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 本書蒐集了九篇文章,作者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處理當代台灣一個敏感且不易面對的問題,也就是和「國家」有關的外省人認同、情感價值與策略行動。作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不同的書寫方式,不同的立場進行撰寫;文中所敘述的內容,時而客觀超然、時而感同身受。這些文章雖都與國家認同的主題有關,所呈現的卻是複雜的認同形成、變幻,以及當下的行事策略。這樣的多重觀點,是「建構」與「解構」同時進行的工作。 九篇文章皆有「其來有自」的看法,不但挑戰有關「外省人國家認同」的典型化評論,而且相互矛盾,沒有任何一篇文章得以宣告代表「外省人」,訴說其一致的「國家認同」。即使本書完成,也不能就地宣告,此為當今外省人國家認同的一本「定論」,但此書或將改變人們的成見,而有助於創造平等尊重、多元理解的價值與文化。 本書特色 (編輯小語)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北宋 蘇軾 我,從來就不是我,這是生而為人的無奈;雖能隨遇而安,卻始終都不是家,這是人生在世的悲哀。 閱讀更多關於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
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 本書把西方科哲發展區分成前孔恩、孔恩與歷史取向、後孔恩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也標誌了議題、方法和理論重心的轉移。前孔恩時期包括邏輯經驗論和波柏的否證論。在孔恩與歷史取向時期,本書先以專章討論孔恩,隨後對準拉卡托斯和費耶阿本關於理性方法的爭論,再討論勞丹和蘭吉諾對於進步與價值的分析。後孔恩的科哲,則著重三大議題:科學實在論與反實在論的爭論、社會建構論與其燃起的「科學戰爭」大爭論、科學結構與發展的模型與演化觀。本書最後對台灣本土科哲發展的歷史作一個回顧與展望。 一本在台灣出版、以中文寫作的科哲教科書,應該反映出台灣科哲本身的發展進程,反映出台灣本地科哲學者的關懷重心和討論重點。因此,本書內容大量引用台灣科哲學者對於西方科哲家、議題、概念和理論的分析、討論、批評與解答。 本書特色 暨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傅大為教授2005年鉅著《亞細亞的新身體》後,台灣科技與社會學界又一重量級著作! 閱讀更多關於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
血汗超商:連鎖加盟如何變成鏈鎖枷盟 向人民報告!連鎖加盟制的內幕調查 創業當頭家是台灣許多人的夢想,而「連鎖加盟」無疑是時下勇於冒險者的圓夢捷徑。然而「頭家夢」真的如此美好?《血汗超商》的作者本著公共知識份子的批判精神,切入組織最龐大、制度最完整的便利超商體系,詳述其產業歷史及運作實況,揭穿這個受主流商業媒體高度吹捧的神話組織不為外人知的真實面貌。本書以底下這幅景象說出了連鎖加盟制被緘默封口的祕密: 與連鎖總部簽約,就像是與魔鬼交易。總部(魔鬼)告訴你,夢想就在「不遠的前方」,在你邁向夢想的過程中,魔鬼開始依約拿走它要的健康,於是你逐漸形容枯槁;想回頭已不見來時路,只好身不由己地走下去,魔鬼又取走了它要的自由;不久你發現這段逐夢之旅只剩自己一人孤立無援,原來魔鬼早已拿走它要的人際關係。最後你不支倒地,對魔鬼發出質疑,我的夢想呢?「嘿嘿,就在前頭而已啊!我怎麼知道你竟然走不到。」 本書特色 閱讀更多關於血汗超商:連鎖加盟如何變成鏈鎖枷盟
