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

本書挑戰電子業的「乾淨」神話,揭露晶片的黑暗面,讓我們看見高科技產業製造過程的全球化與電子廢棄物的跨國流通,如何在世界各地造成無數汙染與剝削,毒害環境與勞工健康。

全球化發展讓高科技產業得以將充滿毒害的製程轉移至工資較低、環境及勞工保護法令較為寬鬆的地區,並將有毒廢棄物輸出至窮國。這種先進國家對後進國家的剝削嚴重傷害當地環境與勞工權益,當地政府與企業亦時常成為幫兇。然而,全球化也提供契機,讓運動者得以進行跨國串聯,制定跨越國界的勞動與社會標準來協調各國政策,共同抵抗國際資本的施壓,阻絕產業界以低標準的勞動與環境規範創造競爭優勢的漏洞。

親身參與各國環境運動的作者群,透過美國、泰國、印度、中國、蘇格蘭、墨西哥、中東歐、台灣、日本等地的案例,讓我們看見站在第一線「挑戰晶片」的抗爭先驅如何應戰、如何運用各種極具創意的行動策略達到運動目的。揭露種種不正義,並非只為歸罪咎責,而是要重新闡明公部門及產業所應負的責任,提供更加人性化且得以永續發展的替代方案。

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增訂版)

1980年代是台灣社會運動的「黃金十年」,當時人民對社會的不公、國家的無能及資本的霸道發出悲鳴怒吼,各種運動風起雲湧。1990年代中期以後,社會運動的力道逐漸減弱,而社區營造開始蓬勃發展。本書致力捕捉、描摹及分析的,正是這股社會動能的延續與轉變。

在2000年前後的世紀之交,楊弘任帶著三重身分(社會學博士生∕國會法案助理∕保育協會研究員),進入國境之南的屏東縣林邊鄉,從事長期的深度參與觀察。憑藉對當地社會紋理的洞識與掌握,構築出理解黑珍珠之鄉的三個視角(蓮霧技術創新、在地結社風潮、社區總體營造),寫就這部扣人心弦的社區民族誌。

本書精巧地結合了林邊與台灣、在地與外力、個案與整體,使得這份針對特定地區的田野研究具有更廣泛的啟示意涵:呈顯出過去百年來所謂邊陲社會共同面臨的課題,即諸如傳統與現代、外來與本土、中心與邊陲等二元範疇彼此拉扯所引起的相互搓揉摩盪問題。

值此「社造二十年」之際,《社區如何動起來?》的增訂版帶我們重返黑珍珠之鄉,透過當地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引領我們再次思索:在怎樣的機制下,組織者與群眾才能交會融合,共同創造出嶄新的「公共性」與「社會想像」,讓看似不可撼動的地方派系得以鬆動甚至轉化,進而啟動社會改革的機制,讓社區自轉前進。

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2013年10月3日,「伴侶盟」提出統稱為「多元成家」的「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伴侶制度草案」、「家屬制度草案」,送至立法院討論,立即引起大眾關切,導致多場直接、間接(網路)的論辯而形成所謂「多元成家」爭議,「護家盟」更於 11 月 30 日,提出「為下一代幸福讚出來」的口號,號召 30 萬人走上凱達格蘭大道,使得唯一進入一讀的婚姻平權法案因反對聲浪過大而停頓下來。

上述爭議及主流學界的態度,都忽略了「現代核心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而非普遍存在的真理。多元成家法案被核心家庭的觀念與價值所阻撓及挑戰,顯示出臺灣主流社會對於這世紀以來新自由主義化的新時代缺乏應有的了解,仍以上個世紀現代化時期的家庭觀念來面對及處裡新時代的新問題,致使主流社會的思潮與社會實況脫節。

本土理論再想像: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

社會不能無思想,理論不能無根莖。臺灣的社會理論汲取西方養分數十年,藉以成形,因而茁壯,更應時時檢視安身立命之地是否土石鬆動、可會一腳懸空?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環繞臺灣社會學家葉啟政的思想,分由「深思:理論解釋」、「餘韻:延伸可能」、「回歸:東方對話」三大方面與之共感、辯詰及對話。各篇文章均接續葉啟政具有東方情懷的蘊義,深信西方理性已為人類社會帶來難以逃遁的危機,因此,本土社會乃必須有更加啟迪、更顧情理的理論想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