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

有人說女性主義已經成功,女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權,現在談論女性主義顯得既過時又不合時宜,何況談論一本1970年代的女性主義經典《母職的再生產》?然而,只要稍微觀察周遭的「媽媽」們,大家就會發現「女人天生適合當母親」的「常識」依然大行其道,「母性」兩個字冠在女性頭上,既偉大又不可取代,於是你可以看見越來越多奔波於家庭與工作的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日子並沒有比以前的女性好過多少。當孩子犯錯時,也都怪「媽媽」沒有教好,而不是怪爸爸。

不僅女人勞心勞力行將崩潰的問題日益加重,另外一個大家可能會忽略的問題是:全由女人帶大的小孩會塑造什麼樣的性別結構呢?爸爸的加入是否更能創造性別平等的基礎呢?本書有完整的剖析,從中讀者或許可以想像出不同於今日的男男女女。1970年代的問題,至今仍在發生,1970年代的論點,依然可以戳破今日的迷思,女性主義真的過時了嗎?

 
目錄

第一部份 問題的提出:母職和性別的社會組織

女人為什麼當母親?
母愛天生說
角色訓練說

心理分析和社會學的探討
關於「證據」

想像比知識重要

此書為教改建立了一個討論的平台!
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書作者為知名的化學教授─何子樂,他是交通大學講座教授,由於他的身分及地位都非常崇高,他本身也主編了一套國際性的化學叢書,由他這麼一位具有豐富研究經驗及國際聲望的大學教授來介紹他對科學教育的看法,我覺得關心教育、關心子女、關心國家未來的人都應該來看這本書。

何教授這本書幾乎觸及到每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看這本書可以討論許多有意義的問題,而且與國內有直接相關的問題,何教授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針對國內寫的,有的是介紹國外的情形,但他的目的還是要談國內的現狀,所以這本書的功能我認為是當作一個論壇、一個起點。

溝通人文與科學之上品佳作 劉廣定(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本書作者不但科學知識豐富、修養深厚,即文史方面亦不遑多讓。書名之副標題雖是「科教見思」實為溝通人文與科學之上品佳作。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在今天台灣社會中,對於社會科學研究者或是一般人來說,「族群」是一個耳熟能詳、也似乎對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事物。 雖然一般人對於「族群」所指涉的意義並沒有共識,也對於自己被歸類到那一個特定族群或甚至台灣到底有沒有族群,有哪些 族群,可能都沒有一致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每隔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選舉期間,由於不斷的討論與爭議,族群似乎又 會對於一般人的生活、甚至對於人們之間彼此的觀感,產生重大影響。除了選舉之外,在關於國家認同(統獨議題)或是歷史 詮釋問題(歷史教科書)的爭議,人們也經常自覺或者是不自覺將族群做為理解這些事務的一個重要參考架構。

到底「族群」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現象以及它對於當代台灣社會的影響?這是本書希望能夠回答的問題。 (摘自本書前言)

編輯特色

◎日本亞洲政經學會期刊《亞洲研究》專文評介(2004.07)

適用對象

社會學、族群研究、台灣史

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

時序跨入後工業,在充滿開放與彈性生機的數位時代裡,我們腳底踩著的是可以讓創意自由奔馳、讓工作/休閒更加豐足而有意義的寶藏。挖掘與把握這些讓我們的社會生活更為美好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跳脫舊思維的束縛,以釋放出更多創新的「經濟想像」。

然而,這種務實卻基進的「可能性」想像,在台灣幾已消失殆盡。一個步入「後工業」的富裕社會,卻仍受困於公共建設低落、公共衛生萎縮、惡質媒體肆虐、衛生下水道闕如、環境生態破壞的惡劣生活品質。弔詭的是,人們越有錢、社會越貧乏;經濟越成長,發展越短視;市場越「自由」,人們卻越覺得無力。

Fred Block 在本書中直接挑戰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諸如勞動、資本和市場等,拆解宰制我們時代思維的自由市場迷思,讓我們在民主深化的社會裡,重新省思經濟究為何物,透視後工業資本主義所潛藏的諸多可能性,以及達成所謂「質性成長」更具人性的制度安排與經濟組織──這是我們引進《後工業機會》一書的脈絡。

目錄

傅柯說真話

我們若要了解西方所謂「批判」傳統的根源,就要探究下列問題:說真話的重要性、知道誰能說真話、以及知道我們為何該說真話。──Michel Foucault

說真話,說實話,誰有權說真話?說有義務說真話?該如何區辨出一個說真話的人?說真話的人如何知道他 /她所說的就是真話?說真話的實踐活動從古至今都一樣嗎?說真話的社會意義是什麼?說真話很危險?說真話給誰聽?說真話對群體來說一定是有好處嗎?說真話與民主有什麼關係?說真話能改變什麼?說真話如何是一個道德倫理的問題?不說真話又怎樣?說了真話的「我」是誰?為了要說真話「我」必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說了真話之後的「我」與自我的關係又如何?與他人的關係又如何?