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 大衛.哈維無疑是他那一代人裡,最具影響力、最廣受徵引的地理學家。他的聲望遠遠超越了地理學,延伸到社會學、都市規劃、建築、人類學、文學研究和政治科學。這本書首度將過去三十年來的原創性文章彙整在一起,關注地理知識和政治權力之間的張力,以及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大衛.哈維對於科學及地理學倫理中立宣稱的堅定質疑,像是一條線索貫穿了全書。他嘗試解釋資本主義的地緣政治,並將空間理論奠基於社會正義中。在這個過程裡,他處理了地理學史上遭受忽視或誤解的人物,將他們安置在知識史的脈絡之中。本書出現的人物有康德、凡邱念、洪堡德和拉提摩爾,伴隨了馬克思、黑格爾、海德格、達爾文、馬爾薩斯、傅柯和許多其他人,顯示了地理思想的深遠根源和意蘊。同時,哈維針對當前社會、環境與政治趨勢的生動觀察,顯示了這種思想對於認識世界的現況和可能未來,有多麼重要。 本書特色 《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是群學出版的第四本大衛.哈維作品。如果曾因閱讀《巴黎,現代性之都》而拍案叫絕、從《新帝國主義》深獲啟發、讀完《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仍覺意猶未盡,那麼,絕對不能錯過這本重量級的著作! 閱讀更多關於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
博覽會的政治學 1851年,在倫敦舉辦的萬國博覽會,展示了現代工業生產出來的大量商品,也引發了大眾的狂熱。 博覽會既是消費文化的廣告機制,也是大眾娛樂的遊興對象,同時還是帝國主義的宣傳設備。 這種場域進到新興國家日本,成為了曖昧模糊的存在物。 本書以博覽會為鏡,試著剖析:現代所編織的「視線」如何逼近、「力量」如何運作。 本書特色 請敞開胸懷、縱情想像,不要局限於書名的「博覽會」。 在台灣、在歡欣鼓舞的慶典氣氛中,國家的財政收入也隨著煙火燦爛消逝。跨年、燈會、○○祭、○○文化節、○○運動會……各種政府舉辦的慶典活動,早已成為首長、官員們炫耀政績的必要做為,而且一屆要比一屆更花錢,即使財政短絀,也要拼場面、鬥熱鬧。另一方面,民間公司拿了優惠條例的好處,尾牙當然要盛大、藝人要獻唱、獎金要上億,不只要讓股東以為我賺錢,更怕台灣沒人知道我賺大錢。其他廠商也動不動就來個車展、書展、資訊展、旅遊展、婚紗展、家舉展……,原本具有展示成果、展望創新的所謂「展覽」,早已被削價競爭、傾銷庫存的商業邏輯淹沒。 閱讀更多關於博覽會的政治學
消費社會學 這本書是寫給大學部學生閱讀的入門教科書,適合關心「消費與社會」的社會學、文化研究及通識課程使用。一般討論消費的書籍多半充斥哲學術語,本書卻能兼顧歷史與理論,明暢易讀且逸趣橫生,迄今仍是最佳消費社會學導論。 本書的敘述軸線或可簡單描述為:消費如何變成一般人的日常經驗?沿著這條軸線,作者首先說明消費社會的降臨,而後剖析各家經典理論,再以各種實例,趣談諸如購物與百貨公司、廣告、住家、食物與酒、觀光旅遊、身體、服飾與時尚流行等庶民生活的消費面向。全書於是乎清楚描繪出,資本主義不僅是生產的革命,而且是消費的革命。 作者除了為台灣版作序以外,更特別為台灣的讀者新撰一篇<東亞地區的美食與旅遊︰個案研究>(第六章),盛情可感,尤為珍貴。 作者簡介 彼得.柯睿耿(Peter Corrigan) 閱讀更多關於消費社會學
哲思之樂:乾癟的思考還是熱切的生活 本書重新追問某些恆久不變的哲學問題——生命的意義;死亡與悲劇;理性與激情在美好的生命中如何作用;愛、同情與報復;誠實、欺騙與背叛;我們是誰,又如何設想自己是誰。 國際知名的教授、講演者羅伯特.索羅門尋回了那些令我們深陷哲思的揪心困惑與興奮之情;他不但藉此批判當代哲學,也邀請我們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進行哲學思考。他試著用哲學拯救哲學:不再自限於服用扁平、枯燥的論證與邏輯分析,而要找回生命在思想中本有的豐富與複雜。索羅門捍衛激情的生命,遠離眾多哲學家冷靜默觀的生命理想:他試著再次捕捉尼采興高采烈地稱之為「喜樂智慧」的哲學思考。 本書特色 在編輯《哲思之樂》的過程中,思緒常常飄回當年哲學課堂上的情景,那時老師神采煥發、口沫橫飛,熱切分享著關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種種。就在似懂非懂中,不時感受到了哲學的神奇魅力,以及一種對生命的激情。在那段青春而苦澀的歲月裡,哲學竟成了忠實的朋友。 閱讀更多關於哲思之樂:乾癟的思考還是熱切的生活
