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無境文化 Editions Utopie

今日,我們是否又面對了一個文藝復興式的時刻呢?
從柏林圍牆倒塌到金融海嘯,迎著二十一世紀而來的是價值、規範的移轉與騷動。社會與人的處境,在在需要新的批判與探索。片段與跳躍的影像拼貼的現實之外,閱讀的緩慢就已經是一種方法與態度。而出版在人文主義中的角色,正是經由紙本印刷連貫知識、經驗與情感,在作者與讀者間邀約文藝復興人無聲的唱和。

 


無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基於此理念於2010年5月由楊明敏與吳坤墉成立;最初藉由兩個翻譯的叢書:【在場】精神分析叢書以及【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書來引介法國的當代思潮。

隨著不同性質作品的出版,增加了本土創作以及其他語言翻譯等新叢書。如今無境文化的出版書籍以兩大系列區分:

社會學動動腦

念社會學最大的困擾是不知從何入門。翻開社會學教科書,裡面充斥的都是既抽象又陌生的概念與理論,要不然就是頗有異國情調的事例,因此一個個跳躍的概念就像抓不住的魚,很難放進魚簍(腦袋)裡,一個不小心還會念成「不知我是誰的人。對於教社會學的老師,最大的困擾則是:考完試學生就忘光光,把社會學還給老師了。修過社會學和沒修過也看不出什麼不同。

別理會那些生硬的教科書了,社會學的真實面目其實不是這樣,社會學事實上是活生生的、念起來可以很快樂、很有收穫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本書從社會學式思考和常識之間的區別開始談起,熟悉(常識)使我們「視而不見」,「去熟悉化」則是社會學思考的第一步,打開我們的社會觸覺,讓我們「見人所不能見」。究其實,社會學是一扇窗,讓我們看清楚這個世界,社會學同時也是一面鏡子,讓我們更瞭解自己。

親密關係

如果可以仿照古典音樂唱片錄音評等的術語的話,我願意給這本書企鵝評鑑指南三星戴花的評價,因為這本書不僅成功地採用了既有社會學理論的架構,納入英國文化研究思考脈絡,成熟地鋪陳出一個與你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卻向來難以進入學術研究殿堂的討論課題,即所謂的「親密關係」。

同時,更難得的是,這本書的取材看似通俗(例如,作者以大量好萊塢電影,作為討論、思考親密關係的參考文本。),但卻徹頭徹尾地維持著批判性的力道與觀點,毫不媚俗、亦不造作。後設地來說,其研究取徑與寫作方式,不僅值得學習,亦深深地挑戰了學術研究和日常生活經驗間的對話關係。

放在社會學理論及研究發展的脈絡來看,潔敏森不僅超越派森斯 ( Talcott Parsons)從現代性與理性化的基礎,侷限於家庭主義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的思維模式;更企圖與紀登斯(Giddens, 1992, The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對現代社會之情慾、愛與性慾,即親密關係之轉化論的對話。

摘自殷寶寧,〈重返親密關係︰另闢軸線的女性成長圖像〉,《破報》
復刊238號, 2002.12.6-12.15

◎中央日報《新書告示板》 介紹(2002.12.16)

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

此書就臺灣農業的歷史從事了詳盡而精細的研究。柯博士的著作提供了無價的知識。一方面,它就一個仍有待瞭解的帝國主義在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所發生的事情經過,增進了我們的理解,另一方面,它就人類最重要的、但性質卻截然相異的兩種食物──米與糖──的歷史,還有更多的可以告訴我們。── Sidney W. Mintz, John Hopkins University(引自他為本書前身英文版所寫的前言)

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

「全球化」掛在每個人的嘴上;一個流行的字眼瞬間轉變成一個暗語,一句神奇的魔法咒文,一把萬能鎖,可以開啟一切現在與未來的秘密。對某些人來說,唯有「全球化」才能帶來幸福,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全球化」卻是萬惡的根源。然而,對每個人來說,「全球化」都是全世界勢在必行的命運,一條不歸路。這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對所有的人都產生了同樣深刻的影響。我們都被「全球化」了──而且,對所有被「全球化」的人來說,「全球化」所代表的意思都差不多。

所有的流行字眼都有同樣的命運:越是假裝看透越多的經驗,本身就變得越是晦暗不明。越是排擠取代了越多的教條思想,本身就越快變成另一則不容質疑的信條。往往,一個概念越是要去掌握人類的實踐,就越是看不清楚,而現在,一個概念卻想要去「搞清楚」「這個外在世界」的性質或「事實」,從而宣稱這個概念本身的不容質疑。「全球化」的概念也不例外。
◎中國時報開卷 介紹
◎ 誠品好讀第 17 期 (2001.12) 介紹
◎ 誠品好讀 2002.06 第 22 期〈讀迷思,把「全球化」加個問號〉(劉維公教授)評薦群學全球化雙經典︰《全球化迷思》與《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
◎ News98 張大春泡新聞訪問陳信行教授評群學全球化雙經典︰《全球化迷思》與《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

