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人類學 種族差異是天生的?民族中心主義的傾向是必然的?性別不平等的文化根源為何?當代的婚姻與家庭該何去何從?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人能否共處共榮?這些問題背後有著許多的故事,既關乎他者,也關乎我們自己。 本書作者拉斯特深信故事的力量,因此他以說故事的方式,一步步引領讀者進入人類學豐富而多元的故事中。包括人類學的誕生起源、理論視野的開展與研究方法的深化,以及當代重要的跨文化議題。拉斯特提醒我們:即便有著不同的形貌、說著不同的語言,甚至發展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但同處於一個世界體系中,人們終究彼此相連。唯有更深刻地看見文化的作用、認識人類的同異之處,真正的相互理解與溝通才可能到來。 作者簡介 盧克.拉斯特(Luke Eric Lassiter) 閱讀更多關於歡迎光臨人類學
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 理解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第一本書 本書作者以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社會學理論旅人的身分,提出一般人閱讀﹝異化勞動﹞常見的問題,以獨特的「四本主義」,從三大面向著手,一一破解下列問題: 文本面 .異化理論是在甚麼情況下出版的?為何書名中有括號? .異化理論在馬克思思想中扮演什麼角色?為何要閱讀它?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只出現在﹝異化勞動﹞中嗎? 閱讀面 .閱讀﹝異化勞動﹞時,是否常覺得食不下嚥? .你曾經因搞不清楚「異化」、「外化」、「對象化」、「客體化」、「現實化」,而一個頭兩個大嗎? 分析面 .﹝異化勞動﹞到底是馬克思的「霧裡學」還是「誤理學」? 本書特色 閱讀更多關於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
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 本書嘗試使用「帝國邊緣」來捕捉台灣現代性的特質,乃是因為現代性在台灣的濫觴與開展,自始即與台灣所處的帝國統治邊緣位置有關。各種曾經或正在滲透、決定台灣現代性走向與過程的力量體系,是討論台灣現代性不能忽視的條件,而其對照出來的邊緣處境與在地化發展,正是本書要探究的焦點。 現代性作為一種時代表徵,背後交織著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叢結運作。由於現代性牽涉的時程和範圍甚廣,議題包羅萬象,要剖析這些眾多、複雜的面貌,需要集體的努力。因此,本書邀集13位跨領域學者,就其研究專長分工寫作,多採社會學的視角,進行歷史性的分析和反省。這本中文世界遲來卻仍具及時意義的專書,將發揮刺激思考的作用,引領讀者對台灣現代性做出深刻反思與細細品察。 作者簡介 黃金麟(主編)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德國埃爾朗根大學訪問學者(2010)。研究興趣為社會學理論、近現代中國的文化與政治、身體社會史、戰爭與現代性等。著有《歷史、身體、國家》(2001, 2006)、《政體與身體》(2005)、《戰爭、身體、現代性》(2009)等書及相關論文。 汪宏倫(主編) 閱讀更多關於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
離與苦:戰爭的延續 這本書是一扇提供給台灣社會理解「外省人」的「溫柔窗口」。 本書選錄了七篇文章,每位作者皆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幫助讀者以一個進出歷史、超越政治的觀點,了解「外省人」的流亡經驗。 一、〈三重失落的話語〉 本文作者吳明季,長期面對一群對許多事情都不感興趣,話不多、表達能力也不好,很難清楚完整地表達自身感受的榮民老伯伯,大量的沉默一直是老伯伯述說故事的方式。然而,吳明季卻從這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死寂中頓悟體會出老伯伯的失落,流亡是他們生命的主體,類似忠黨愛國的論述是他們解釋不清的標籤,本文試圖從「流亡」的觀點解釋老伯伯「沉默」的原因。 二、〈流離、返鄉與回「家」〉 「榮民之家」是許多榮民伯伯老年頤養天年之所,我們常想當然爾地認為,伯伯們住在榮家,生活起居有人照料,並有背景相同的朋友作伴,榮家也是政府照顧榮民生活的彰顯。然而本文作者廖如芬深入榮家之後,既有的印象卻徹底瓦解,原來,榮「家」並不是「家」。本文即從這種矛盾的「家」的角度解釋榮民伯伯們為何疏離孤立。 閱讀更多關於離與苦:戰爭的延續
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 ※本書共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導論」包含三章,從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構變遷經驗著手——內在地景和都市地景,說明兩者同時再現並抗拒新市場經濟的抽象化、國際化和消費偏向。 第二部分「五個二十世紀地景」,再以一系列個案研究探索去工業化與後工業或服務業經濟之間的變化光譜。案例一是西維吉尼亞州威爾頓的歷史,這同時顯示地方自主性的力道和弱點。若未能連結全球市場,沒有任何傳統產業公司可以存活;加上沒有明顯的政府干預,這些連結就必須透過能汲取新投資泉源的銀行家。別具意義的是,滋養威爾頓的地方支持來自居住或消費社區,而非僅奠基於工作的社區。這點強調我們必須認識到超越工業生產的新動員形式。再者,若沒有連結在地與全球資本,「拯救」一個地方社區是行不通的。 閱讀更多關於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
