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刀魚|Autumn2024第45期 好想認識的100種日本 2024 對於臺灣而言,日本是難以抽離的存在,無論是生活風格、文化風潮或是精神意識,日本的影響都如同空氣般滲入臺灣社會的肌理之中。音樂、影視、漫畫、細膩與大膽兼具的設計、柔和光影營造的空氣感……這些都是我們喜愛的各種日本,但喜愛這個用語,似乎無法充分地解釋我們對於日本的情有獨鍾。或許是因為,所謂的喜愛是以個人為中心向外發散投射,但「吸引」則是難以抗拒地往某個座標不斷靠近,而身處臺灣的我們之所以喜愛日本的種種,是因為我們打從心底,便不斷受到日本獨具的文化特質所吸引。 譬如日本的音樂其實是種轉譯,經過日本重新詮釋的世界樂潮與時尚風格,具體形塑了我們耳朵裡的聽覺音景與眼前的視野風景;日本對於居家風格的美學講究,勾勒了我們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在漫才與腦洞大開的綜藝企畫之中,我們總能在吐槽之餘得到繼續生活的動力;對舊物的珍視、引動地域活力的嘗試以及對於傳承的執著,則指引了社會能夠變得更好的方向。正是這些能被稱之為文化「底蘊」的存在,讓我們難以放下對日本的鍾情。 閱讀更多關於秋刀魚|Autumn2024第45期
##為什麼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會倦怠?## 兩位創業的出版社編輯、關於兩本書,兩個小時的對談。作為開場與反思,游擊文化編輯李晏甄分享舉辦本場座談的緣起,也向大家提問到場參與的原因,很多雙手為「自身經歷職業倦怠」而高高舉起,也有一些參與者幸運在週五夜晚不用加班,但想了解更多關於職業倦怠的議題。 ##為什麼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會倦怠?## 2024/12/06 出版現場 閱讀更多關於##為什麼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會倦怠?##
2024年11-12月書訊 槍聲與紅鞋子:台灣男子簡阿淘 葉澄、Miyako◎奇異果文創 以葉石濤的自傳式小說《台灣男子簡阿淘》為本改編而成,白色恐怖的證言之書。 一腔入世的熱情變成冤屈的血痕,簡阿淘就是時代的見證人。挺身參與夜襲失敗,眼睜睜看著台灣迎來長夜,在國小教書的簡阿淘小心翼翼融入國民政府來台後的肅殺社會,沒想到是落入深淵的開始……曾經反抗二二八事件以來殘虐的政府軍隊,也嘗試理解不同口音的粗鄙士兵;作為知識分子,更期許自身以教育和筆桿傳遞信念。最後使簡阿淘失去自由的,卻是對知識的渴求。 2024年11-12月書訊 2024/12/03 最新情報 閱讀更多關於2024年11-12月書訊
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新版) 自由性愛的經典之作 讓我們一同誠實且道德地放浪! 我們是否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嫉妒」與「占有慾」是愛情的證明,真的喜歡對方就會想擁有對方?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許多人為了達到社會要求的這套標準,拚命壓抑自己的真實慾望,最後卻讓自己與親近之人都痛苦不堪。如果社會要求的這一套,讓你覺得頗受壓抑、格格不入甚至是自我厭棄,我們還有什麼選擇呢? 閱讀更多關於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新版)
