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群 B群: 一群必要的營養素。流浪者、小農民、同性戀⋯⋯不普通的普通人。 吸收和消化,氧化與還原,所有的代謝都是為了維生。 第16、18屆臺北文學獎現代詩優等獎、第12屆葉紅女性詩獎得主顏嘉琪最新詩集。 過去十年來台灣社會引動風雲的議題:反戰、反核、環保、都更、空污、同志平權與多元成家……從台灣家園到當代世界,她幾乎全數正面迎戰,但是卻寫成了與當下反抗的聲音完全不同的詩。嘉琪則苦心經營她的美學,卻一點也不減損批判的力道,且更引人深思,讓讀者無法用過即棄。議題是即時的,詩的核心價值卻是可以延伸並持續引發共鳴的。在歷經二度政黨輪替,所有的議題都被伸張、被實踐或被背叛的台灣,文學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存活下來,繼續戰鬥,我們需要的毋寧是像顏嘉琪這樣的詩人。 ----鴻鴻 閱讀更多關於B群
日子持續裸體 《巴黎的憂鬱》問世近150年後 終於誕生了這本訴說「台北的憂鬱」的小散文詩 睿智、辛辣、酸苦與幽默 完全不像出自一個看似甜美無害其實穿透一切的女孩筆下 你不可能錯過她 小令寫詩的本領是輕盈,是從小規模狂想倏然將地獄帶到面前;輕和小對這個時代來說並非缺點,對寫作來說也不是,尤其這種輕和小是濃縮後的結果。詩人懷抱著鐵鏽和碎磚,但步伐像黑色小步舞曲。 ──楊佳嫻 推薦 作者簡介 小令,一月出生,喜歡丟東西,討厭找東西,寫詩是為了記憶生命中有哪些東西 閱讀更多關於日子持續裸體
革命青春:高校1968 High School 1968 騷動而孤獨的青春赤裸紀錄 一九六八,全球的革命年代,一個年輕人進入了日本高校。 他發現了披頭四、高達、毛澤東、三島由紀夫,還有爵士樂。 他開始作曲、自費出版詩集、參加反美運動,並決定退學。 十七歲時,他就進入一所蛋糕工廠打工。 他幾乎踏遍每個二輪戲院。從傍晚開始連續看完三片,晚上一個人從鬧區中離開回家,無視於那些醉漢或者皮條客的聲音,總是在心中暗誦韓波寫在〈彩畫集〉裡的警語:「只有我一個人手中,握有這把野蠻丑角的鑰匙」。 【作者介紹】 四方田犬彥 一九五三年生於日本兵庫縣西宮。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農學部附屬中學、高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主修宗教學、研究所學習比較文學。現於明治學院大學教授電影史。《月島物語》(集英社文庫)榮獲齊藤綠雨文學獎,《歡迎來到電影史》(岩波書店)獲三得利學藝獎,《摩洛哥流謫》(新潮社)獲伊藤整文學獎。其他還著有《摩滅之賦》(筑摩書房)、《電影和表象不可能性》(產業圖書),譯著有《回到巴勒斯坦》(作品社),鮑爾斯《優雅的獵物》(新潮社)等。 閱讀更多關於革命青春:高校1968 High School 1968
天才的餐桌 Rabelais’ Children ラブレーの子供たち 只有食慾,是人類死前唯一剩下的事物──莒哈絲 烹小鮮若治大國 二十五道竊取自藝術家、文學家、歷史名人對食物的珍貴記憶 貨真價實下手烹調、入口品嚐 透視飲食背後的文化觀點與歷史意涵: 羅蘭.巴特的天婦羅、谷崎潤一郎的柿葉壽司 小津安二郎的咖哩壽喜燒、武滿徹的松茸義大利麵 莒哈絲的越式豬肉、歐姬芙的酪梨湯 還有《金瓶梅》的蟹肉料理、明治天皇的午餐盛宴…… 飲食和文化的深刻互文 最富想像力的料理實踐 不可思議的行為藝術 把天才的餐桌端到你我面前 回顧歷史,許多藝術家都熱愛美食。不僅是為了滿足食慾,這跟他們與生俱來、對世界幾近貪婪的好奇心相當吻合。有些人留下自己蒐集的精彩食譜,也有些人透過傳記,留下食慾旺盛的形象。不分東方或西方,他們都是拉伯雷的孩子。──四方田犬彥 【系列叢書介紹】 四方田犬彥作品選集 閱讀更多關於天才的餐桌 Rabelais’ Children ラブレーの子供たち
暴民之歌 *本書於2015年5月初版,此為2018年修訂版。 《暴民之歌》為鴻鴻的第七本詩集,收2012-2015三年間詩作100餘首,為一聚焦於時代精神與社會現實的行動之詩。陳芳明、廖偉棠作序推薦,許為「公民詩」的新時代之聲。鴻鴻以時而幽默諷刺、時而深沈歌詠的聲音,書寫近年的重大事件,從反核、護樹、大埔事件、拆銅像爭議、太陽花運動,到聲援雨傘革命、紀念六四、反思以巴衝突,以及鄉土的在地踏查、詩人之國智利的旅行感悟,乃至與木心、也斯、卡夫卡及導演、畫家、音樂家的對話。檢驗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個人生活,回應全球議題,為捍衛最基本卑微的生存價值,留下紀錄。 鴻鴻—— 身處一個遭到全球資本及國家權力聯手霸凌的世界,寫詩之於我,不是在創造什麼精緻的文化,而是在實踐「文化干擾」:改寫這時代既定的腳本,用最精簡的行動,從事最個人的反叛,希望達到最大的效應。 