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2013年10月3日,「伴侶盟」提出統稱為「多元成家」的「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草案」、「伴侶制度草案」、「家屬制度草案」,送至立法院討論,立即引起大眾關切,導致多場直接、間接(網路)的論辯而形成所謂「多元成家」爭議,「護家盟」更於 11 月 30 日,提出「為下一代幸福讚出來」的口號,號召 30 萬人走上凱達格蘭大道,使得唯一進入一讀的婚姻平權法案因反對聲浪過大而停頓下來。 上述爭議及主流學界的態度,都忽略了「現代核心家庭」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而非普遍存在的真理。多元成家法案被核心家庭的觀念與價值所阻撓及挑戰,顯示出臺灣主流社會對於這世紀以來新自由主義化的新時代缺乏應有的了解,仍以上個世紀現代化時期的家庭觀念來面對及處裡新時代的新問題,致使主流社會的思潮與社會實況脫節。 閱讀更多關於21世紀的家:臺灣的家何去何從?
本土理論再想像: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 社會不能無思想,理論不能無根莖。臺灣的社會理論汲取西方養分數十年,藉以成形,因而茁壯,更應時時檢視安身立命之地是否土石鬆動、可會一腳懸空?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環繞臺灣社會學家葉啟政的思想,分由「深思:理論解釋」、「餘韻:延伸可能」、「回歸:東方對話」三大方面與之共感、辯詰及對話。各篇文章均接續葉啟政具有東方情懷的蘊義,深信西方理性已為人類社會帶來難以逃遁的危機,因此,本土社會乃必須有更加啟迪、更顧情理的理論想像。 閱讀更多關於本土理論再想像:葉啟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
世界銀行與NGOs:中止納瑪達水壩計畫中的倡議型NGO影響力 直擊NGO如何以小搏大,挫敗世銀的「納瑪達水壩計畫」! 這本書說的是一則「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世界銀行這個超大型國際組織,創立本意在提攜開發中國家,平衡世界發展不均,卻因過度重視開發績效,逐漸脫韁變為不受監督的可怕巨獸。話說世銀與印度政府共同發動「納瑪達水壩計畫」,環境評估輕率粗疏,也無完善安置迫遷居民的計畫,引起眾NGO關注,群起對抗,終於迫使世銀在1993年3月30日宣告補助案終止。這是世銀撤回已通過開發案的首例,「納瑪達的教訓」(the Narmada Lesson)一詞不脛而走,允為全世界環境和人權運動最輝煌的一頁。本書鉅細靡遺剖析世銀此一超大型國際組織的官僚行動邏輯,頗值得企盼成為世界公民的台灣借鑑,深入瞭解國際合作的本質,並形成在地自發監督的公民社會。 閱讀更多關於世界銀行與NGOs:中止納瑪達水壩計畫中的倡議型NGO影響力
製造低收入戶 「國家」這個巨人張開炯炯有神的雙眼向下望去,國境內有多少因貧窮而掙扎、無力吶喊的人民,宛如一堆石頭散落人間。他悲憫地伸手挑出一顆人民頑石,為它鍍上「低收入戶」的金箔。金箔在漫漫長夜中熠熠發光。國家巨人很滿意自己:「看哪!國家多麼照顧貧窮的人民!」然後他轉身離去,留下那一整袋被遺棄的石頭自生自滅。 問題在於低收入戶不等於窮人,低收入戶是製造出來的。低收入戶在2013年占台灣總人口的1.5%,主政者曖昧地將這1.5%的低收入戶視為全台的貧窮人口,台灣於是變成了全球貧窮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次低的突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貧窮人口比例竟是台灣的兩倍以上。本書就以接近白描的方式揭露了台灣政府治理貧窮的實相,並藉由剖析低收入戶審查機制,呈現出基層承辦人員的工作現場,赤裸裸地還原了基層承辦人員內心深處的掙扎,細膩描繪出制度如何扭曲人性。 本書邀請所有人進一步理解台灣當代的貧窮議題。貧窮議題不只是有關於貧窮,它還是所有福利制度的原點。 閱讀更多關於製造低收入戶
