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貢丸湯 第26期

風城大宅院

如何在以小家庭為主的當代生活中,回過頭來處理「大家族」這個主題呢?編輯團隊苦惱許久,微調出這一期的核心命題——「認同」。

大宅院的一磚一瓦,在在銘刻著家族於此生活的樣貌。梳理在地重要家族史,城市的往昔昭然若揭。歷史層面上,我們整理了從清領到日治、近代,在這塊土地上,大宅院中的家族如何持續累積資本的方式。空間層面上,我們報導隨時代與家族發展,部份人去樓空的大宅院,近期將迎來新生的老屋再利用經驗。你將發現——積沙可以城塔,樹倒猢猻將散,從過去到現代,挑戰從來沒有間斷過,也總有先行者、接力者持續開創與耕耘。

那麼,一些沒有在大宅院生活過、也非新竹大家族後輩的人,可以如何觀看這一期呢?這一期「風城大宅院」表面上談的是空間,再深一層你也能看見「宅院中的新竹家族們如何在這裡生存與生活」。但最珍貴的往往是闔上刊物後,讀者們的思考——無論你是否是「富N代」,每一個你都有能力真實地思辨、探索過「我是誰」,並定錨自己在身處城市裡的位置。唯有撥開由他人或既定印象強加的省籍、族群、宗教、地域、歷史與文化等迷霧,真實、用力地思考過,才能鋪出一條踏實穩健,名為「認同」的路徑,無論它朝向何方。

團體出道 單飛不解散的創作者們——伍薰&大獵蜥與她的創作夥伴

此次訪談,猶如一場偶像單飛的發表會。
主受訪者是《赤螭之風》的作者大獵蜥(以下簡稱:獵蜥)與海穹文化的總編輯伍薰,同行的bloodjake以及透過視訊一起參與訪談的TB Liu與馬立,則是同系列作品《禁錮之龍》與其DLC短篇集《酒館軼聞錄》的作者群。兩本著作皆隸屬於海穹文化的眾神水族箱系列。《禁錮之龍》是該書系的第一本出版作品,由總編輯伍薰策劃,邀請6位創作者參加跑團活動,一同扮演不同種族冒險者挑戰有趣的任務,遊戲在線上進行近一年半的時間,最後由身為GM的伍薰統整,將所有文字紀錄分配給創作者們,合力書寫編輯成書。

團體出道 單飛不解散的創作者們——伍薰&大獵蜥與她的創作夥伴

出版現場

處方箋:一位醫者的思索筆記

一位醫者開立的另類處方箋,
寫給也會生病的自己、行醫生涯中交會的病人、
身處其中的醫療體制,以及心心念念的社會世界。

「這些短文和隨筆都寫於清晨時分,在我窗外街上的電車開始隆隆行駛之前,在大家都還沒醒來的時候。這段時間是我的額外空間,讓我有機會安靜思考,我們身處在會產生某種揮之不去的背景雜音的醫院繁忙中,究竟是在做什麼。……記憶中那個在醫院裡的我,就像個玩著裝扮遊戲而上氣不接下氣的小女孩。然而,那時所留下的白紙黑字,證明了我還能夠保有一些零星的思考時間。」

希區考克醫師在熙來攘往的公立醫院裡服務,與背負著各樣生命故事的病人相遇,包括一心依賴藥物而拒絕做出生活改變的中年女士、堅信靈氣療法而導致嚴重肺炎的年輕男子、只能從食物獲得慰藉的孤獨暴食症患者、做過多項檢查卻找不出問題所在的絕望病人、因各專科推諉收治而被懸置在急診處的未分類病患。這些揪心的交會經驗,令她寫下深刻的行醫體悟:「醫師坐在診療椅上,面對的並不是腎臟和心臟,而是複雜、有衝突又不完美的受苦之人。」

秋刀魚|Autumn2021第33期

人人都可說得一口日劇經,念念不忘的臺詞、刻骨銘心的戀情,有時還有對大時代的重要刻畫。戲劇會完結,但喜好會留下,真正的日劇癡迷者,會在故事情節背後,努力找尋戲中蛛絲馬跡:跟著男女主角在家中廚房料理、在客廳開派對、在陽臺談戀愛、在房裡換上當季流行的服飾,因一齣戲,想成為劇中男女主角的我們,真切地在現實中還原了角色的模樣。