自由之夏 ★本書榮獲1988年Gustavus Myers中心頒發美國非暴力議題最佳書籍獎★ 「每一天發生的每樣事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資訊不斷轟炸著我,經驗不斷轟炸著我……而我衰微的精神狀態幾乎要失控了。」 「你感覺自己將參與這歷史性一刻;在一區域中,整體生活模式裡很深刻的某項東西即將要轉變……你正在……創造……歷史。從某些方面來看是全然無私無我的,但(你)也同時發現了自我。」 「它讓我欣喜若狂……第一次這些片段碎塊嵌合在一塊……感覺像我自己……我認為透過它,我們不但成就了些事,也是實現我個人的救贖。」 閱讀更多關於自由之夏
社會科學哲學:邁向實用主義 派翠克.貝爾特在這部開創性的作品中,仔細分析社會科學哲學裡的重要觀點,精闢研究涂爾幹、韋伯、波普、批判實在論、批判理論及羅蒂新實用主義的學術成果。他的生動敘述將這些關鍵智識人物,放置在他們寫作的社會及政治脈絡裡,並且清楚呈現出他們的觀點如何能轉移到經驗研究中。《社會科學哲學》既是一本權威性的教科書,也是一份參與令人振奮的新研究議程的邀請。對於想清楚掌握各種社會科學哲學主要立場的學生,本書將非常有幫助。而對於贊同實用主義觀點(知識具有增進人類可能性的潛力)的研究者,本書也極具吸引力。 作者簡介 派翠克.貝爾特(Patrick Baert) 牛津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劍橋大學社會系資深講師。著作包括Time, Self and Social Being (1992)、Social Theory in the 20th Century (1998)、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owards Pragmatism (2005)、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2010,合著)。 閱讀更多關於社會科學哲學:邁向實用主義
海參戰役:從在地思考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居住在先進國家、提倡地球環境保護論者,大多不從事生產活動,而是以消費者的身分在都市裡生活;同時,以保全生物多樣性為訴求的主張,則是基於數字化的科學根據。 然而,長久以來利用生物資源的人們,大多只擁有基於本身經驗的記憶,而不具備說明本身立場的正統科學方法。在這種不平等條件下,「為了全人類(或為了拯救地球的危機)使地方居民生活受限也是無可奈何」的邏輯就不由自主地橫行。 再者,地球環境主義成為與反恐行動及安全保障並列的國際政治課題,和後冷戰期的國際政治狀況並非毫無關連,出現超越科學的政治權力行使、對立也不足為奇。 因此,本書舉出中國「食文化」圈裡珍視了400年的「海參」,作為思考自然與人類、或全球共有財與地方社會關係的事例,藉此探討野生生物的利用與管理,並在談論保全海參資源的同時,站在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立場,對「在全球化時代,人要如何活得像自己」提出大哉問。 閱讀更多關於海參戰役:從在地思考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
性別無敵好青春 (1) 今年年初馬偕醫院一名跨性別員工遭到違法解僱;日前「真愛聯盟」發起「反對教育部將同志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的聯署;參加「515國際家庭日義走」的同志遭到排擠和言語攻擊。這一連串的社會事件,都凸顯出台灣普遍存在的恐同歧視,性別人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落實性別教育更是刻不容緩。 雖然性別教育的相關書籍越來越多,但以青少年為主體的性 / 別經驗與性 / 別觀點依然缺乏。本書的集結,期待能幫助社會看見青少年多元性別主體,讓更多的青少年、教師與家長感同與感動,進一步理解多元性別青少年在家庭、校園、社會中的處境。 本書內容包括五大篇:「跨性別」、「多元豐富的性別氣質」、「性別與校園社團」、「青少年同志.生活」、「青少年同志.家庭」,各篇都由許多精彩的文章所組成。本書透過眾多青少年的眼、心、手,引領著我們瞭解多元性別、多樣化性別特質、複數的性、流動的情慾,原來是這樣活生生的經驗。 本書特色 閱讀更多關於性別無敵好青春 (1)
性別無敵好青春 2 我們很年輕 我們有情慾 請看見我們的身體 請看見我們的主體 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自己來作主 ※新世代的性別吶喊 青少年既非成人,也非兒童,在成人與兒童的二分思維中,青少年總是在成年人的主流思考與兒童保護中被夾殺,青少年的主體性往往被社會忽略。 社會對於青少年的身體,百般看管,尤其以「學生」身分加以束縛,要求學生穿上「制服」,不准談戀愛、不能做愛、不能談性、不能有同志傾向。 但既有事實並不會因為嚴厲的禁止而停止。 這是一本試圖從青少年角度思考校園性別問題的書,由高中及大學的性別社團成員共同書寫。書中呈現了青少年成長階段面臨的各種性別問題,包括如何面對情慾的出現、另一半的求愛、身體的需求;面對父母、師長只重視課業、不重視青少年身體需求的情況下,青少年應該怎麼辦?作者群並以自身經驗為例,說明如何面對及挑戰社會的壓迫,共同呼籲在解放青少年的身體同時,也要解放成人的腦袋。 本書特色 閱讀更多關於性別無敵好青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