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跨戒:流動與堅持的臺灣社會

本書集結國內中青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學者,剖析解嚴後二十年(1987-2008)台灣社會的各個面向,而「跨戒」正是描繪這段時期總體特色的最佳詞彙。全書討論內容廣泛而深刻,包括公民社會、國家族群、政經變遷及社會運動。這些都是當前台灣社會迫切而重要的議題。

最可貴的是,作者們堅決秉持知識份子的良知,無論在分析威權的黨國體制,或檢視政黨輪替後的時局,始終保持獨立批判的精神,並展現犀利精闢的見解。作為描繪當代台灣整體圖像最完整的讀本,《跨戒》提供了觀看社會、解讀歷史的多元視角。無疑地,本書堪稱見證二十年來台灣社會的流動與堅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編者簡介

王宏仁

學歷:澳洲國立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職: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研究專長:台商研究、越南研究、移民研究、經濟社會學

李廣均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社會學博士
現職: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暨通識中心副教授
研究專長:族群研究、多元文化、名字與命名

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分書寫

全球化風潮下的東亞大都會面貌豐富,瞬息萬變,既繽紛絢爛也躁動不安,既熙來攘往也虛無孤單。作者以香港、上海、台北為座標,勾畫東亞都會複雜的結構,並探問文化身分想像的種種策略。全書結合文化研究與敘事、映像、文化理論,探討都會人在全球化空間、文化尋根、懷舊想像、都會連結等選項間演繹、辯證和行動的可能。全書橫跨文學、文化、政治、社會、經濟、空間研究等層面,資料翔實,論證周密,誠為跨學科研究的最佳示範。作者眼界既廣,見解亦深,對當代東亞都會的魅力與張力,因此有了最為動人的觀察和詮釋。

作者簡介

黃宗儀

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

  財政危機已經漫溢於大部分開發中世界,造成災難性後果,遍及墨西哥到印尼,俄羅斯到阿根廷。當代政治經濟命運的極端反覆無常,似乎嘲弄著我們掌握驅動世界經濟發展之力量的努力。

  大衛.哈維是當今最重要的地理學家,也是當前時代領袖群倫的社會理論家,針對當代資本主義提出了全面性的批判。在這本十分迷人的書裡,他指引了邁向理解世界經濟驅動力量的道路,擴大了他近期著述的關鍵主題:新自由主義的發展、蔓延全球的不平等,以及「空間」是個關鍵性的理論概念。

  本書既是新研究綱領的重大宣告,也是大衛.哈維核心關懷的簡明導論,更是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及學生的必讀之作。

本書特色

本中譯書翻譯所依據之原文書版本(即2005年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出版之版本),等同於2006年Verso出版的版本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比較霸權: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

與中國有深厚政治及文化淵源的華人社會如何利用學校教育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它們的國家掌權者能否以課程政策去除「中國為中心」的意識、建立在地的身分認同?族群政治對學校課程有何影響?執政當局是否可以通過課程改革整合社會、撫平族群衝突的傷痕?通過詳細深入的歷史比較分析,《比較霸權》以二次大戰後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的歷史個案回答上述問題。

戰前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都是中國大陸教育系統的一部分:它們在中國國民政府教育部註冊、採用國民黨核准的課程及教科書、傳播中國國族主義意識型態。戰後新、港兩地執政者都面對壓力要改革華文學校:新加坡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為了培養在地身分認同、促成華人與其他族群的融合,掌權者致力實行華校的「去中國化」及「本土化」;戰後不久中國成為共產國家,國民黨退守台灣後試圖爭取香港華人支持「反攻大陸」,為了圍堵兩個中國對香港教育的影響,殖民當局要把華校「去國族化」。《比較霸權》深入剖釋新加坡及香港華文學校政策的成因、並探討兩地的族群政治及社會運動如何導致迥異的政策效果。

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

本書討論台灣社會學從1945年至今的發展,藉由幾個重要領域的回顧,勾繪出台灣社會學整體發展的面貌、成就、限制與未來發展的契機。主要的內容包含了戰後至今的台灣社會學所處理的課題及其成果,以及不同課題的研究成果間之關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相較於西方社會學的相關領域,台灣社會學發展之特徵。本書也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考察台灣社會學的知識發展、學術制度與社會脈絡。最後,本書呈現了這些研究成果所隱含的「台灣社會」。簡言之,本書各章作者從具體的課題(如家庭、企業、公民社會與移民章)、概念化的方式(如性別、國家、族群章)以及與西方理論的關係(如階層、勞動章)等面向,檢視台灣社會學發展史,共同勾勒出台灣的「社會學」圖像與「社會」圖像。

台灣的社會學研究自始即與西方社會學緊密關連,過去60年的社會學發展中,不同研究者從初始援引西方社會學的論點,進而運用、驗證與修正這些論點,近年來則引入新的面向與觀點,甚或提出挑戰。面對國際化的潮流,本書主張真正的國際化乃是透過台灣社會的研究,證明從西方社會發展出來的理論只是眾多可能中的一種。未來更應積極努力,藉由台灣社會的研究成果,提出足以與西方理論相提並論、甚至可以將其含括的論點,邁向更開闊的學術高原!