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 ★本書獲得國立編譯館99年度「獎勵人權教育、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出版品」佳作★ 《污名》是一場極富啟發性的考察旅程,探索著一群無法符合社會所稱「正常」標準之人的生命情境。這群人由於不能得到社會的完整接納,於是成了被污名化的人。身體殘缺者、精神疾病患者、吸毒者、賣淫者、或因其他各種原因而遭放逐者,都必須不斷努力適應自己不穩定的身分認同。他們的自我形象始終對抗著別人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形象。 社會學大師高夫曼廣泛運用各種自傳與案例研究的材料,分析被污名化之人對自身的感受,以及他們與「正常人」之間的關係。他探討這些人用來處理遭受他人排斥時的各式策略,以及他們所投射出的各種關於自身的訊息。這本經典之作提醒了我們:人人都可能成為蒙受污名者,也可能成為施加污名的共犯。此為高夫曼帶給我們最深遠的「社會學的想像」。 本書特色 閱讀更多關於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
審議民主 本書試圖進行一場重要卻不容易的任務——為審議民主理論家與經驗研究者搭建對話的橋樑。這些充滿原創性的文章包含:審議民主的歷史個案與當代實例;比較審議與其他集體決策模式,以探討「審議」的價值;研究在何種情況下審議能夠改善決策的品質。可貴的是,作者群採取一種實事求是的立場:不預設審議民主是完美的,而以批判的精神來探究其限制、缺點及優點。 在台灣,經由許多學者及社會團體的努力,審議民主已進入實際運作的階段。從事審議民主理論研究的人,必定折服於本書精闢而生動的剖析;相關的經驗研究者及實務操作者,也會對此書產生強烈的共鳴。期盼從理論扎根到實作經驗的對話,一步一腳印,打拼出深化台灣民主的開闊天地。 作者簡介 埃爾斯特(Jon Elster) 1972年取得巴黎大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挪威奧斯陸大學及芝加哥大學,現為哥倫比亞大學社會科學羅伯特.默頓(Robert K. Merton)講座教授。 譯者簡介 李宗義 閱讀更多關於審議民主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 完整一個現代臺北市的出現,並非人口增加、市地擴張的「自然」結果,而是現代權力在空間上運作的「社會」產物。清代的傳統治理 「看不見」擁有獨特意義的「地方」;日治時代的現代治理則從根拆解地方的原有意義,從而「看得見」每塊空無意義的「空間」。清末到日治的社會變遷深沉而複雜,透過臺北現代都市空間的出現,似乎可以窺見現代社會(modern society)的登臺之路。 在這條現代空間之路,地方情感已被剝除,任何空間皆可停泊,但也將不再久留。這是易於流動的「空間」,易於看穿、易於監視、易於穿越,卻不是可以積累生命意義的「地方」。 此乃是條不可逆也不可擋的旅程,但活在現代空間裡的我們,終究仍須省思如何會走到這樣的時代。現代化未必是什麼好字眼;推動現代化也未必是值得禮讚的事。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現代都市空間的出現,只是在說明臺北有過這樣一個美麗的汙名。 本書特色 閱讀更多關於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