說真話從來都不只是說真話,它是一項社會行動,也是一項與自我關係非常密切的倫理道德行動。上述這些問題,傅柯把它們歸結成四個:誰能說真話?跟什麼有關?有哪些後果?跟權力有什麼關係?這便是傅柯在 Fearless Speech 這本書中要討論的。

本書特色

◎《當代》雜誌 2005.1月號專文介紹
◎誠品書店外文書暢銷書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姚人多導讀

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

一百多年前,當近代醫學及其一切相關體制登陸台灣時,台灣的人民與婦女,沒有多少與之協商的機會,因為那是帝國勢力下的傳道醫學,或根本是殖民醫學本身。在沒有真正的協商下,缺席、被動或不參與「醫療的近代台灣」大事業,也算是種反抗吧。到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當近代醫學要重新書寫它的進步史時,已是解嚴後的台灣。台灣當代的婦女、性別研究者、女性主義者、S T S 行動者等,這次卻不能缺席或被動。就如Haraway的機器動物人Cyborg─那跨越、流動在技術、醫學、身體、性別之間的複合有機體,我們需要主動挑戰,進行跨越公、私領域的大協商,並經營前近代、近代、還有近代之後三者間的對話。我們真的需要突破;台灣婦女,還有旁邊新近也被纏繞的台灣男人,真需要從一片片近代醫療所纏繞的技術之繭中,破繭而出。幸運話,曾經纏繞身體的技術之繭,在未來反而可以化為機器動物人自由飛翔的技術羽翼。

目錄

現代地理思想

Richard Peet 過去 30年來深入研究人文地理思想的主要趨勢,並將之連結到哲學和社會理論上更廣泛的主題。從存在現象學與人文主義地理學開始,本書涵蓋了基進地理學與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結構化理論、實在論、地域研究、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各種流派,以及女性主義。

各章精研若干理論,專注在這些理論裡的重要著作及其貢獻。即使許多思想稠密而複雜,但概念卻淺顯易懂,連學生都可以明白,讀者往往不自覺被吸引住而沉浸其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精讀此書,現代地理思想任何哲學主題,幾乎就納在讀者的指掌之間了。

本書為地理思想與地理思想史課程的核心讀物,也是本來就內涵哲學與理論的人文地理學,所有課程的一環。

目錄

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

本書與作者邁可‧布若威的生平已經成為社會學歷史上的一則當代傳奇。 1947年當布若威在芝加哥城南方的機械廠開始工作時,赫然發現這間工廠是另一位社會學家唐納德羅伊在1944年的工作場所,此一跨越三十年的機緣,使本書能夠比較美國工作現場從「專制」到「霸權」體制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勞工研究的經典作品。邁可‧布若威從此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工廠研究:在匈牙利與前蘇聯的工廠作過工,並在2004年成為美國社會學會的會長;其「生產政治」理論廣泛的影響了當代台灣與中國的勞工研究,而源起於人類學參與式觀察的「擴展個案方法」,也成為重要的社會學方法論之一。

2004年中,布若威位製造甘願的中文版作序;與本書相隔三十年後,再度回到當年的芝加哥工廠,這位當代馬克思主義大師回首前慶,絕對值得對勞工議題與社會科學研究有興趣的讀者回味再三。

作者簡介

Michael Burawoy
1976年以來即在加州柏克萊大學任教,但卻自稱周遊各地的學術工人;他在教學生涯之餘花上許多時間探索各式部門與工廠,捕捉俗世生活的點點滴滴……。

半世紀舊書回味

一本舊書猶如承載時間記憶的空間容器,原本平凡無奇的圖文資料,往往在經過數十年之後散發出某種特殊的歷史感。舊書攤的魅力,主要來自於愛書人的痴狂迷戀,以及那四處堆疊、不假修飾的「挖寶」情境。相較於現代書店的人書關係,舊書攤其實更能讓「找書」這件事情回歸到一種「原始本能」,身處舊書堆的愛書人猶如悠遊書海中的書蠹,四處游移觀望卻不希望他人干擾…—李志銘

一本舊書如承載時間記憶的空間容器,許多原本平凡無奇的圖文資料,往往在經過數十年之後,散發出某種特殊的歷史感。舊書攤的魅力,主要來自於愛書人對書籍的痴狂迷戀,以及那四處堆疊,不假修飾的挖寶情境。相較於現代書店的人書關係,舊書攤其實更能讓「找書」這件是回歸到一種「原始本能」,身處舊書堆的愛書人,悠如優游書海中的書蠹,四處游移觀望卻不希望他人干擾。本書結合了現代西方理論以及本土田野調查,既是一部資料齊備、結構完整的台灣舊書頁發展史,同時亦可視為戰後台北都市史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李志銘

社會工作概論

《社會工作概論》導言

Martin Davies

編這本書帶給我的樂趣超過以往任何編輯工作。

我之從事社會工作純屬偶然,記得那年我剛從利物浦唸完社會科學,有一天逛到倫敦經濟學院,無意間瞄到一張用打字機打的,覆蓋了灰塵的告示,邀請有志者前來應徵倫敦的觀護人工作,從那一刻起,我與社會工作就須臾不離了。在那之前,我從未想過可以把社會工作當作終身職業,但我還是進去了,接受一位慈祥的副校長即席面試,接下來,我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人已經在倫敦伊斯寧區敲案主家的門,在土坦罕區和一群望之令人生畏的女人一起做「婚姻工作」,這群女人懂得的性和暴力是我連作夢都沒夢到過的,此外,每天早上在蘇活區領薪治安官(stipendiary magistrate)開始處理他慣常處理的一長串流浪漢、娼妓、竊賊案件之前,我就憑著似懂非懂的人性經驗向他獻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