【設計理念】 設計師李銘宸—— 閱讀更多關於暴民之歌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Love Letters for My Children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是作者媽媽系列詩作的總整理。延續上一本詩集《站起來是瀑布,躺下是魚兒冰塊》的創作方向,不僅是懷孕階段,還描寫了生育第二胎後對老大的心情,以及孩子上學後的心境變化。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媽媽手冊」記錄孕程的心境感受,同時也是一個女人進入母職的歷程;第二部「交換語言」寫下新生兒階段的育兒甘苦,讓人一窺母職的難處;第三部「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則是學齡前孩子初次離開母親呵護的羽翼,進入學習團體中拓展世界,這當中可見孩子與母親之間細膩而深刻的變化。 閱讀更多關於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Love Letters for My Children
沒用的東西 USELESS THINGS 在資本世界裡我們需要「沒用的東西」──鴻鴻 瞇詩集《沒用的東西》收錄作者2010年至2015年之間創作,反映作者移居台東前後的生活並記錄當時的社會氛圍,書中並搭配十餘張作者生活中的全彩照片穿插詩作作為呼應。 閱讀更多關於沒用的東西 USELESS THINGS
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MOM+1 中文世界第一本媽媽詩選 獻給所有現任以及即將成為媽媽的女性 怯懦中生決心,荒蕪處生力量 為無給薪的現代奴隸爭取發言權 十位媽媽詩人 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我覺得,女人總是在覺得…… 我覺得我活得就像達利的瘋狂食譜: 擁擠、持續尖叫、色彩繽紛又飄飄蕩蕩 但那本精彩萬分的食譜裡甚麼都有 卻沒有寫上我的人生。 作者群: 林婉瑜 林蔚昀 林夢媧 阿 芒 吳俞萱 曹疏影 游書珣 潘家欣 蔡宛璇 顆 粒 閱讀更多關於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MOM+1
隱形生產線 改編自作者入圍的報導文學作品《Chinese Whispers》,緣起於多年前的兩則新聞: 五十八名中國偷渡客在肯特郡多佛港的入境的一台貨櫃車裡被發現窒息身亡。 如同貨品般,他們的屍體倒臥在一箱箱的進口番茄之間。從比利時的幸布若支港越渡英吉利 海峽,六十名中國男女在攝氏溫度30度以上的暑熱中一路被載運到多佛港。離開比利時不久後,貨櫃車上的冷藏裝置便被荷籍駕駛關掉,而他非常清楚貨櫃車後面藏著六十個人。 另一則:在莫克姆灣,二十三名在海上拾貝的中國勞工因生產要求,工頭罔顧漲潮時間,而溺斃海上。 英國社會對多佛港悲劇的反應,是漠然的震驚。社會對移民群體的缺乏認識和無知,反映在大眾和媒體對多佛港悲劇的充滿偏見的分析。而所謂英國的「華人社區」展現的,只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和階級歧視。那些不代表勞工階級的「華人社區」組織和領導們,紛紛與多佛港悲劇劃清界線,好像五十八名中國人的死亡,是工人和農民的死亡,與己無關。 閱讀更多關於隱形生產線
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 「人們為了生存而不懈奮鬥,不是為鏡頭與筆墨而生活。」 《八尺門報告》最早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與《人間》雜誌創刊號連載五期,當時是一九八五年底。此報告發表時以〈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八尺門阿美族生活報告〉為題。 這個標題緣起於台灣少數民族各族群在二戰後至今,其總人口數大約佔全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百分之二的希望與掙扎」或能突顯少數民族在台灣社會的極端弱勢與困境。 幾乎在《八尺門報告》發表同時期,為了維護和保障自己的權益,台灣原住民掀起了一波波自覺性的社會運動,並於1984年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爭取原住民的自主地位。這個以原住民知識青年為中監分子的「原權會」,不僅提倡「部落主義」,並跨越族群、城鄉,爭取原住民的身分地位、自我認同、國家族群與文化政策等訴求。 閱讀更多關於八尺門──再現2%的希望與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