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職業,病了嗎?待修補的職業健康保護機制

過勞死、職業病、職業傷害是台灣勞工難逃的宿命?
以高昂社會成本及沈痛代價為前提的「發展」,究竟有何意義?

過去為政者宣揚標榜的「經濟奇蹟」和當前主流媒體高度鼓吹的「經濟成長」,其實都是建立在勞動者的斑斑血淚與土地的哀鳴撕裂之上。以高昂社會成本及沈痛代價為前提的「發展」究竟有何意義?難道「發展」非得犧牲工作者的身心健康才能成就?而誰又在發展過程中真正受益?這一連串的終極探問,是為了找回台灣失落已久的勞動尊嚴及人性價值。

《職業,病了嗎?》的出版標誌著一股由下而上的改變力量,特別是在資本家傲慢跋扈、政府失位無感、媒體傾頹失能的黑暗時代,更顯得珍貴而別具意義。作者群透過紮實的研究與訪談調查,抽絲剝繭地指出整體制度結構的問題所在;而歷史縱深的視野及跨國經驗的比較,則豐富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與想像力。本書除了為職災勞動者發聲、揭櫫社會正義的價值外,更提醒所有讀者——職業安全健康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唯有全面修補職業健康保護機制,人們從工作中獲得友誼、歸屬、尊嚴及成就感的日子,才會真正到來。

親美與反美:戰後日本的政治無意識

曾經極度反美的日本,二次大戰後為何如此親美?
美國文化如何悄悄住進日本的日常生活、滲透日本人的意識?

文化研究巨擘吉見俊哉對「美國主義」的深沉剖析

《去帝國》作者陳光興強力推薦

本書回顧日本近代的歷史,剖析「親美」與「反美」意識的變化,指出日本最終被貼上「親美」的標籤,不只出於表面上政治、經濟或軍事的因素,而是在深層的日常生活與心理層面,早已將美國內化卻不自知。

在台灣同樣也常不經意地聽見或提起:美國月娘卡圓、卡大粒;沒那個美國時間、吃那個美國仙丹。曾幾何時,美國代表又大又強、人生夢想,已不知不覺成為我們意識的一部分。強權的極致展現,不是窮兵黷武、耀武揚威,而是滲透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連結人們的欲望和情感。

韋伯學思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以韋伯生平為經、學術作品為緯,交織出波瀾壯闊的學術人生

韋伯的學術生涯起步於法律史與經濟史研究,並曾組織農業狀況大調查,30歲即取得教授職位。但後來卻飽受憂鬱症的煎熬且因而失去大學教職,大半生都安於私學者的角色。然而,他在病發間歇期間仍同時著手數個研究計畫,最終交出令人眩目驚心的豐碩成果。此外,在籌組德國社會學學會、力挺國會改革、批判種族歧視、反對軍事擴張等行動中,都能看見他的實踐身影。56歲便英年早逝的他,充分體現了生命的掙扎與奮進。

Fritz Ringer作為社會史與思想史學者,教授韋伯著作超過四十年,他以極大的熱情為年輕學子提供汲取韋伯知識遺產的路徑。《韋伯學思路》不僅讓韋伯和作品回到其時其地的脈絡中,也讓韋伯和作品向此時此地的我們說話。這樣的呈現令我們相信,韋伯不只是德國的、歐洲的、西方的。這位二十世紀最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想啟發與精神鼓舞。他對於官僚制和資本主義的反省批判、對「學術作為一種志業」的懇切倡議,將永遠迴盪在我們的閱讀中。

作者簡介

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

「聲」的資本主義,或許說白點,
就是人們如何靠「賣聲」撈一筆。
而本書是由技術史的角度來談起。

人類對滿足聽覺與溝通的原始渴望,帶動了聲音保存、複製與傳播的技術發展,產生唱片、留聲機、電報、電話與無線電廣播等發明。

但這些聲音媒介及發明若想商品化與產業化,還得在社會上養成收聽的文化與消費的欲望,並且有人(或企業)將相關的技術發展轉變成商業獲利模式;此外,「國家」為了統治需求,加速將這些發明普及全國,才使聲音的市場真正發展,資本主義才算真的運轉。

本書以近乎說故事的手法,透過大眾的想像、資本的欲望、國家的策略,闡明「聲音」媒介的歷史性與社會性,重新理解人類的感覺世界與構成,或許對於我們理解未來網路雲端的聲音,也能開拓全新的視野。

華爾街之死

「華爾街之死」,是危言聳聽?還是真的已到窮途末路?

本書從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成因開始,一路追問︰華爾街的投資者是如何從理性投資、管理風險的穩健作風,轉變到後來出現了失去理性、玩弄風險的偏激人格?此外,作者也分析了華爾街的業務性質、投資模式與產業結構等面向,藉此向我們說明,過往以投資銀行帶領風騷的華爾街在幾經折騰之後,確實已然不復見往日風華。

作為一本親切的金融風暴入門書,本書在每章結尾皆為常見的問題一一解答:所謂的「泡沫」是什麼?衍生性金融商品為何如此受歡迎?美國政府為什要斥巨資拯救金融公司?

