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是殖民者德政還是咬人巨獸?──嘉南大圳的誕生與地方社會的反響

2020年,是嘉南大圳開工百年、使用落成90年,
百年建設至今卻仍正常使用中,可以算是奇蹟!
這種奇蹟,值得我們好好認識它。

是殖民者德政還是咬人巨獸?──嘉南大圳的誕生與地方社會的反響

最新情報

VOP Issue 27 : 歷史與書寫專題 Histories and Writings Issue

Voices of Photography 攝影之聲
Issue 27 : 歷史與書寫專題
Histories and Writings Issue

自創刊以來,《攝影之聲》持續關注影像書寫、歷史與文化樣態,隨著2019年我們在台北「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劃一系列攝影史敘事工作坊並舉辦戰後東亞攝影史論壇,邀請攝影史研究者共同參與,推進攝影史研究與影像歷史意識的討論契機。本期特別刊載主講者文稿,在日本、韓國與台灣研究者對東亞攝影歷程不同的關注面向中,作為攝影與歷史論述的反思與參照。

埤塘奶奶說再見

內容簡介

桃園台地河短流急,為了儲存雨水灌溉,陸續興建埤塘,埤塘數量曾有數千個之多,分布的密集程度,不但是全台獨有,在全世界也不多見。埤塘不僅形成桃園特殊的區域景觀,更讓桃園有了「千湖縣」的美稱,之後更因桃園大圳的興建,讓各埤塘串連成完整的水利系統。

隨著1964年石門水庫與石門大圳的興建與完工,並發揮灌溉功能後,多數的埤塘失去了其原始功能,因此數量慢慢萎縮,或用途轉變為觀光休閒池、畜養池、或保留其聚財之意的風水池等,扮演起全新角色與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繼續陪伴桃園人生活,也為桃園保留了重要的生態棲地。
   
《埤塘奶奶說再見》繪本將歷史悠久的桃園埤塘化作年邁的「埤塘奶奶」,並以輕柔的口吻述說著過往歲月裡,生活在埤塘中的小夜鷺、赤蛙、萍蓬草,以及時常來埤塘嬉戲的孩子、傷心的少女、散步的老人……種種生活互動的美好回憶,也表達了環境變動後,埤塘活力退減的感傷。藉此串連過去與未來,為桃園獨有的埤塘文化留下可貴的紀錄,也呼籲人們對埤塘生態的保護,迎接埤塘轉型後的嶄新未來。

創作者簡介

作者:黃淑貞

小兔坊書坊店主,忙碌穿梭於店務與家務之中。

我姊姊住臺北

內容簡介

※微魯文青妹妹給姊姊的真摯祝福,直到妹妹也被叫成了姊姊
※她的詩,我們都曾經歷過
※臺北文學獎現代詩首獎、葉紅女性詩首獎、文化部齊東詩社詩的蓓蕾獎得主周盈秀第一部詩集

輯一  我姊姊住臺北
獻給過著平凡生活的平凡人們。
低溫的臺北,深夜加班的日常,當寂寞的城市和想家的你相擁……
是否在誰的身上看見家鄉的倒影?
斷掉的掃帚、鏽掉的炒菜鍋、沒用的你,再廢總會有個人一樣愛你。

輯二  魯蛇的疆界
現實有魯蛇,童話有魯蛇,何處無魯蛇?
如何魯的文青、魯的瀟灑,才是學問。
寂寞,是一種蛇糧,
餵養名為魯蛇的生物。

輯三  如果末日之後重新出土
感情這回事,總是有一個人……
必須傷痛、必須等待,必須寬恕,而那人是我。
當你為海貢獻了鹽分,當等待的你風化成石,還是選擇了寬恕。

輯四  流浪啊!浪漫啊!都是自找的
到更遠的地方,流浪吧踩著思念的影子,浪漫吧!

作者簡介

妖怪絮語:新書發表會——台漫裡的妖怪復興

💗《妖怪絮語》新書發表會——台漫裡的妖怪復興
  
時間:2/21(五)19:30-21:00
地點:金石堂汀州店(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184號)
講者:知岸(《妖怪絮語》作者)
   蘇微希(開拓動漫祭 執行長)
主持:劉定綱(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
  
活動介紹:
  《妖怪絮語》是一個在溫泉之鄉・北投展開的奇幻故事,在《妖怪絮語》中可以看到台灣妖怪、神明等等台灣元素的存在。同樣的,在其他許多的台灣漫畫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許多妖怪元素被運用。
  讓我們一探究竟——台灣漫畫中的妖怪復興。

💗活動現場也開放購書、簽書喔!

