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哲學問題 什麼是一個「哲學的」問題呢? 這意味著我們要知道:「哲學的」這個形容詞究竟意指什麼?只為充分而簡潔地勾畫出哲學的問題嗎?「哲學的」問題真的存在嗎?或者哲學思考事實上就是要讓自己相信,人做出了某些問題呢?這些問題只是表面的嗎?抑或表面的問題實即是最嚴正的問題呢?或者人最好完全忘卻對哲學問題的探問呢? 這些入門問題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無怪乎答覆五花八門。哲學是探討哲學問題的一門學問,釐清「什麼是哲學問題」,自然就能夠順利索解「什麼是哲學」這個向來令人困惑的問題。本書所選歐美著名哲學家的文章,將問題帶到我們眼前——並由此勾畫出當代各種哲學思考立場的光譜。 本書為德語哲學界的兩位年輕學者Uwe Justus Wenzel(Basel大學) 與 Joachim Schulte (Bielefeld大學)於西元2000年合作出版的文集。邀集當代德語界與英語界各領域中享有學術盛名的哲學教授,針對「什麼是哲學問題」這個題目,寫作原創性論文。學者包括以研究德國觀念論著稱的Dieter Henrich,知名現象學學者Bernhard Waldenfels,分析哲學重要學者Michael Dummett,新實用主義哲學家Richard Rorty,女性主義與法律哲學知名教授Martha Nussbaum等等。 閱讀更多關於 何謂哲學問題
再會吧!公共人 在本書中,桑內特從社會學及歷史的角度,深入探掘西方人為何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也就是:「公共人」的角色為何沒落的原因。桑內特說,公共與私人,過去曾是平衡的,但隨著公共空間的消蝕、家庭功能的變化,以及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平衡漸漸失衡。 在當代社會,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線漸次混淆,私人意象凌駕於公共意象之上。大多數的人選擇以「旁觀者」自居,公共事務遂淪為少數「公眾人物」的玩物,觀眾隨之起舞,形同吊絲的傀儡,你我可以自由參與的公共空間,因激情而斲喪。這幅景象很弔詭地竟也出現在台灣。《再會吧!公共人》詳盡剖析上述社會心理變化,對於亟思擺脫顏色綁架,邁向自主公民社會的台灣,或有深遠的啟示。 作者簡介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 閱讀更多關於再會吧!公共人
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 本書賣點 ★泛科學成立6年來最好的禮物。(PanSci科學新聞網) ★真正切合「12年國民教育108課綱」,有助強化「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核心項目的最佳學習材料! 閱讀更多關於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
什麼是社會學 《什麼是社會學》,大哉問也,絕非簡單的事。美國社會學大師帕深思的門徒流傳一則傳奇故事或可說明一二:再怎麼忙,帕深思每年一定找出時間,重讀涂爾幹名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思索「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帕深思為何要從涂爾幹著作裡尋找靈感,是另一個問題,在此重要的是,許多大師為何多在他們學術已有相當成就以後,重回這種看似入門教科書的問題? 或許,本質性的問題總是最耐人尋味。 本書也是Elias 在實際研究過許多具體問題,如文明過程,晚年才發表的一個反省,以及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一個總結。Elias許多著名的概念,如形構、對自我的控制 (文明化)、權力、發展等,在本書中都有更進一步的深入衍析。從本書開始,你可以融貫瞭解Elias的理論對未來社會學的啟示。 作者簡介 愛里亞斯 (Norbert Elias, 1897-1990) 社會學大師。主要著作有《什麼是社會學》、《臨終者的孤寂》、《論時間》(群學譯版),以及《宮廷社會》、《文明歷程論》等。 閱讀更多關於什麼是社會學