這是一場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失控金錢遊戲,而批判,從理解開始。

作者簡介

戴夫.堪薩斯(Dave Kansas)

馬/恩歷史唯物論的歷史與誤論

誰是歷史唯物論的「第一小提琴手」?

馬克思與恩格斯是思想上的親密戰友,彼此合作的時間長達四十年,但過去研究《歷史唯物論》的著作多半只強調馬克思的貢獻,好像恩格斯並不存在,或是對此問題沒有任何貢獻。

本書作者對這種「有馬忘恩」或「重馬輕恩」的現象大為不滿,因此從兩人思想的變化及出版脈絡,剖析兩人的分別貢獻與共同貢獻,希望能將「該歸功給馬克思的歸給馬克思,恩格斯的歸給恩格斯」。

作者簡介

孫中興

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著有《令我討厭的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理論旅人之涂爾幹自殺論之霧裡學》、《馬克思〔異化勞動〕的異話》。主要開設課程包括社會學理論、愛情社會學、知識社會學及聖哲社會學。

目錄

寫在開始之前

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

本書由以下各層次的析論組成:

(1)整理在東亞區域中被現代政治與傳統文化左右的漢字在臺灣引發的「混成語現象」

(2)分析這種混成的漢字漢文帶給臺灣人的想像

(3)探討這種文體想像的崩壞與重構,以及對這種想像的見解問題

(4)究明眾多文體的分界與生成過程

(5)探究在日本帝國擴張下,新的漢文解釋共同體重組的實際狀況。

以上五個主題依序為本書前5章,第6章則為本書的考察與總結;以此篇幅試圖探討日治時期臺語文成立的歷史過程,為現代臺灣人的精神文化史進行點描。

本書最關心的課題,是以世界殖民史與東亞區域文化史的視角,考察出現在臺灣的漢字漢文諸相各具什麼意涵;這將在第5章及結論探討。

本書特色

本書將向來被視為既定分析概念的「漢文」當成主要分析對象,考察臺灣語言文體在東亞漢字文化圈與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混成語現象」,以自創的概念「殖民地漢文」當成貫穿整體論述的概念,分析、考證臺灣的各種文體及其背後隱含的政治、文化、社會、階級、思想與歷史意義,試圖探討日治時期臺語文成立的歷史過程,為現代臺灣人的精神文化史進行點描。

社工員的故事:傾聽助人工作者的心聲(第二版)

這些故事有美麗的人性,也有醜陋的人性;有純真的一面,也有暴力的一面;每個故事都展現人性的脆弱與強韌。
他們如何走上社工這條路?什麼使他們堅持下去?

我是大學教授,寫作這本書的靈感出自我的教學工作。我負責教授社會工作實務課程。課堂中,我們討論社會工作是什麼?從事的人是誰?他們如何從事?社會工作非常多元,光靠我一個人有限的經驗來描述絕對不夠,因此,每年我都邀請不同社工員來班上參與座談,談談他們的工作。我和學生問他們:為什麼決定從事社會工作?工作中,你最喜歡的是什麼?最不喜歡的又是什麼?看到那麼多受虐兒,內心會不會沮喪?擔任專業社工員對你個人的意義是什麼?在聆聽社工員的回答之中,學生以此為職志的心也開始萌芽。

你可曾想過社工員在做什麼?當社工員是怎麼一回事?致力於解決社會毛病的這些人究竟是誰呢?又是誰正視人類最底層的黑暗呢?社工員深切暸解最深層的人類經驗。當受虐兒即將離開父母,當丈夫毆打老婆,當十二歲的女孩說她懷孕時,社工員就會出現。

金融狂熱簡史

如果只有空閱讀一本金融災難或金融投機史的書,《金融狂熱簡史》將是最佳選擇。在短短百頁的篇幅裡,高伯瑞簡單俐落地回顧三百多年來重大的金融投機事件,包括荷蘭的鬱金香熱、法國的駱約翰和皇家銀行大騙局、英國的南海泡沫、1920年代的大崩盤、1987年華爾街的股災。剖析每一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尤其是背後共通的社會心理機制。在翻閱事件章節,心領神會高伯瑞一貫的警世雋語和人文幽默之餘,將發現本書簡明的敘述背後,蘊含了重要的歷史分析和智慧。

雖然《金融狂熱簡史》只是一本瞭解金融發展史的小書,但對於有心深入瞭解金融危機的人來說,卻是一本絕佳的入門讀物。金融太重要了,尤其在經歷二次大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我們更需要這種深入淺出、直搗問題本質的好書。金融最大的殺傷力往往在於其晦澀難解、令人生畏的專業術語和技術細節。然而,這本深刻的歷史小品再度提醒讀者,我們可以擺脫艱澀的技術細節,充分瞭解國際金融體系或金融市場的運作,從公共利益的角度,奪回對於金融歷史的詮釋權。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