真實烏托邦 E.O.Wright,曾任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被譽為美國最著名的左派學者及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在為期四年、巡迴十八個國家、發表五十場演說並與群眾交流後,Wright集數十年研究及實踐的心得,交出這本《真實烏托邦》大作,激盪了這個看似已被資本主義所終結、但實則有許多人仍在嘗試尋找新出路的世界。 Wright在本書中診斷並批判了資本主義,他直陳單靠國家或資本主導的經濟活動,既不民主也不平等,無法促使人類社群蓬勃發展,而「真實烏托邦」可能是這場困局的解藥。Wright提出七條社會賦權的路徑,為社會轉型方向畫出地圖,並探討各種透過不同方式體現這些路徑的解放性替代方案(如維基百科、巴西愉港市的參與式市政預算編列、西班牙的蒙德拉貢工人合作社、魁北克的托育及老年照護制度、無條件基本收入制等),試圖為世界的基進民主平等願景提供經驗與理論基礎。 「真實烏托邦」試圖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內部的空隙,打造替代資本主義的方案,同時竭力捍衛並拓展這些空間,以便讓那些預示未來的解放性替代方案,能在其中萌生並茁壯,藉此侵蝕資本主義。對於渴望融入全球化卻又畏懼失去主體性或加劇社會不平等的臺灣而言,本書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啟發,為我們揭示了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為何仍值得追求且該如何追求。 閱讀更多關於真實烏托邦
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高等教育崩壞是臺灣社會當前無可迴避的危機,在官僚化、商品化以及少子女化的衝擊下,高等教育即將面臨全面崩解的命運。隨著官僚化治理機制的擴張,假教改之名的高教治理、扭曲的評鑑制度,迫使大學轉向追求學術聲望、排名的官僚體制,教師與學生淪為建制化學術生產線的底層勞工;技職升格、企業大學興起,放任大學展業經營、擴張校地;國家、財團、派系政治以及高等教育機構聯手開發教育地產經濟,危害生態環境、斲傷土地正義、擴大社會不平等;同時,擴張的高等教育碰上少子女化的人口斷崖,生源逐年下滑、財政赤字難以彌補、年金制度無法改革。 以上偏離教育精神的一切作為,終將造成大學倒閉、教授失業、學生失學、生產力斷層的全面衝擊。 本書解析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以及改革的可能性,並指出一條面對高教危機的集體行動之路。面對崩解的命運,臺灣社會必須形成一場新的公民運動,完成高等教育的轉型正義。 名人推薦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高教工會副理事長) 閱讀更多關於高教崩壞: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 對解嚴後的台灣,一場奢侈的探索 對世紀末的文壇,一次華麗的回眸 重新理解九○年代文學及文化特質 九○年代,一個屬於閱讀的年代。 朱天心的耽溺呢喃,駱以軍的敘事迷宮, 舞鶴的在地撫想,李昂的情慾展演。 後設手法、感官堆砌、流行競逐、知識輯錄, 這群作家構築出一個眾聲喧嘩的文學場域, 而我們迷走其中,無法自拔。 九○年代,一個屬於閱讀的年代。 我們追蹤排行榜的暢銷小說, 崇拜眾所矚目的文學獎得主, 理論成為一種名牌,書評成為一種行銷。 步入金石堂和誠品,不再只是為了閱讀, 而是為了浸染一份秀異氛圍,並為其所俘虜。 我們都是「類精英」的忠實信徒。 曾幾何時,文化美學與資本市場勾結, 本土書寫更成為一場詭麗奇華的記憶工程。 文本概念先行,形式即為意義, 我們身陷「奢華」的繁複網絡, 在符號的世界裡被馴化,逐步邁入頹廢的世紀末。 閱讀更多關於奢華美學:台灣當代文學生產
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 擺脫舊的學術實作與思考慣習 以細緻的個案研究作為建構新知識 以及為臺灣社會尋找出路的堅實出發點 人類社會中個人的自我認同,是透過人與人之間密切的互動而建立。但是現代社會的發展加速了生活的步調,快速流動的日常生活無形中產生個人內在的矛盾,並造成片段化的人際關係與心理的焦慮不安。 為了重建人際關係、找到自我的認同與救贖,陸續出現了各種既無教主與教義、更欠缺正式儀式與組織之新形式的世俗性宗教。而此時宗教的主要關懷,轉向個人如何在社會中找到定位的問題,並為其日常生活提供意義的框架。 本書將由實際的個案研究,說明個人如何透過當代的宗教實踐建立人際關係,同時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個人化的宗教實踐豐富多樣,包括與神直接溝通而超越中介的層面,或是在既有宗教儀式中的某些活動,也可以是創新性的附屬活動,更可以是個人在傳統儀式、教義、與實踐的創新。這些滿足個體自我存在的認定都存在當代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個人的救贖之道。 閱讀更多關於日常生活中的當代宗教:宗教的個人化與關係性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