;為添補家用幫人組裝收音機,卻收聽到臺灣電臺而被批判、被老婆暴打的工人;為改善家計娶了臉上有胎記的長官獨女,雖一路騰達,卻婚外情不斷;因乾兒子發現同志戀情、公然因「雞姦罪」被批鬥,而上吊的男人——這些往事記憶,沾染塵世煙雨,而擁有了靈魂……

往事記憶三部曲最終篇
出身於武漢工人村的中學生,在文化大革命初始成為紅衛兵,經歷上山下鄉的知青,終於返回武漢並成為鋼鐵廠工人,直面底層百姓的悲歡,寫下文革十年的荒誕荒謬荒唐。

作者簡介——王繼
前三十多年一直生活在武漢,後遷居重慶,在重慶生活也已近三十年了。蹉跎中,年近古稀。

2021年3-5月書訊

想回家是一種病? 少女欸里用甜甜的口氣說著厭世的話語《不安於世》;「語言普世性」可能帶來什麽危機? 經濟,難道不是市場說了算嗎? 下班時間壓榨別人,上班再等著被壓榨的萬能店員工作大解析! 為什麼古老故事如夢魘般讓我受苦?牡丹社事件,臺灣與日本雙方為和解做出什麽努力?

疫情期間錯了許多好書嗎?獨立出版夥伴精彩3至5月的出版品幫你一次收齊!

2021年3-5月書訊

最新情報

為什麼古老故事如夢魘般讓我受苦?

 ◎蔡醫師這本書的重點之一在於闡明理論與實作永遠有一道鴻溝,百年來臨床實務技術的修正,解決了某些問題,但也看到了其他問題......

  越來越多個案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邊緣型人格、是躁鬱症,自己會解離、有多重人格、有伊底帕斯情結,很容易產生移情等等,這或許意味個案對於自己的症狀有一定的認知,當然,也或許有更多的錯誤認知。透過網路媒介,有情緒困擾的個案自助管道越來越多樣化,這個趨勢對於心理治療工作者來說不見得是好事,假設診斷與症狀是一種防衛,一種阻抗,蔡醫師形容個案「只是說著一句死掉的語言」,然後安枕無憂、好整以暇地躲在一處庇護所或是蔡醫師形容的「古堡」中,也就是說,個案進入診療室前已經重度(再度)武裝(防衛)自己了。現今心理治療工作者面臨的現實挑戰是個案屬性從過去的neurotic與non-neurotic世代進入borderline與non-borderline世代,亦即個案的問題涉及更早期更深層的失落與創傷,人格碎裂的程度更嚴重,更缺乏彈性,治療難度更高。(李俊毅醫師)

「癮」是心理創傷的答案或謎題?

從過癮到上癮           

  性成癮、整型成癮、藥物成癮、自傷成癮、網路成癮...

  「癮」是心理創傷的答案或謎題?

 

  「答案」是走到那裡後,就知道了;

  「謎題」卻是原始的動力, 以各種樣貌的「為什麼」,存在日常生活和內心深處;「癮」的心理之謎,就在那裡默默替自己的命運上色。

 

  也許找到人生的謎題,比找到答案更重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