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增訂版)

1980年代是台灣社會運動的「黃金十年」,當時人民對社會的不公、國家的無能及資本的霸道發出悲鳴怒吼,各種運動風起雲湧。1990年代中期以後,社會運動的力道逐漸減弱,而社區營造開始蓬勃發展。本書致力捕捉、描摹及分析的,正是這股社會動能的延續與轉變。

在2000年前後的世紀之交,楊弘任帶著三重身分(社會學博士生∕國會法案助理∕保育協會研究員),進入國境之南的屏東縣林邊鄉,從事長期的深度參與觀察。憑藉對當地社會紋理的洞識與掌握,構築出理解黑珍珠之鄉的三個視角(蓮霧技術創新、在地結社風潮、社區總體營造),寫就這部扣人心弦的社區民族誌。

本書精巧地結合了林邊與台灣、在地與外力、個案與整體,使得這份針對特定地區的田野研究具有更廣泛的啟示意涵:呈顯出過去百年來所謂邊陲社會共同面臨的課題,即諸如傳統與現代、外來與本土、中心與邊陲等二元範疇彼此拉扯所引起的相互搓揉摩盪問題。

值此「社造二十年」之際,《社區如何動起來?》的增訂版帶我們重返黑珍珠之鄉,透過當地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引領我們再次思索:在怎樣的機制下,組織者與群眾才能交會融合,共同創造出嶄新的「公共性」與「社會想像」,讓看似不可撼動的地方派系得以鬆動甚至轉化,進而啟動社會改革的機制,讓社區自轉前進。

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2013年10月3日,「伴侶盟」提出統稱為「多元成家」的「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伴侶制度草案」、「家屬制度草案」,送至立法院討論,立即引起大眾關切,導致多場直接、間接(網路)的論辯而形成所謂「多元成家」爭議,「護家盟」更於 11 月 30 日,提出「為下一代幸福讚出來」的口號,號召 30 萬人走上凱達格蘭大道,使得唯一進入一讀的婚姻平權法案因反對聲浪過大而停頓下來。

上述爭議及主流學界的態度,都忽略了「現代核心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而非普遍存在的真理。多元成家法案被核心家庭的觀念與價值所阻撓及挑戰,顯示出臺灣主流社會對於這世紀以來新自由主義化的新時代缺乏應有的了解,仍以上個世紀現代化時期的家庭觀念來面對及處裡新時代的新問題,致使主流社會的思潮與社會實況脫節。

本土理論再想像: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

社會不能無思想,理論不能無根莖。臺灣的社會理論汲取西方養分數十年,藉以成形,因而茁壯,更應時時檢視安身立命之地是否土石鬆動、可會一腳懸空?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環繞臺灣社會學家葉啟政的思想,分由「深思:理論解釋」、「餘韻:延伸可能」、「回歸:東方對話」三大方面與之共感、辯詰及對話。各篇文章均接續葉啟政具有東方情懷的蘊義,深信西方理性已為人類社會帶來難以逃遁的危機,因此,本土社會乃必須有更加啟迪、更顧情理的理論想像。

世界銀行與NGOs:中止納瑪達水壩計畫中的倡議型NGO影響力

直擊NGO如何以小搏大,挫敗世銀的「納瑪達水壩計畫」!

這本書說的是一則「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世界銀行這個超大型國際組織,創立本意在提攜開發中國家,平衡世界發展不均,卻因過度重視開發績效,逐漸脫韁變為不受監督的可怕巨獸。話說世銀與印度政府共同發動「納瑪達水壩計畫」,環境評估輕率粗疏,也無完善安置迫遷居民的計畫,引起眾NGO關注,群起對抗,終於迫使世銀在1993年3月30日宣告補助案終止。這是世銀撤回已通過開發案的首例,「納瑪達的教訓」(the Narmada Lesson)一詞不脛而走,允為全世界環境和人權運動最輝煌的一頁。本書鉅細靡遺剖析世銀此一超大型國際組織的官僚行動邏輯,頗值得企盼成為世界公民的台灣借鑑,深入瞭解國際合作的本質,並形成在地自發監督的公民社會。

製造低收入戶

「國家」這個巨人張開炯炯有神的雙眼向下望去,國境內有多少因貧窮而掙扎、無力吶喊的人民,宛如一堆石頭散落人間。他悲憫地伸手挑出一顆人民頑石,為它鍍上「低收入戶」的金箔。金箔在漫漫長夜中熠熠發光。國家巨人很滿意自己:「看哪!國家多麼照顧貧窮的人民!」然後他轉身離去,留下那一整袋被遺棄的石頭自生自滅。

問題在於低收入戶不等於窮人,低收入戶是製造出來的。低收入戶在2013年占台灣總人口的1.5%,主政者曖昧地將這1.5%的低收入戶視為全台的貧窮人口,台灣於是變成了全球貧窮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次低的突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貧窮人口比例竟是台灣的兩倍以上。本書就以接近白描的方式揭露了台灣政府治理貧窮的實相,並藉由剖析低收入戶審查機制,呈現出基層承辦人員的工作現場,赤裸裸地還原了基層承辦人員內心深處的掙扎,細膩描繪出制度如何扭曲人性。

本書邀請所有人進一步理解台灣當代的貧窮議題。貧窮議題不只是有關於貧窮,它還是所有福利制度的原點。

真實烏托邦

E.O.Wright,曾任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被譽為美國最著名的左派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在為期四年、巡迴十八個國家、發表五十場演說並與群眾交流後,Wright集數十年研究及實踐的心得,交出這本《真實烏托邦》大作,激盪了這個看似已被資本主義所終結、但實則有許多人仍在嘗試尋找新出路的世界。

Wright在本書中診斷並批判了資本主義,他直陳單靠國家或資本主導的經濟活動,既不民主也不平等,無法促使人類社群蓬勃發展,而「真實烏托邦」可能是這場困局的解藥。Wright提出七條社會賦權的路徑,為社會轉型方向畫出地圖,並探討各種透過不同方式體現這些路徑的解放性替代方案(如維基百科、巴西愉港市的參與式市政預算編列、西班牙的蒙德拉貢工人合作社、魁北克的托育及老年照護制度、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等),試圖為世界的基進民主平等願景提供經驗與理論基礎。

「真實烏托邦」試圖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內部的空隙,打造替代資本主義的方案,同時竭力捍衛並拓展這些空間,以便讓那些預示未來的解放性替代方案,能在其中萌生並茁壯,藉此侵蝕資本主義。對於渴望融入全球化卻又畏懼失去主體性或加劇社會不平等的臺灣而言,本書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啟發,為我們揭示了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為何仍值得追求且該如何追求。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