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你是什麼派 + 台灣左翼紀事套書(BOOK+DVD)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 ( If I Have to Die 1000 Times - The Story of Taiwanese Left-Wing ):

  本片榮獲2008年第六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國際競賽短片入選影片。DVD內容以聶魯達詩意的語言,刻畫台灣農民的思想啟蒙,流離兩岸的愛情與親情的纏綿,漂泊天涯的壯烈革命紀事!這是一部台灣人不能不看的史詩。

  五○年代的台灣左翼青年,曾用生命與鮮血護衛理想,寫下這個土地最令人動容的故事,本片描述台灣從日據時期以降的社會運動者,如何承襲抗日思想,到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在資料闕漏、人物凋零的狀況下,導演另闢蹊徑,以內斂的戲劇手法,混合真實人物擲地有聲的生命證言,及聶魯達靈性的詩歌,在荒地上重新書寫一遍歷史。

  「父後七日」導演王育麟:「這個片子的企劃藍博洲先生,他在近十年前就與侯孝賢導演合作了《好男好女》、《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希望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左翼活動。藍博洲跟我許多朋友一樣,儘管不走政治與學術研究,在骨子裡卻始終有著不變的社會主義憧憬。拍攝前,我比往常更為焦慮,這次要到哪裡找人說故事?畫面又是哪裡?但當我們找到了石聰金先生之後,問題慢慢解決了。當年白色恐怖的氣氛,肅殺或溫暖,都漸漸浮現了。」

  ◎《你是什麼派》:

我現在沒有時間了:反勞基法修惡詩選 I’m out of time: selected poems against the malicious amendments made to the basic labor law

詩選目的在以文學為2015年以來「反對勞基法修惡」的運動留下見證。相關詩作代表這一波反對運動不僅限於傳統工運的組織動員,更捲動了工人組織陣地以外更廣泛的社會力。

歲月的孩子──366個故事

 西班牙原文中譯。
 以年曆的形式,融新聞、全球政經分析與歷史於一爐的歲月默示錄。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我是個飽受記憶纏擾的作家,我記住的,
首先是美洲的過去,尤其拉美的過去,這片親愛的土地註定只能夠失憶。」

拉美世界最澄澈的良心──《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作者最新力作
 
你知道嗎?
過去與現今此世,兩者之間存有隱密的協議。

眾所周知的宗教故事:亞當和夏娃偷嚐禁果,《聖經》裡頭居然沒有!
距今兩千三百多年前,古希臘的天文學家埃拉托斯特尼早以計算出地球的周長,誤差僅九十公里!
卡爾.馬克思的葬禮只有十一個人出席,其中還包括掘墓人!
敘利亞的基督徒聖西蒙在柱子上一住就是三十七年!
海地有個古老傳統:為了讓死者找不到返家的路,出殯的行進路線必須七彎八繞!

每兩個禮拜,就有一種語言面臨死亡……

黑暗邊緣

  「祖國安寧,世界太平」──土耳其國家格言
  

  深入宿命之維的離散美學
  最陰性的土耳其,挑動西方文明最敏感的前列腺神經……
  人性折衝,續存艱辛
  濃烈愛憎,野心困病
  生命:最短捷的詞彙,最漫長的苦難
  德妲。
  「即便在九一一前,
  瀆侮穆斯林在英國早已儼然形成一種比板球運動更受歡迎的全民運動。
  人人都想參一腳。
  更糟的是,贏家甚且還能獲得特殊獎賞,
  那獎賞是建立在人對鬥爭最原初的需求之上,
  此外,展現愛國心的作為還能帶來額外勛章。
  他們既進步又充滿種族歧視,誰不希望如此?」
  
  德達。
  「前方二十呎處,有十二個墳墓排成一列。
  這是最靠近墓園圍牆的一排。
  毫無疑問,總有一天,靠牆這二十公尺空地也會布滿墳塚,
  不過目前死神離德達居住的房子尚有這一段距離。」
  
  AZ,土耳其文中代表「少數」。
  A與Z,字母的邊緣。

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

  「為什麼對性和性工作有興趣?」曾於〈衛報〉服務,長期關注非法勞工之議題的白曉紅,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其實她開始關注性產業是從第一本書Chinese Whispers的採訪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當時,她走訪了英國上上下下的工廠、農場,發覺男性移民的比例總是比女性移民多。但從男性移民那裡,聽到有些女性進入性產業的故事,而且在採訪的過程中注意到有愈來愈多的女性移民來到英國工作。移民的女性化趨勢愈來愈明顯,這是由於世界經濟的結構不平等性造成的,而這個趨勢一直在增長。

  阿敏,來自中國瀋陽,是一名將近四十歲的單親媽媽。她在國營酒廠企業裡賣命一輩子,直到2003年公司解雇她。阿敏說,她是所謂改革開放的受害者之一,席捲了中國東北的改革開放帶來了大量失業。失業後,她無法負擔七歲的女兒和年邁父母的生活。在那裡找不到甚麼好工作,出國打工是唯一的選擇。就這樣,她和其他許多人一樣,借了大筆錢到國外討生活。

恐怖時代的哲學──與尤根‧哈伯馬斯&雅克‧德希達對話

911全球恐怖主義時代,兩位當代歐陸哲學教父的思辯交鋒

偉大思想的碰撞,兩大哲學家針對當代重大事件的對決

 

 博拉朵莉:「這是首次,哈伯馬斯與德希達同意一起出現於同一本書,

回答一系列相似的問題。本書的面市也能稱之為一個事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