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shmallow Lemonade / 棉花糖檸檬水 Marshmallow Lemonade (棉花糖檸檬水) Sharon Tsui (崔香蘭) 一本書、一次旅行 閱讀更多關於Marshmallow Lemonade / 棉花糖檸檬水
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 台灣的環境運動已經20歲了,從1986年的鹿港反杜邦運動以迄晚近的蘇花高爭議。本書完整記錄了保護台灣環境的這段實踐歷史,並剖析政治轉型過程中環境運動所扮演的角色。 環境運動不只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品質,還涉及社會正義此一根本價值:誰來決定社區的共同願景?哪些人從開發中獲利,哪些人需要承擔惡果?這些問題,環境運動者無從迴避。就此而言,環境運動所追求的其實就是環境的民主化。本書回顧過去的環境運動路線,包括國會遊說、參選、組黨、公投等,進而揭示未來的「陣地戰」策略,我們可優遊於多元自主的市民社會領域,分別在專業、勞動、消費、投資等議題上推動環境的民主化。 作者簡介 何明修 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 美國紐約大學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 現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有社會運動、環境社會學、勞動研究、教育社會學等。 著有:《社會運動概論》(2005,三民) 目錄 閱讀更多關於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
解讀社會政策 本書涵括社會政策研究大部分的主題和議題,內容介紹學生認識當前的理論與意識型態論辯、服務領域、重要議題。所有作者的撰述,深有洞見,並按照大學生程度編寫,旨在讓學生熟習社會政策研究這門學科,在大學期間提供學習社會政策的學生實用性的幫助。而各章簡要的進階讀物導讀,更指出進一步深入研究該章討論議題的文獻。對那些不是主修社會政策的其他科系(例如社會學、政治學與應用社會科學),或相關領域(如社會工作、護理與健康研究、管理或犯罪學)專業課程的學生也很有價值,是一本具權威性且精簡扼要的手邊書。 編者簡介 Pete Alcock 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Birminghan)社會政策與社會行政教授。 Angus Erskine 蘇格蘭斯德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社會政策高級講師(Senior Lecturer)。 Margaret May 閱讀更多關於解讀社會政策
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 不再脫離現實的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經典之作 為什麼對你公平的事,對我卻不公平?為什麼有利於你的政策,卻危害了我? 現實生活中充滿這類難以兩全其美的抉擇,然而,我們在學習「公共政策」這門課時,卻往往避開弔詭無所不在的事實,而把「市場理性模型」套用在政策制定上,相信有一套客觀法則可以化約你我的衝突,加加減減算出最佳效果。但現實是,你不可能同時是你又是我。 本書的用意即是讓我們回歸到真實世界,看穿政策制定背後的政治學, 了解什麼力量左右政策的制定,什麼政治考量影響了政策的施行,而人民又如何解讀政策、回應政策。 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這本書將會讓你制定政策時更有意識,事先知道各種抉擇可能帶來的後果。 如果你有志於從事政策分析,這本書將會磨利你的分析技術,破解政治人物冠冕堂皇的說辭。 作者簡介 Deborah Stone 閱讀更多關於政策弔詭:政治決策的藝術
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 是否有不同的方式來教與學社會學?如何讓學生在實做中同時習得研究的技法與精湛的論點?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兼具本地特色與理論意涵的問題?是否可能將社會學本身的信念融入社會學的教學之中? 田野工作者以自身當做探索社會生活的媒介,觸動其中的關鍵機制,這是以身為度。因此,田野工作不僅僅蒐集與創造資料,同時也切磋與創新理論、反省社會學知識的認識論、以及呈現各種生命情調相互激盪的存在論。在教學上,師生以各自的研究與經驗為例交流,也是以身為度。 本書提供八個田野工作的實例(一個老師, 七個學生)以及一篇對田野工作教學的考察與反省。這些實例採取了參與實作、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技法,處理了資本主義的在地呈現、成人、成家、立業、上班、購物與飲食等課題。整本書兼具在地的觸感與理論的意涵,同時也呈現了學術與生命的交融,這是深刻與原創的學術研究的前提。 本書不只是在討論「田野工作」,同時也觸及了「如何做深刻的社會分析」。誠摯邀請你──敬愛的讀者──一起經歷這個生猛活潑、認真踏實、結合了個人傳記與集體關懷的台灣社會探險之旅。 編者簡介 謝國雄 閱讀更多關於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