醫療與社會共舞 當醫學遇上社會學,究竟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本書邀請了國內三十三位生物醫學界和社會人文學界學有專精的學者與教授,以日常生活中的醫療、健康實例做為主題,將他們多年的學術研究轉譯成趣味盎然,淺顯易懂的短文,使讀者能在醫療中看見社會的多重意義,破解以為「醫療中立,不受社會影響」的迷思;使讀者能進一步瞭解,醫療為達到維護眾人健康的目的,必須正視醫療領域中知識、權力關係的不平等,以及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等議題。 本書共分成「另類醫療」、「醫療專業的興起與變遷」、 「醫學知識與權力」、「醫療政策與市場」、 「身體經驗」、「工作與健康不平等」、 「醫療技術」、「風險與醫療爭議」等八大篇, 篇篇精彩的文章帶領讀者,從醫療社會學、公共衛生、以及科技與社會的視野,思考、審視「醫療與社會」的關係,期盼本書能激發更多的對話與創見。 作者群簡介 成令方 學歷:英國 Essex 大學社會學博士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研究興趣:性別社會學、醫療社會學、工作社會學、質性研究、性別與科技 傅大為 閱讀更多關於醫療與社會共舞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繼《見樹又見林》之後,亞倫.強森再創佳作。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作者簡介 閱讀更多關於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基礎社會學 不知伊始於何時,台灣的課堂愛用起外國 (其實就是英文) 教科書當教本。這是很奇妙的事:社會學竟然可以和當地社會不必有關係,而且習慣成自然,變成了理所當然。後來雖然興起社會學本土化的風潮,但後繼無力,外國教科書仍然是主流。何以致此,原因很多,但至少透露了一個很少人願意承認的秘密:我們還不知道怎麼書寫我們的社會。 這本暢銷日本二十幾年的社會學教科書,卻很自然地將社會學「鑲嵌」於日本的社會。台灣與日本的社會親緣性強,讀來較不至於充塞陌生的流離美感,反而有種會心的親切感。而也正因為鑲嵌性強,生動活潑,兼具傳統教科書和啟迪式入門書的雙重優點,可謂為「社會學開門」書的首選外,還可透過它深入瞭解日本的社會,而不僅殘留浮泛的媒體印象。這是意外的收穫。 作者簡介 片桐新自 關西大學社會學部教授 專長領域: 社會運動論、環境社會學、價值意識論 專題研究: 社會學的想像力與歷史的想像力—社會學思考方法的養成 研究成果: 『社?運動□中範?理論?資源動員論□□□展開?』(東京大?出版? ‘95) 『?史的環境□社??』(編著 新曜社 ‘00) 閱讀更多關於基礎社會學
新帝國主義 小布希、脾氣跩。偷油吃、下不來。美國會不會唏哩呼嚕滾下來? 世人都感到困惑與憂慮,美國在世界舞台上已突然轉變成相當具脅迫性的政體,這是它強盛還是衰弱的跡象?伊拉克戰爭中真正難以預料的是什麼?這全和石油有關嗎?如果不是,又包藏了什麼理由?經濟衰退在美國對外冒險主義上扮演什麼角色?美國對外的軍事主義和國內政治間真正的關係是什麼?這些問題,將在這本扣人心弦又見解獨到的作品中一一解答。 閱讀更多關於新帝國主義
公司男女 雖然《公司男女》已是肯特1977年的作品並於1993年再行增補,但其內容仍十分引人入勝,因而不限於社會學式的討論,也適合列為商管學院的組織行為研究的參考讀物。 誠如曾嬿芬教授(台大社會系)所述,《公司男女》提出的諸多命題,直到今天仍啟發重要的研究思考、是研究者不斷檢視的活水源頭。當代台灣的公司男女若有機會閱讀本書,相信許多人可以找到企業組織中橫跨時空的變與不變。以台灣企業的規模而言,中小型組織的數目正在減少,在大型組織中做事似乎是越來越不可避免的事情。對工作者而言,大型組織如何避免帶給工作者的無力與疏離,對企業而言,如何提高員工對於組織的認同,在在挑戰社會學與企業管理者的智慧。 藍佩嘉教授(台大社會系)極力推崇此書:肯特的經典名著,在三十年後遲遲來到中文世界,台灣的職場男女仍身陷權力惡水與區隔藩籬,本書透過實地的田野觀察,深入剖析企業組織的機會結構與權力運作,如何影響職場中的性別關係與人際互動。想知道為什麼女秘書目光狹隘、好聽八卦?為什麼管理者愛招募同類、結夥社交?這本書值得工作社會學、性別研究、組織研究等領域的老師學生深入研讀,也值得每一位職場男女細細玩味。 閱讀更多關於公司男女
臨終者的孤寂 愛里亞斯在《臨終者的孤寂》一書中討論生死,回顧過去與當代的人們對待臨終者的差異,生者與死者(或「生與死」、或「生者的生活空間與死者的墓地」)的距離由近而遠。愛里亞斯認為,臨終者之所以孤單,非但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有不同的歷史文化作為背景。 社會的隔離機構,例如養老院,將老人與他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隔離開來,於是更加深孤寂的感覺。書末,作者提醒我們,生理治療在今日或許已是一個重要環節—在於挽救臨終者的性命,但臨終者所需的心理上的關愛,或許能使瀕死的過程,更溫暖一些。 本書特色 為了協助讀者進一步認識原書作者愛里亞斯與其著作,本書特別邀請各領域的學者及大師參與此書的介紹與導讀,以輔助讀者進入主要內文。 作者簡介 愛里亞斯(Norbert Elias, 1897-1990) 社會學大師。主要著作有《什麼是社會學》、《臨終者的孤寂》、《論時間》(群學出版)及《宮廷社會》、《文明化進程》(或譯《文明歷程》)等。 閱讀更多關於臨終者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