言論自由 當代民主社會的權利試煉? 民主政府必須保障言論自由,但這自由可能對民主本身產生威脅? 表達自由是「權利之上的權利」? 近年來,「滲透」、「認知作戰」與「反戰」等議題,屢屢在台灣掀起輿論風暴,背後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言論自由。然而,當各方聲音陷入對立,彼此互相攻訐,真正的批判與省思空間卻逐漸被壓縮,「審查」正在悄悄改變公共討論,巴禮巴的《⾔論⾃由》將打破論述框架,以不同視角,重新審視自由、民主與社會正義的真正意涵。 《言論自由》主要由三篇論文組成,探討當前的民主困境與言論自由的緊張關係,背景皆圍繞著二〇一五年的「查理週刊事件」。該事件引發了對宗教褻瀆、媒體審查與言論自由的激烈爭論,而身為法國公民的作者巴禮巴選擇挑戰主流立場。他認為,唯有真正落實言論自由,社會的各種意見才有可能產生對話,避免社會更進一步分裂。 在全球化與持續戰爭引發恐怖行動的背景下,本書不僅挑戰傳統的言論自由,還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建構「公共交流的利益」,確保自由言說成為真正的社會資產。對於台灣當前充滿爭議的政治氣氛與言論審查問題,本書提供了深刻的反思與不同視野,鼓勵我們重拾對話空間,追尋民主社會的真正價值。 閱讀更多關於言論自由
案渡卷河 ★《來自清水的孩子》繪者周見信最新力作★ 在一個歷史與虛擬空間並存的敘事中,主角們沿著淡水河流域,展開了一場跨越400年的辨證之旅 小路和不斷變化外型的AI助手阿河,沿著淡水河,從1582年到1983年展開了一段豐盛的時光之旅。透過古老文獻和檔案資料,他們重建了河岸上五段歷史事件。 隨著旅程的展開,他們逐漸發現歷史並不僅僅是事實的記錄,而是由多重敘事所交織而成的複雜拼圖,那麼,記錄和研究歷史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小路身在什麼時空、為何要研究淡水河歷史,真實身分將在劇末揭曉! 《來自清水的孩子》漫畫家周見信,再次展現多重技法,以不同紙張、結合工筆、水墨、版畫、漫畫以及電繪創作出這本視覺華麗又充滿流動感的圖像小說。作者以河流作為緯線、時間作為經線,織出時間、空間與人類的錯綜關係,更以輕快的劇情展示出:在資料蒐集、建構、分析和視覺化都能高效完成的AI時代裡,「思辨」才是一決勝負的核心。 閱讀更多關於案渡卷河
槍聲與紅鞋子:台灣男子簡阿淘 「五〇年代抗議分子的思想傾向和心理深層的恐懼、願望, 以及悲歡離合帶來的真實哀傷。」 以葉石濤的自傳式小說《台灣男子簡阿淘》為本改編而成,白色恐怖的證言之書。 恐怖年代暗處槍響不止,舞鞋也染紅。 一腔入世的熱情變成冤屈的血痕,簡阿淘就是時代的見證人。 挺身參與夜襲失敗,眼睜睜看著台灣迎來長夜,在國小教書的簡阿淘小心翼翼融入國民政府來台後的肅殺社會,沒想到是落入深淵的開始…… 曾經反抗二二八事件以來殘虐的政府軍隊,也嘗試理解不同口音的粗鄙士兵;作為知識分子,更期許自身以教育和筆桿傳遞信念。 最後使簡阿淘失去自由的,卻是對知識的渴求。 ★改變葉石濤人生的一段經歷,從簡阿淘的眼睛見證時代的悲歌。 ★Miyako(《新社員》改編小說)腳本撰寫 × 葉澄(《時光當舖》漫畫版)漫畫繪製,重現《台灣男子簡阿淘》的白色恐怖社會背景。 作者簡介 原作|葉石濤 1925年出生於台南,1940年創作第一篇小說〈媽祖祭〉。年少時期便展現創作潛能和廣博的文學品味,受西川滿發掘,在日治時期的文壇嶄露頭角。 閱讀更多關於槍聲與紅鞋子:台灣男子簡阿淘