作者簡介

泰利的街角

《泰利的街角》自1967年出版以來便獲得廣大的迴響,民族誌研究紮實,推理深具說服力,拓展了社會科學界對都市問題、貧窮再製以及種族議題的視野,因而屢被各界意見領袖列為必讀的經典。作者最另類的地方在於他那過人的說故事能力,平實的筆調,卻充溢著令人震撼的同理心,再次將血肉賦予這些被主流社會化約、污名化的非裔都市貧民男性,因此本書的影響力早就跨越以詰屈聱牙與晦澀難懂著稱的學界藩籬,成為任何渴望認識不平等問題與關心社會公義的普羅大眾的知識寶典,這其中也包括了有志改革的政策制訂者與社會運動人士。

時值台灣逐漸走向新自由主義化的移民化社會之際,愈來愈多的不同種族與族群加入了台灣社會。在此同時,更有越來越多的人,在所謂M型社會的趨勢下痛苦地墜落貧窮的深淵。然而,我們這個自允種族高度同質、階級問題不存在的社會,似乎尚未準備好迎接多元種族與貧富差距日增的現實,在公領域及報章媒體上,時常可見曲意結合種族與階級歧視的論述,對特定人群的偏見與結構性歧視,在制度層面上一再被複製。透過這本小書,台灣的讀者或能重新反省這群社會邊緣人的結構性困境,審視當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是如何對待這群弱勢者?我們的主流民意欣然接受「商人無祖國」的謬論,卻聽不見弱勢者無聲的吶喊。這種社會,還有什麼公理和正義可言?

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

很多人覺得,科學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及所有的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像大家熟知的環境保護、防颱防震、核四爭議、膽固醇與愛滋、賀爾蒙療法等等,都曾投入許多金錢及科技人才參與研發,但仍然不能解決台灣社會最急切、而且跟科技有關的這些問題。作為現代社會公民的我們應該思考:這些研發費用都是納稅人的錢,但是誰享受了那些利益?又是誰享受了那些成果?本書用STS、性別與科學哲學三個角度,來分析科學與科技,期盼大家都能具備判斷能力,進而瞭解「科學是什麼」。使得科技與社會二者,能夠互相協調與制衡,才能真正為社會大眾創造有願景的未來。

本書特色

本書的開本設計為精巧的口袋書,非常適合搭乘捷運時閱讀。作為一本「另類」的科普書,閱讀過程可充分享受偵探小說的樂趣,因為隨著作者一步一步揭開醫療、科學及科技的黑盒子,意想不到潘朵拉驚奇紛紛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

傅大為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博士。

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

援引超過數十年研究與教學的經驗,Becker傾囊相授他一生所知做研究的竅門,委實可貴。《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幫助學生思考研究計畫。他的建言,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自己的研究,同時誘導出新的想法,明白從什麼地方挖出新的資料。

Becker的竅門含攝社會科學的四大領域:
一、 創造「意象」以引導研究。
二、 抽樣法,以產生資料的最大多元性。
三、 發展概念與組織你的發現。
四、 運用邏輯方法,有系統地探索研究發現的意涵。

Becker的忠告,簡單者如改變訪談提問,從為何改為如何(讓受訪者不必為自己辯護,逕入交談);到技術更高的忠告,例如如何操作真值表。像 Writing for Social Scientists一樣 ,《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將可幫助好幾代的學生紓解壓力。Becker的書寫風格聞名遐邇,輕快而易於心領神會,本書將是諸多領域學生的基本讀物。

本書特色

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

《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認識城市》嘗試以新的角度觀照城市。為了充分地認識當代的城市,作者群主張運用地理學的想像理解城市是如何造就出來的,一方面要放在延展到城市以外的社會關係脈絡裡;另一方面,則要安置於城市內部社會關係的交錯中。這些論點的開展,將會顯示城市無法以單一地理及唯一歷史觀點來思考,因而也不會只有一種未來。相反地,城市的特徵在於開放性:向新的機會開放,也向新的人際互動開放。這套系列叢書將會逐漸揭露出,城市無可避免的開放性所呈顯的困難與弔詭之處,因為各種歷史與地理都在這裡交會重疊。那麼,很顯然地,如果大家要學會在這個逐漸都市化的世界裡生活,就必須了解這些議題。

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

《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Unsettling: Movement/Settlement)是《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叢書的第二冊。《認識城市》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是《認識城市》系列叢書的第二冊,衍生了第一冊《城市世界》(City Worlds)裡的若干洞見。本書強調城市是開放、流動、相互連結的地方。具體而言,城市之內與之間的連結,不僅是地圖上繪製的線條,不只是連接各地,或是拼組城市裡不同地區的表面關係。城市關係的運動、節奏、穩定和緊張,乃是刻意為之,一如突顯城市生活導源自鄰近性與並置的密集狀態。放在一起考量,它們的意圖是要讓城市擁有生命,讓城市有活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