巴黎,現代性之都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市,迄今魅力不減反增,但它卻是在「第二帝國」時期,才翻身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現代性樣板。在一八四八到一八七一年兩次失敗的革命之間,巴黎經歷了一場驚人的轉變,俗稱「巴黎大改造」。奧斯曼男爵,傳奇的巴黎首長,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觀,以今日巴黎四處可見的林蔭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紀地圖,巴黎才變成今日如夢如幻的巴黎。這段期間也興起 了以高級金融為主體的新資本主義形式,以及現代的大眾消費文化。城市外貌及社會景觀的遽變,帶來嶄新的現代主義文化,同時也脅迫巴黎沿著階級的界線斷裂,結果是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興起,以及隨後的血腥鎮壓。 巴黎為何成為巴黎?哈維的全景式觀照與戲劇式的敘述,使得閱讀本書一直充滿著張力。本書與卡爾.休斯克《世紀末的維也納》,允為研究現代都市興起的兩大歷史傑作。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閱讀更多關於巴黎,現代性之都
社會學大有用 本書討論社會學被實踐的不同方式,以及以公共事務為目標的社會學活動所帶來的結果。探究社會學內部有關社會目標的重要論辯。透過比較與對照社會學思潮中不同的傳統,檢視這些社會學傳統參與「社會」的不同之處。社會學知識的重要性被連結至治理、公共領域(包括媒體)、經濟生活、社會運動、「種族」與族群。本書也將相關質疑納入考量,其中像是社會學是否是一門科學,或是一種文化上的努力,以及社會學的研究與分析是否能夠超然與不偏頗。最後,本書探討韋伯所謂社會學「志業」的不同觀點,並探問社會學家是否扮演著預言家的角色—批判當前社會局勢,並設想未來可能的發展。 目錄 叢書前言 本書介紹 第一章 社會學的實踐:描繪場域 第二章 社會學與治理 第三章 公共領域 第四章 商業的工具?社會學與經濟生活 第五章 社會學與社會運動:理論、分析和道德難題 第六章 社會學無界限 第七章 理解過去與預測未來:社會學家作為預言家 第八章 社會學大有用經典閱讀 誌謝 索引 閱讀更多關於社會學大有用
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 《創造歷史》處理的是社會科學的核心問題: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係。 作者廣泛援引了古典馬克思主義、英美分析哲學與許多重要的史學著作,企圖論證:行動者從自身的社會結構之中獲得力量,並藉由這樣的力量來「創造歷史」。換言之,結構在為行動者設下限制的同時,也賦予行動者改變自身處境的能力。 本書處理的素材不僅廣泛而且深入,從分析哲學所發展出來的「正統的行動者」概念、柯恩(G. A. Cohen)的「正統歷史唯物論」,到以艾爾斯特(Jon Elster)、羅默(John Roemer)為代表的理性選擇馬克思主義,再到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與沙特(Jean-Paul Sartre)的重要著作,作者皆有條不紊地整合入分析架構,並以大量的歷史素材,充實社會理論,避免一般社會理論著作過於抽象的毛病。 作者簡介 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Alex Callinicos) 閱讀更多關於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
遇見都市:理論與實踐 本書首重理論與經驗的交融,為你解開都市為何主宰了21世紀社會、經濟與文化之發展的謎團。作者以都市理論皆會碰觸的四種都市經驗(文化、消費、衝突和社區)為剖面,以歷史為縱軸,縷析從古典到當代都市理論繁花似錦的各種流派與實踐主張,以供讀者發展全景式的理論觸覺,並於每張最後對讀者提出反思的問題。所附延伸閱讀則頗為豐饒,讓讀者以本書為出發點,進一步可以深探理論堂奧與經驗的肌理。 作者簡介 西蒙.帕克(Simon Parker) 英國約克大學政治學講師。 譯者簡介 王志弘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近期譯有《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現代地理思想》、《人文地理概論》、《流動、空間與社會》、《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等書。 徐苔玲 閱讀更多關於遇見都市:理論與實踐
市場的構造: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 本書試圖為經濟社會學建立一套統整的理論架構,允為近年來在這個領域的最大突破。就作者的「政治─文化取徑」市場社會學而言,市場不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而是「鑲嵌」於動態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環境中,一個可見的、有組織的社會空間,或云一個場域。市場制度之形成、穩定與轉型,主要的驅動力為廠商試圖要穩定競爭,強化公司生存的機會,而不僅僅是利潤的最大化而已。 本書的第一部分為作者的理論建構,第二部份則為理論的應用,引入歷史比較分析,及複雜的量化資料證據,頗具說服力地證實了社會學的制度結構觀點,在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上,的確有其過人之處。 作者顯示,政府及社會成員提供充分而必要的社會條件,市場行動者才能生產財富。他同時證明了執著於社會正義及重分配的體系,比起強調自利的體系,更能創造出穩定的市場和經濟成長。對於希望瞭解市場如何運作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策制定者和民間公司決策者,本書無疑將是一本不容忽略的資本主義經典論述。 作者簡介 Neil Fligstein 閱讀更多關於 市場的構造: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