《妖怪絮語》網路書店連結➤

妖怪絮語:新書發表會——台漫裡的妖怪復興

最新情報

跨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

本書集結國內中青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學者,剖析解嚴後二十年(1987-2008)台灣社會的各個面向,而「跨戒」正是描繪這段時期總體特色的最佳詞彙。全書討論內容廣泛而深刻,包括公民社會、國家族群、政經變遷及社會運動。這些都是當前台灣社會迫切而重要的議題。

最可貴的是,作者們堅決秉持知識份子的良知,無論在分析威權的黨國體制,或檢視政黨輪替後的時局,始終保持獨立批判的精神,並展現犀利精闢的見解。作為描繪當代台灣整體圖像最完整的讀本,《跨戒》提供了觀看社會、解讀歷史的多元視角。無疑地,本書堪稱見證二十年來台灣社會的流動與堅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編者簡介

王宏仁

學歷:澳洲國立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研究專長:台商研究、越南研究、移民研究、經濟社會學

李廣均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社會學博士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暨通識中心副教授
研究專長:族群研究、多元文化、名字與命名

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

全球化風潮下的東亞大都會面貌豐富,瞬息萬變,既繽紛絢爛也躁動不安,既熙來攘往也虛無孤單。作者以香港、上海、台北為座標,勾畫東亞都會複雜的結構,並探問文化身分想像的種種策略。全書結合文化研究與敘事、映像、文化理論,探討都會人在全球化空間、文化尋根、懷舊想像、都會連結等選項間演繹、辯證和行動的可能。全書橫跨文學、文化、政治、社會、經濟、空間研究等層面,資料翔實,論證周密,誠為跨學科研究的最佳示範。作者眼界既廣,見解亦深,對當代東亞都會的魅力與張力,因此有了最為動人的觀察和詮釋。

作者簡介

黃宗儀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

  財政危機已經漫溢於大部分開發中世界,造成災難性後果,遍及墨西哥到印尼,俄羅斯到阿根廷。當代政治經濟命運的極端反覆無常,似乎嘲弄著我們掌握驅動世界經濟發展之力量的努力。

  大衛.哈維是當今最重要的地理學家,也是當前時代領袖群倫的社會理論家,針對當代資本主義提出了全面性的批判。在這本十分迷人的書裡,他指引了邁向理解世界經濟驅動力量的道路,擴大了他近期著述的關鍵主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蔓延全球的不平等,以及「空間」是個關鍵性的理論概念。

  本書既是新研究綱領的重大宣告,也是大衛.哈維核心關懷的簡明導論,更是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及學生的必讀之作。

本書特色

本中譯書翻譯所依據之原文書版本(即2005年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出版之版本),等同於2006年Verso出版的版本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

與中國有深厚政治及文化淵源的華人社會如何利用學校教育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它們的國家掌權者能否以課程政策去除「中國為中心」的意識、建立在地的身分認同?族群政治對學校課程有何影響?執政當局是否可以通過課程改革整合社會、撫平族群衝突的傷痕?通過詳細深入的歷史比較分析,《比較霸權》以二次大戰後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的歷史個案回答上述問題。

戰前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都是中國大陸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它們在中國國民政府教育部註冊、採用國民黨核准的課程及教科書、傳播中國國族主義意識型態。戰後新、港兩地執政者都面對壓力要改革華文學校: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為了培養在地身分認同、促成華人與其他族群的融合,掌權者致力實行華校的「去中國化」及「本土化」;戰後不久中國成為共產國家,國民黨退守台灣後試圖爭取香港華人支持「反攻大陸」,為了圍堵兩個中國對香港教育的影響,殖民當局要把華校「去國族化」。《比較霸權》深入剖釋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政策的成因、並探討兩地的族群政治及社會運動如何導致迥異的政策效果。

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

本書討論台灣社會學從1945年至今的發展,藉由幾個重要領域的回顧,勾繪出台灣社會學整體發展的面貌、成就、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契機。主要的內容包含了戰後至今的台灣社會學所處理的課題及其成果,以及不同課題的研究成果間之關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相較於西方社會學的相關領域,台灣社會學發展之特徵。本書也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考察台灣社會學的知識發展、學術制度與社會脈絡。最後,本書呈現了這些研究成果所隱含的「台灣社會」。簡言之,本書各章作者從具體的課題(如家庭、企業、公民社會與移民章)、概念化的方式(如性別、國家、族群章)以及與西方理論的關係(如階層、勞動章)等面向,檢視台灣社會學發展史,共同勾勒出台灣的「社會學」圖像與「社會」圖像。

台灣的社會學研究自始即與西方社會學緊密關連,過去60年的社會學發展中,不同研究者從初始援引西方社會學的論點,進而運用、驗證與修正這些論點,近年來則引入新的面向與觀點,甚或提出挑戰。面對國際化的潮流,本書主張真正的國際化乃是透過台灣社會的研究,證明從西方社會發展出來的理論只是眾多可能中的一種。未來更應積極努力,藉由台灣社會的研究成果,提出足以與西方理論相提並論、甚至可以將其含括的論點,邁向更開闊的學術高原!

作者簡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