於是,劇中住宅格局成了影迷們研究的焦點,從《仁醫》的武士之家,到經典《長假》2LDK的男女單身公寓,再到《月薪嬌妻》的夫婦小宅,透過平面透視圖,我們能走進日劇家中的異想世界;男女主角的穿著,更是抓住日本趨勢的教科書,跟著髮型、服裝與配件的穿搭,萬千少男少女都能成為木村拓哉與新垣結衣;當然也別忘了,反覆播放一張日劇原聲帶,聽著久保田利伸的嗓音,讓主題曲喚醒劇中澎湃的腎上腺素;學一道日劇中的料理,把《四重奏》戲中日式炸雞吃進嘴裡……

一搭一唱的愚人之歌——編輯李霈群✕詩人孫得欽

距離上一本詩集還不到一年,詩人孫得欽的新作《愚人之歌》已規劃完整,出版在即,發行前夕,我們和註異文庫總編輯李霈群一起,聊聊這本書的誕生及製成。

採訪前得欽將雙手交疊放在桌上,像收起翅膀的白鴿,「你要不要把頭髮綁起來?攝影師說綁起來比較好看。」霈群語調溫柔地說,「喔,好」一頭蓬鬆長髮整齊收起,髮髻盤於腦後,霈群伸手幫他整理,空氣中有種安靜的默契。

一搭一唱的愚人之歌——編輯李霈群✕詩人孫得欽

出版現場

多工時代,藝文工作者可能的備忘錄——專訪簡莉穎X陳韋臻

相識十餘年的簡莉穎與陳韋臻,一人從劇場跨足影視,一人則自接案到與工作夥伴成立公司,究竟在藝文界翻滾多年的兩人,對於產業現況有什麼未竟之言?在這次《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的合作過程中會又有什麼感想?

多工時代,藝文工作者可能的備忘錄——專訪簡莉穎X陳韋臻

出版現場

2021年10-11月書訊

10月和11月的聯盟出版品超級精采:游擊文化和群學出版分別以拖車師傅的故事、消弭障礙者歧視和將社會運動落實在日常生活為主題;小說則有南方家園的重量級作者野夫出版長篇小說巨著、開學文化引進神職人員的同志生命歷程、留守番再次推出BL佳作。雖然鬼門已關、萬聖節也過了,但百鬼夜行是永恆的話題:奇異果文創最新出版品結合東西方異想、斑馬線文庫則有馬尼尼為為讀者介紹馬來鬼。除此之外,海穹文化帶來科幻動作冒險漫畫、一人出版簡莉穎最新劇本集;黑眼睛、島座放送、斑馬線皆有新詩集面世,沐風文化則推出旅遊書……

2021年10-11月書訊

最新情報

無醫村手記:重回靜浦

我是在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下半年(確實日期不記得)來到靜浦醫務所的。

自七十五年在花蓮市某營區報到入伍,一直有軍中文化適應的問題。一年後仍未見改善。記得當時每天早點名後,我必然要找個隱密的地方,把才吃下的早餐嘔出來。

一天部隊某長官打棒球被球擊中眼睛,來到父親的診所求診。父親趁機拜託他將我調個單位。於是隔天我便糊里糊塗地被一聲口頭通知,揹包一扛,來到了位於秀姑巒溪出海口附近的壽豐鄉靜浦村,並在此渡過了我預官役的第二年,直到退伍。

那時從花蓮市搭東海岸線的公車,大約要兩個半小時。車子過了大港口,跨過長虹橋,下一站就是靜浦了。那時候的靜浦和花東海岸公路沿路的其他各個小站,其實沒有太大區別。除了一般民居,就是小吃店,旅店,柑仔店,外加小學和教堂。但靜浦名字好聽,「安安靜靜的水畔」,翻開地圖,就落在秀姑巒溪切穿海岸山脈的地方,又幾乎就在北迴歸線切過的那一個點—之後我每天例行的晨跑,都要去刻有「北迴歸線」的碑石那裡繞一圈。

當初因為地處花蓮台東交界,據說「方圓三百里」內沒有醫療資源,於是軍方才有在靜浦設立醫務所的想法。

村民不多(確實數目不知),組成大約三分:台灣人(閩南及客家各半),外省退伍老兵,原住民。而且數目相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