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泰利的街角

《泰利的街角》自1967年出版以來便獲得廣大的迴響,民族誌研究紮實,推理深具說服力,拓展了社會科學界對都市問題、貧窮再製以及種族議題的視野,因而屢被各界意見領袖列為必讀的經典。作者最另類的地方在於他那過人的說故事能力,平實的筆調,卻充溢著令人震撼的同理心,再次將血肉賦予這些被主流社會化約、污名化的非裔都市貧民男性,因此本書的影響力早就跨越以詰屈聱牙與晦澀難懂著稱的學界藩籬,成為任何渴望認識不平等問題與關心社會公義的普羅大眾的知識寶典,這其中也包括了有志改革的政策制訂者與社會運動人士。

時值台灣逐漸走向新自由主義化的移民化社會之際,愈來愈多的不同種族與族群加入了台灣社會。在此同時,更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所謂M型社會的趨勢下痛苦地墜落貧窮的深淵。然而,我們這個自允種族高度同質、階級問題不存在的社會,似乎尚未準備好迎接多元種族與貧富差距日增的現實,在公領域及報章媒體上,時常可見曲意結合種族與階級歧視的論述,對特定人群的偏見與結構性歧視,在制度層面上一再被複製。透過這本小書,台灣的讀者或能重新反省這群社會邊緣人的結構性困境,審視當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是如何對待這群弱勢者?我們的主流民意欣然接受「商人無祖國」的謬論,卻聽不見弱勢者無聲的吶喊。這種社會,還有什麼公理和正義可言?

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

很多人覺得,科學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及所有的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像大家熟知的環境保護、防颱防震、核四爭議、膽固醇與愛滋、賀爾蒙療法等等,都曾投入許多金錢及科技人才參與研發,但仍然不能解決台灣社會最急切、而且跟科技有關的這些問題。作為現代社會公民的我們應該思考:這些研發費用都是納稅人的錢,但是誰享受了那些利益?又是誰享受了那些成果?本書用STS、性別與科學哲學三個角度,來分析科學與科技,期盼大家都能具備判斷能力,進而瞭解「科學是什麼」。使得科技與社會二者,能夠互相協調與制衡,才能真正為社會大眾創造有願景的未來。

本書特色

本書的開本設計為精巧的口袋書,非常適合搭乘捷運時閱讀。作為一本「另類」的科普書,閱讀過程可充分享受偵探小說的樂趣,因為隨著作者一步一步揭開醫療、科學及科技的黑盒子,意想不到潘朵拉驚奇紛紛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傅大為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

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

援引超過數十年研究與教學的經驗,Becker傾囊相授他一生所知做研究的竅門,委實可貴。《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幫助學生思考研究計畫。他的建言,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研究,同時誘導出新的想法,明白從什麼地方挖出新的資料。

Becker的竅門含攝社會科學的四大領域:
一、 創造「意象」以引導研究。
二、 抽樣法,以產生資料的最大多元性。
三、 發展概念與組織你的發現。
四、 運用邏輯方法,有系統地探索研究發現的意涵。

Becker的忠告,簡單者如改變訪談提問,從為何改為如何(讓受訪者不必為自己辯護,逕入交談);到技術更高的忠告,例如如何操作真值表。像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一樣 ,《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將可幫助好幾代的學生紓解壓力。Becker的書寫風格聞名遐邇,輕快而易於心領神會,本書將是諸多領域學生的基本讀物。

本書特色

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

《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認識城市》嘗試以新的角度觀照城市。為了充分地認識當代的城市,作者群主張運用地理學的想像理解城市是如何造就出來的,一方面要放在延展到城市以外的社會關係脈絡裡;另一方面,則要安置於城市內部社會關係的交錯中。這些論點的開展,將會顯示城市無法以單一地理及唯一歷史觀點來思考,因而也不會只有一種未來。相反地,城市的特徵在於開放性:向新的機會開放,也向新的人際互動開放。這套系列叢書將會逐漸揭露出,城市無可避免的開放性所呈顯的困難與弔詭之處,因為各種歷史與地理都在這裡交會重疊。那麼,很顯然地,如果大家要學會在這個逐漸都市化的世界裡生活,就必須了解這些議題。

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

《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Unsettling: Movement/Settlement)是《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叢書的第二冊。《認識城市》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是《認識城市》系列叢書的第二冊,衍生了第一冊《城市世界》(City Worlds)裡的若干洞見。本書強調城市是開放、流動、相互連結的地方。具體而言,城市之內與之間的連結,不僅是地圖上繪製的線條,不只是連接各地,或是拼組城市裡不同地區的表面關係。城市關係的運動、節奏、穩定和緊張,乃是刻意為之,一如突顯城市生活導源自鄰近性與並置的密集狀態。放在一起考量,它們的意圖是要讓城市擁有生命,讓城市有活力。

