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讀本:公民與政治權利篇 「回顧人權的發展,即是再現一段抵抗的歷史。」 台灣經過三十八年的戒嚴,以及國內長久以來獨特的政治變遷,回顧這段時期,制度侵害人權的現象未曾消失,為再現這段抵抗的歷史,不讓悲劇重演,本書收錄在地人權的論述結晶,記錄台灣人權實踐的軌跡與圖像。 【司法】 檢察官為了打擊犯罪而侵害人權、少年司法以管訓或保護之名行使人權的侵害、司法偵審無法充分反映人在現實中的多樣性而難以保障人權。「合法程序」卻剝奪個人基本權利,我們面對著法律是否還能稱之為法律的嚴肅課題。 【死刑】 死亡作為刑罰,是否合理?生命權作為人權是否可以成立? 【轉型正義】 恐怖統治的真正恐怖之處,不是統治手段的殘忍,而是人們的順從。 閱讀關於不正義的歷史記錄是為了瞭解迫害如何發生,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做出不同的選擇,不讓侵害人權的事件一再重演。 閱讀更多關於人權讀本:公民與政治權利篇
「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 從「大家的日本語」到「他們的日本語」, 「我們」學習「他們」的日語,真的這麼理所當然? 閱讀更多關於「他們」的日本語:日本人如何看待「我們」臺灣人的日語
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 如果你是批踢踢老鄉民,請來看看這本屬於我們的青春紀事。 如果你不認識批踢踢,請讓我們告訴你批踢踢20年的大小事! 閱讀更多關於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
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 本書從界線、批判、抵抗這三條交互纏繞的向度去貫穿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思想,分別就知識的基礎、倫理的可能以及行動的方向,去釐清共同生活的多重意義。 導論勾勒了本書的問題意識與具體計劃。第二章檢視兩位學者的批判意象,每一個批判意象都同時是行動的意向,涉及了界線協商、衝突、呈現與體現的多重權力鬥爭。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深入檢視兩位思想家的批判方法論,及其深層的世界圖像與行動意義。第五章結論則指出,在兩位思想家看似各有領域的思考軸線中,可以找到共通的實踐取向分別展現在她們差異的發言位置。 這個共同基礎是蘊藏在她們批判方法論中的對於強權與現狀的抵抗。這樣的抵抗表現在很多層面,其中必然也涉及對界線的重新思考、跨越與打造,此為兩位思想家共同指出的當代倫理責任。同時,她們之間的差異所在依然重要,尤其是各自迥異的發言位置所揭示的故事、隱喻和矛盾。此外,在所有的閱讀計畫中,我們都必須去尋找並建構自己賴以生存、思考與行動的語言。 身為後殖民的賽伯格,島嶼破碎的主體性需要不斷的跨越與重構。 英文簡介: 閱讀更多關於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克的批判書寫
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這世紀以來,由於新自由主義化的前提--網際網路、交通及溝通工具的快速發展,使得人、物、資金、資訊的流通加速,造成既有社會組織的沒落,以及個人先於群體的存在。這導致地方社會的沒落與解體。 但另一方面,透過人、地、物、事的互動過程,當代人往往建立了多重的社群性(sociality)群體。 這種立基在個人基礎上的流動、多重而不穩定的群體,之所以可以成為地方認同的對象,往往來自成員共同的社會想像,以及納入更大的區域體系、乃至於全球金融市場的再結構,所帶來了文化再創造,使其區域性的活動群體有了共同的社會想像之文化基礎而成了地方認同的對象。 當然,這發展往往會造成多重的新地方認同及地方形成的個人化趨勢。 閱讀更多關於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
領域 群學「概念書房」第四部! 簡單地看,領域就是那麼一條線靜靜地躺在那裡,好像生來就該如此,區分裡外並生成秩序。但如果我們想,這條線是誰劃的?……這條線就動了起來。權力的交織讓這個世界產生了數不盡有形無形、大大小小,交疊、甚至流動的領域。領域不僅是一條線及其圈出來的空間而已,而是與社會過程密切相關,在特定的歷史與社會條件下,空間、權力、及意義(或經驗)的群集。 本書試圖理論化領域,但不是建構一個經由概推的普遍化一般理論,而是透過領域、領域性(-iality)、領域化(-ize)、領域化過程(-ization)的文法遊歷,將領域這個主題安置於社會關係與過程中,視之為社會─歷史─政治的現象。藉由與《人類領域性》這本經典對話,拓深領域的思考,這種文法遊歷讓我們看見並能看穿領域背後權力的作用與誤用。本書第四章〈解析巴勒以色列斯坦〉即以現實中的實例闡明,領域的界定經常就是排除的過程,被犧牲者往往是弱勢及底層人民。以巴紛爭,活生生的就是最殘酷也最真實的一本領域教科書。 可以簡單,何必複雜?但本來複雜,又為何以簡單遮掩?領域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 閱讀更多關於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