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人間,沒有條件——製片人生:現場活動記錄

這次的策展名稱「人間條件」靈感來自綠光劇團,我很喜歡每年都會上演的人間條件系列,今年是人間條件七。不過,策展的「人間條件」概念和劇團的戲名內涵是很不一樣的。我在看完欸里的隨筆《不安於世》後,很佩服也感謝一位鬱症者能把自己清楚的寫下來。這對我很重要,讓我知道該怎麼與之相處才能自然自在,不會因為一句膚淺、不負責任的「加油」、「你很棒」無形帶給鬱症者壓力。

人間,沒有條件——製片人生:現場活動記錄

出版現場

【專題書摘】超商之犢—萬能店員的養成之術

本文摘自游擊文化出版《萬能店員》一書

超商之犢

2011年我踏入超商之初,深深感到手忙腳亂。剛到職的我,心裡常常擔憂底下幾件事情:

  • 我們有賣這個東西嗎?
  • 這個東西放在哪裡?
  • 這個要怎麼用?
  • 如果弄錯了,要不要賠錢?
  • 客人不要罵我。

即使已經過了十年,當我現在用電腦打出這些句子時,一陣酥麻的感覺仍舊席捲全身。我清晰地記得,初次站在超商櫃檯的那一天,我假裝堅毅地面對客人,但心裡卻是萬般的忐忑不安。

便利商店對新手而言,確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
 

小小螞蟻上大樹

當年還是超級新人的我,踏進超商就像是一隻螞蟻爬上大樹,大量的樹葉、錯綜複雜的枝幹以及崎嶇的路面,讓我每一個步伐都必須小心翼翼。

第一個徬徨來自於——店內的商品實在太多了!

【專題書摘】超商之犢—萬能店員的養成之術

出版現場

論文改寫不是想像中的容易——社會學出身的「萬能」編輯與作者

什麼樣的論文,會讓一個編輯在跨年夜的度假旅館裡,抱著電子閱讀器細啃?而且這已經是她第二遍閱讀了。

答案就是獲得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獎、田野工作獎雙料肯定,並已經改寫為一般讀者都能從容進入的《萬能店員—我的便利、你的過勞,超商的社會代價》(以下簡稱萬能店員)。

論文改寫不是想像中的容易——社會學出身的「萬能」編輯與作者

出版現場

國鎮

國鎮,鄂西南邊陲的一個少數民族聚落,在上古,屬巴國腹地,尚巫風,到了1950年底,國鎮一夜由青變紅,一座古樸的小鎮自此變調。原群聚小鎮裡討生活的叫化子蛇醫、巫師、剃頭師、石匠、鎮長、知識分子、落魄埋名鄉野的女子、化身剃頭師父的前民國軍官、參加過袍哥會的江湖子弟、色慾橫行的官員等各階層,在1966年降至家國的悲劇,他們和國鎮的命運,最終將走向何處?

本書特色

  • 歷時七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野夫首部長篇鉅作
  • 縮合上世紀中國社會的形色人物,宛若畫卷的群像故事

【專題書摘】「不要過來啊!……蔣公……」然後那人就沒聲音了。

《蔣公銅像的復仇》摘文

 

序幕

 

i

他提著消防斧,沿著路燈微弱的窄小街道,向中正公園走去。酒精讓他的步伐搖晃,讓他耳中充滿血液流動過快的噪音。在那些尖銳的嗡嗡聲、模糊的回音間,一段很久沒聽見的歌聲浮了上來。

 

總——統 蔣——公 您是人類的救——星 您是世界的偉——人

總——統 蔣——公 您是自由的燈——塔 您是民族的長城……

 

他很快就發覺那是自己唱起來的。沒想到在這時候,這首歌會這麼自動地、一字不差地從遙遠的記憶中跑出來。

 

他以前確實唱了太多次。很小的時候他什麼都不懂,就只是跟著全班、跟著全校一起大聲唱。過了很多年,等到開始覺得不對勁時,他已經沒辦法忘記這首歌怎麼唱了。

 

【專題書摘】「不要過來啊!……蔣公……」然後那人就沒聲音了。

出版現場

2021年9月書訊

九月的獨立出版聯盟,從專業到大眾面向,關注家庭、身體、心理、物質在殘破的社會中如何自處,找到真正的自由……

2021年9月書訊

最新情報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關於「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精神分析對團體心理治療的想像

佛洛伊德早就關切群體心理學和「自我」(ego)的關係,加上義大利精神分析師斐羅(A. Ferro)等在「舞台理論」(field theory)添加比昂的論點,強調的是,同一個舞台上,個案內心世界出場的眾多角色,和治療師內在裡的眾多角色相互影響,構成了治療情境的豐富性。

在心身醫學科和一般精神科裡,除了現有的門診和住院之外,為了建構處理精神官能症的模式,我們開始有了精神分析對「團體治療」的想像;雖然生物學因素已經是目前精神醫學的強項,但距離能真正解決精神官能症問題,仍有一段長路。我們將以「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為主軸,偏重強調其中的心理因子,「起風了」是方案的名稱,內容除了「團體心理治療」模式,也將會有教學、訓練和研究的功能;我們想要建構長期門診式的深度心理團體治療,不只以人際關係處理為焦點,更是往內在心智探索,如同現有的個別心理治療。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
精神分析對團體心理治療的想像

起風了六因子
配對/依賴/打帶跑/無力感/無助感/無望感

起風了七夢思
feeling/thinking/dreaming/linking/digesting/
playing/living

對無限的鄉愁

愛的尺度,就是毫無尺度去愛。
女巫詩人吳俞萱的閱讀札記,每一篇都是愛的追獵。

面對所愛,就是面對無限。
無法停止去細究愛人的深處,每一寸波動。

顧城、沙林傑、席勒、河瀨直美、貝克特、
小津安二郎、卡夫卡、孟若、安部公房、荷索、
五十嵐大介、莒哈絲、柯札克、大衛林區、荷塔慕勒……

給她生命的,她喚他們為愛人。

她是吳俞萱,從第一本詩集《交換愛人的肋骨》到最新的閱讀札記《對無限的鄉愁》,她無法停止去細究愛人的深處──那些繁複而神祕的心靈邏輯、語言難以駕馭的詩意狀態、深刻而幽微的美學形式,吳俞萱欲望一刀鑿開它們,住進裡邊。

《對無限的鄉愁》是以一種刺點分析的書寫方式來回應那些刺痛吳俞萱的愛人。追憶它們、為了深入它們而啟動的對話狀態,是她對無限的鄉愁。

學習如何當一個老公

本書獲得FSC認證標章

幾年前因為婚姻危機,跟老婆是做婚姻諮商,諮商師語重心長地說:台灣男人,通常結婚十幾年之後,都還在過著單身的生活啊!

台灣男人從來沒有好好上過一門課,怎樣成為一個丈夫?我們的榜樣是爸爸,但是爸爸是超級爛的榜樣,他哪有做過老公?他就只會做他自己!所以我成為這個死樣子。

學習如何當一個老公?超級困難的啊,明明有心做了但是依然動輒得咎,努力努力努力之後,又常常回到原點,真的是一輩子的功課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