城市世界

《城市世界》(City Worlds)是《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叢書的第一冊。《認識城市》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認識城市》嘗試以新的角度觀照城市。為了充分地認識當代的城市,作者群主張運用地理學的想像理解城市是如何造就出來的,一方面要放在延展到城市以外的社會關係脈絡裡;另一方面,則要安置於城市內部社會關係的交錯中。這些論點的開展,將會顯示城市無法以單一地理及唯一歷史觀點來思考,因而也不會只有一種未來。相反地,城市的特徵在於開放性:向新的機會開放,也向新的人際互動開放。這套系列叢書將會逐漸揭露出,城市無可避免的開放性所呈顯的困難與弔詭之處,因為各種歷史與地理都在這裡交會重疊。那麼,很顯然地,如果大家要學會在這個逐漸都市化的世界裡生活,就必須了解這些議題。

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

文學來自土地,毋須本土論者不斷喚醒臺灣文學的「鄉土」、「本土」與「臺灣」意識,應該就能在臺灣的土壤扎根、開出臺灣色澤的花朵。然臺灣文學本土化運動迄今尚在進行,其反映的是宰制臺灣文學發展的外來文化帝國主義,至今仍未放鬆對臺灣的文化殖民,本土論去殖民化的歷史使命,尚待努力完成。

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是不願被修剪得整整齊齊的「臺灣連翹」,因嚮往天空的廣闊、日頭的光明,跨出統治者的利剪所劃定的生長空間,自主伸展枝株所長出的動人姿影。

本書深入這些枝椏叛逆性滋長的土壤,探討本土論產生的歷史、社會基礎;接著檢視一再被修剪又一再歧出抽長的枝條,釐清戰前戰後本土論發軔、式微與再發展的歷史過程;最後,反覆參考這些傷痕累累的枝葉交錯出的優美構圖,為臺灣勾勒出獨立自主的發展遠景。

本書特色

本書為成大臺文所游勝冠老師舊作,原在前衛出版社出版,而今交由群學出版社重新排版,並設計精美書封,以全新風貌呈現讀者眼前,游老師並為此書的重新出發,有感而發地寫了一篇新版短序,故喜愛游老師作品的讀者千萬不能錯過這本游老師的經典舊作。

部落客宣言

本書獲得「國立編譯館98年度 獎勵人權教育、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出版品 佳作」

「言論自由是現代西方社會的基石之一,長久以來西方人已經把言論自由視為理所當然。人權、民主與個人自由表達的權利界定了西方人的模樣。所以我們幾乎很少停下來問:『言論自由真正的意義為何?言論自由是否真的存在?』本書就是要指出西方言論自由的實際情況和西方人所認定的言論自由理想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他們對自己有相當程度的誤解。」

「言論自由是一項需要人們長久奮鬥與犧牲生命來爭取的權利(當然,中國的抗爭還在持續)。東亞的學生比其他人都還了解言論自由的重要性與急迫性。諷刺的是,西方文明的理想掌握在東亞年輕人有力的手裡,遠比落在西方中年人顫抖的雙手還要安全。」──摘自《部落客宣言》中文版序

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

「媒介」(media)這個概念, 絕對不只是報紙、廣播、海報、雜誌、電話、電腦……等各種資訊設備的累加,而是將我們在社會經驗世界中的技術面和意義面同時媒合中介;透過技術與意義的中介,個別的媒體裝置與編制才成為可能,技術也才能與意義、論述、解釋等相接觸,而成為指向社會實踐的結構性場域。

現代的媒介知識,應該要站在一個既超越且含蓋新聞、廣電、電影、出版等各個領域的新視野,也可以這麼說,媒介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問各種媒體的特殊性和個別性,而是要問是哪種社會場域力學使個別媒體成為可能。

對於我們生活的這個滿溢著雜誌、電視、PC、大哥大等媒介的現代社會,這本書是希望能夠開啟一個思想起點,進而理解媒介的由來、作用,以及去探索變革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學貫中西、博縱古今,加上作者敘事詳盡流暢,讀這本書應該就像上這位老師的課,讓你不再打哈欠、流眼淚。

作者簡介

吉見俊哉(Shunya Yoshimi)

理論旅人之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

從「四種脈絡」與「四本主義」閱讀涂爾幹的《自殺論》

涂爾幹的《自殺論》雖被譽為理論與方法的雙重經典,然而中文世界裡卻少有作品詳細介紹與評析《自殺論》。本書作者從涂爾幹的「生平脈絡」、「思想脈絡」、「寫作脈絡」和「出版脈絡」等四種脈絡出發,以獨特的四本主義(「文本」、「版本」、「譯本」、「所本(立論根據)」),重新詮釋這部經典。同時仔細考察涂爾幹的每個論點與論證,告訴讀者這部方法學的經典,在方法上出了什麼問題。

閱讀此書,不僅可以了解涂爾幹如何做研究,也可以知道後人如何評論《自殺論》,最後還可以看到本書作者如何在眾多評論中,殺出一條血路,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看法。

本書特色

◎「理論旅人」指的不僅是作者本身,而是像作者一樣對理論有興趣並且一直在追尋的人。

◎面對著前人已經論述到爛的涂爾幹《自殺論》,就好像在一團迷/謎霧中。

◎本書就是在迷霧中的學習心得,並且希望能將箇中的心得傳給後來的有心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