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一個批判的政治哲學:條條大路 Miguel Abensour Pour une philosophie politique critique 【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 01 民主被界定為一種政治制度形式,其實是錯誤地被等同於代議制度及法治國家。這簡直就像是讓民主躺到Procuste的床上般地隨意肢解,折斷其翅膀。 閱讀更多關於倡議一個批判的政治哲學:條條大路
思索斷頭台:附錄 張寧/考論死刑 Albert Camus Réflexions sur la guillotine 【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 04 「我對父親的事情所知不多,其中一件就是:這是他生平第一次想去看處決。他天還沒亮就起床,前往本市另一頭的刑場,此時刑場周圍已擠滿人潮。他從不曾告訴別人,他那天早上看見了些什麼。我母親只說,父親飛奔回家時,神色慌亂、也不答話,就在床上躺了下來;不一會兒,就翻過身,嘔吐了起來。他剛發現了,在漂亮的說辭底下,被掩蓋的那關於死刑的真相。這時他還能想到的,已不是那些遇害的孩童,反而只剩那具剛被人扔上斷頭台斬斷脖子的、仍在抽慉的屍首…」 閱讀更多關於思索斷頭台:附錄 張寧/考論死刑
逝者之城手記:台灣版獨家收錄: 埃及革命紀實 Golo et Dibou Chroniques de la nécropole 【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 05 這是一本兼具圖像散文與圖像報導性質的漫畫。書中集結對話、回憶、記事、生活雜感、軼聞趣事、神話傳奇、夢境奇想等多重敘述形式;而同時用文字和圖像記錄,更加深了這所有生活斷面的詩意與哲思。 閱讀更多關於逝者之城手記:台灣版獨家收錄: 埃及革命紀實
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狀 Jean François Billeter Contre François Jullien 【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 03 《駁于連》一文於2006年春天在巴黎問世的時候,引起了相當的影響。畢來德用這短短的幾十頁,對法國漢學家于連(François Jullien)的治學方法和學術思想提出了一種綜合的批判,並藉由這種批判,反思中西思想的交流。…他認為于連對『中國傳統思想』的闡述是片面的,易令讀者產生誤解,而這種誤解,如果被輿論廣泛接納,就不再是純粹的學術問題了。他同時想告訴法國讀者的是,他與于連的分歧不只是漢學家之間的意見分歧,這分歧也存在於中國知識份子之間。 閱讀更多關於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狀
沉默的中國 Jean François Billeter Chine trois fois muette 【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 06 畢來德分析指出的中國的沉默,就是中國人依然活在其中的,許多人熟視無睹、充耳不聞的總體社會氛圍…是在現實的重壓與誘惑之下,那樣一種彌散開來的對歷史與真相的漠然,更準確地說恐怕已是一種弄假成真的遺忘,一種系統化、有組織的失憶,其後果則是整個社會沉浸在一片渾噩的集體無意識之中,充斥著散沙般的無奈與汲汲營營的自得。 因緣際會,這本小書的中文譯本首先是要在台灣出版。畢先生信中聲明:「書中所講僅止於北京政權,而非中華民國。」那麼,在台灣看中國的沉默又意味著什麼呢? 閱讀更多關於沉默的中國
一代妖后:潑糞刊物裡的瑪麗.安托奈特 Chantal Thomas La reine scélérate:Marie-Antoinette dans les pamphlets 【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 07 瑪麗·安托奈特的前半生堪稱是場美夢,但美夢會在瞬息之間改變方向,直接幻化成為夢魘。 十五歲抵達法國時,她年輕,秀麗,加上一頭金髮,漾上臉的笑意就能令法國民眾以及整座宮廷為之神魂顛倒。可是轉眼之間,那些由輿論為她塑造的名望,又被輿論加倍收回。一本又一本的潑糞刊物,不分保王黨與革命黨,競相為她建構穢亂淫蕩的醜聞軼事,將她抹成「一切惡行的幫凶,墮落習性駭人聽聞的異邦女人,她玷污法蘭西的王座,一身惡貫滿盈」。而這些同仇敵愾的攻擊,其實暴露出的是兩種深層心理:憎恨女性與仇視外國人。 閱讀更多關於一代妖后:潑糞刊物裡的瑪麗.安托奈特
再見吾后 Chantal Thomas Les adieux à la reine 【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 08 ……我聽見王后長袍摩擦木地板的窸窣聲。我看見她那戴滿戒指的手將一道高門的兩扉維持在半開的狀態。我感受到她狂亂的呼吸。鏡廊開展在她眼前,起伏飄動,陰險地誘惑她,好像混水下面藏了個無底洞。 她再也無法行走了。因為獨自一人,她舉步維艱了。我心裡想:她的腳步跨不出去,她沒勇氣走路。在我迷惘的心緒中,王后已和癱子沒有兩樣,那衰老的黑博公爵,被遺棄在抬椅中的公爵。 我將雙眼闔上。 閱讀更多關於再見吾后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法國文豪雨果1829年小說+臺灣戲劇工作者陳以文2015年創作劇本 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 : Roman de Victor Hugo + Pièce de théâtre de Yi-Wen Chen 【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 09 早在創作《悲慘世界》與《巴黎聖母院》(鐘樓怪人)之前,年輕的雨果發表於1829年的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以純文學的方式來描繪圍繞著死刑所帶來的人性凌虐,就已使他成為法國文學界受人矚目的新銳。 在一百八十多年後的台灣,陳以文導演從這部小說獲得了靈感啓發,加上了台灣的社會背景以及改編的死囚故事,在2015年創作了劇本:《死刑犯的最後一天》,試圖帶給觀眾探討看待死刑不同的思考視角。 閱讀更多關於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法國文豪雨果1829年小說+臺灣戲劇工作者陳以文2015年創作劇本
三點半後不收屍:人道救援工作者的全球行動紀事 Caroline Gluck NO DEAD BODIES AFTER 3.30PM or GLOBAL NOMAD: AN AID WORKER’S NOTES FROM THE FIELD 【多聞】雜學叢書 01 海地、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索馬利亞、南蘇丹……我們習慣在媒體上見到、聽到這些地名;那些外交部會發佈橙色、紅色的旅遊警示,建議民眾非必要請勿前往的國度。我們知道那裡發生了天災人禍。 我們的認識僅止於那幅畫面而已。雖然我們並不真的體會或理解,那些苦難從何而來。更遑論,有幸安穩生活的我們,可以如何面對人間這些角落的真實。 閱讀更多關於三點半後不收屍:人道救援工作者的全球行動紀事
里斯本1755:改變人類歷史的大地震 Jean-Paul Poirier Le Tremblement de Terre de Lisbonne 【多聞】叢書002 地理系必讀 → 地震理論們的生死存亡之戰 神學家必讀 → 被地震襲擊的上帝 哲學人必讀 → 地震,越想越不對勁 文學界必讀 → 來來來這裡有一批悲劇主題,不寫嗎? 閱讀更多關於里斯本1755:改變人類歷史的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