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

有人說女性主義已經成功,女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權,現在談論女性主義顯得既過時又不合時宜,何況談論一本1970年代的女性主義經典《母職的再生產》?然而,只要稍微觀察周遭的「媽媽」們,大家就會發現「女人天生適合當母親」的「常識」依然大行其道,「母性」兩個字冠在女性頭上,既偉大又不可取代,於是你可以看見越來越多奔波於家庭與工作的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日子並沒有比以前的女性好過多少。當孩子犯錯時,也都怪「媽媽」沒有教好,而不是怪爸爸。

不僅女人勞心勞力行將崩潰的問題日益加重,另外一個大家可能會忽略的問題是:全由女人帶大的小孩會塑造什麼樣的性別結構呢?爸爸的加入是否更能創造性別平等的基礎呢?本書有完整的剖析,從中讀者或許可以想像出不同於今日的男男女女。1970年代的問題,至今仍在發生,1970年代的論點,依然可以戳破今日的迷思,女性主義真的過時了嗎?

 
目錄

第一部份 問題的提出:母職和性別的社會組織

女人為什麼當母親?
母愛天生說
角色訓練說

心理分析和社會學的探討
關於「證據」

想像比知識重要

此書為教改建立了一個討論的平台!
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書作者為知名的化學教授─何子樂,他是交通大學講座教授,由於他的身分及地位都非常崇高,他本身也主編了一套國際性的化學叢書,由他這麼一位具有豐富研究經驗及國際聲望的大學教授來介紹他對科學教育的看法,我覺得關心教育、關心子女、關心國家未來的人都應該來看這本書。

何教授這本書幾乎觸及到每一個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們看這本書可以討論許多有意義的問題,而且與國內有直接相關的問題,何教授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針對國內寫的,有的是介紹國外的情形,但他的目的還是要談國內的現狀,所以這本書的功能我認為是當作一個論壇、一個起點。

溝通人文與科學之上品佳作 劉廣定(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本書作者不但科學知識豐富、修養深厚,即文史方面亦不遑多讓。書名之副標題雖是「科教見思」實為溝通人文與科學之上品佳作。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在今天台灣社會中,對於社會科學研究者或是一般人來說,「族群」是一個耳熟能詳、也似乎對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事物。 雖然一般人對於「族群」所指涉的意義並沒有共識,也對於自己被歸類到那一個特定族群或甚至台灣到底有沒有族群,有哪些 族群,可能都沒有一致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認的,每隔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選舉期間,由於不斷的討論與爭議,族群似乎又 會對於一般人的生活、甚至對於人們之間彼此的觀感,產生重大影響。除了選舉之外,在關於國家認同(統獨議題)或是歷史 詮釋問題(歷史教科書)的爭議,人們也經常自覺或者是不自覺將族群做為理解這些事務的一個重要參考架構。

到底「族群」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去理解這個現象以及它對於當代台灣社會的影響?這是本書希望能夠回答的問題。 (摘自本書前言)

編輯特色

◎日本亞洲政經學會期刊《亞洲研究》專文評介(2004.07)

適用對象

社會學、族群研究、台灣史

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

時序跨入後工業,在充滿開放與彈性生機的數位時代裡,我們腳底踩著的是可以讓創意自由奔馳、讓工作/休閒更加豐足而有意義的寶藏。挖掘與把握這些讓我們的社會生活更為美好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跳脫舊思維的束縛,以釋放出更多創新的「經濟想像」。

然而,這種務實卻基進的「可能性」想像,在台灣幾已消失殆盡。一個步入「後工業」的富裕社會,卻仍受困於公共建設低落、公共衛生萎縮、惡質媒體肆虐、衛生下水道闕如、環境生態破壞的惡劣生活品質。弔詭的是,人們越有錢、社會越貧乏;經濟越成長,發展越短視;市場越「自由」,人們卻越覺得無力。

Fred Block 在本書中直接挑戰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諸如勞動、資本和市場等,拆解宰制我們時代思維的自由市場迷思,讓我們在民主深化的社會裡,重新省思經濟究為何物,透視後工業資本主義所潛藏的諸多可能性,以及達成所謂「質性成長」更具人性的制度安排與經濟組織──這是我們引進《後工業機會》一書的脈絡。

目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