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Talatokosay A Kapah 《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Talatokosay A Kapah》為嚴毅昇首部詩集。 這本書四輯非全然談及山山海海,也不服膺於原民性,而是從人出發,以實境直觀社會變動的方式來述說,一位當代原民青年的看法。 輯一:「似惑生感」:個人對於生命、生活、生存、情感、族群的各種疑惑與無以名狀。 輯二:「街頭音樂會」:書寫資訊爆炸、民主討論眾聲喧嘩的時代,從歷史、時事走向街頭,以詩對話自身與社會脈動,受街頭氛圍的與時事的闡發與反思。 輯三:「烏鴉沒有來答唱」:探討城市與邊陲、民族與家族、文學與文化之間的碰撞與逆反的言論,思索文化挪用、誤用,與作為一個原住民在社會中感到格格不入的心理。 輯四:「你的揹袋讓我走的好緩慢」:揹袋作為一種文化意象,可以意旨把什麼放入身邊,也可以是帶著什麼向前進,一個現代原住民怎麼思想部落及非部落生活、社會變遷之間的拉扯,在本輯中慢慢道出。 詩集敘寫混血身分認同、歷史事件、都市原住民、部落主義、原住民族群近年社會運動現場的探討外,也沉潛於較為內心刻畫、現代新穎的當代書寫,以及族群遷徙的現實與內心移動的記事,題材涵蓋面向繁多。 閱讀更多關於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Talatokosay A Kapah
電腦人間 第一本以基隆為背景的Cyberpunk故事! 從《3.5》、《捷運X殭屍》短篇合集系列,到《眾神水族箱》共同創作計劃, 馬立第一本獨力完成的長篇小說,隆重問世! 「能夠從未來世界構築舊基隆的環境,再從中探討科幻議題的背景,是極為獨特的敘事視點!」 ──基隆在地知名繪師 麥克筆先生 一九三八年,馬忠在基隆郡役所擔任給仕,過著平庸無奇的本島人生活。 然而新年過後不久,他慢慢發現自己身處的世界裡, 充滿了各種不尋常的情境—— 郡守在禁止進入的房間內對著空氣竊竊私語、 來自外國的參訪員只想訪問他們幾個無關緊要的給仕, 以及那總是帶著微笑的虛假面具, 卻在談及內地人時義憤填膺,將面具拋諸腦後的妻子…… 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從自身經驗出發的認同探討 作者從自身家庭經驗與情感經歷出發, 藉由科幻故事手法,對「殖民」與「身分認同」議題進行探討, 歡迎跟著馬立明暢的筆調,一同進入一九三八年的基隆時空 隨著主角馬忠的視角,深掘不可思議謎團背後的真相…… 閱讀更多關於電腦人間
永不止息的自我追尋:台灣文學的反叛與憂鬱 精神分析中的青春期,意味著反叛,意味著自我追尋與獨立,也意味著改變的可能。台灣,一個青春期的海島,還來不及哀悼光復所帶來的巨大失落,就先被戒嚴的巨手摀住了嘴。有人開始反叛,有人陷入憂鬱,有人被迫沉默,就用文字發聲。戒嚴解除後的時代,人們開始反叛其餘種種,比如父權、性別枷鎖、婚姻、家庭與宿命,其餘的人們則開始療傷,一場放了太久的傷。 而文學,總能忠實地反映時代。 於是我們有了反抗噤聲的現代主義文學,反抗性別枷鎖的同志文學,反抗傳統文類的散文詩,以及眾多反叛與憂鬱並存的文學作品。 當我們能直面失落,傷口就有癒合的可能,當我們還能反叛,憂鬱就還不會降臨。文學本身就是一種反叛,一種憂鬱,一場永不止息的自我追尋。 ● 過去總以為,照著前人的話做,人生終究柳暗花明,然而總是:這裡不夠再加一點,這裡不行再疊一些!曾幾何時,一路累加的重重枷鎖堆成了個荒腔走板的違章建築。層層鋼筋板模之內的迷茫雙眼逆光往縫隙外看:「我是啥人?我置叨位?安呢,甘丟?」 閱讀更多關於永不止息的自我追尋:台灣文學的反叛與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