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巴黎,現代性之都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市,迄今魅力不減反增,但它卻是在「第二帝國」時期,才翻身成為我們今日所知的現代性樣板。在一八四八到一八七一年兩次失敗的革命之間,巴黎經歷了一場驚人的轉變,俗稱「巴黎大改造」。奧斯曼男爵,傳奇的巴黎首長,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觀,以今日巴黎四處可見的林蔭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紀地圖,巴黎才變成今日如夢如幻的巴黎。這段期間也興起 了以高級金融為主體的新資本主義形式,以及現代的大眾消費文化。城市外貌及社會景觀的遽變,帶來嶄新的現代主義文化,同時也脅迫巴黎沿著階級的界線斷裂,結果是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的興起,以及隨後的血腥鎮壓。

巴黎為何成為巴黎?哈維的全景式觀照與戲劇式的敘述,使得閱讀本書一直充滿著張力。本書與卡爾.休斯克《世紀末的維也納》,允為研究現代都市興起的兩大歷史傑作。

作者簡介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社會學大有用

本書討論社會學被實踐的不同方式,以及以公共事務為目標的社會學活動所帶來的結果。探究社會學內部有關社會目標的重要論辯。透過比較與對照社會學思潮中不同的傳統,檢視這些社會學傳統參與「社會」的不同之處。社會學知識的重要性被連結至治理、公共領域(包括媒體)、經濟生活、社會運動、「種族」與族群。本書也將相關質疑納入考量,其中像是社會學是否是一門科學,或是一種文化上的努力,以及社會學的研究與分析是否能夠超然與不偏頗。最後,本書探討韋伯所謂社會學「志業」的不同觀點,並探問社會學家是否扮演著預言家的角色—批判當前社會局勢,並設想未來可能的發展。

目錄

叢書前言
本書介紹
第一章 社會學的實踐:描繪場域
第二章 社會學與治理
第三章 公共領域
第四章 商業的工具?社會學與經濟生活
第五章 社會學與社會運動:理論、分析和道德難題
第六章 社會學無界限
第七章 理解過去與預測未來:社會學家作為預言家
第八章 社會學大有用經典閱讀
誌謝
索引

創造歷史-社會理論中的行動、結構與變遷

《創造歷史》處理的是社會科學的核心問題:結構與行動之間的關係。

作者廣泛援引了古典馬克思主義、英美分析哲學與許多重要的史學著作,企圖論證:行動者從自身的社會結構之中獲得力量,並藉由這樣的力量來「創造歷史」。換言之,結構在為行動者設下限制的同時,也賦予行動者改變自身處境的能力。

本書處理的素材不僅廣泛而且深入,從分析哲學所發展出來的「正統的行動者」概念、柯恩(G. A. Cohen)的「正統歷史唯物論」,到以艾爾斯特(Jon Elster)、羅默(John Roemer)為代表的理性選擇馬克思主義,再到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與沙特(Jean-Paul Sartre)的重要著作,作者皆有條不紊地整合入分析架構,並以大量的歷史素材,充實社會理論,避免一般社會理論著作過於抽象的毛病。

作者簡介

艾力克斯.柯林尼可斯(Alex Callinicos)

遇見都市:理論與實踐

本書首重理論與經驗的交融,為你解開都市為何主宰了21世紀社會、經濟與文化之發展的謎團。作者以都市理論皆會碰觸的四種都市經驗(文化、消費、衝突和社區)為剖面,以歷史為縱軸,縷析從古典到當代都市理論繁花似錦的各種流派與實踐主張,以供讀者發展全景式的理論觸覺,並於每張最後對讀者提出反思的問題。所附延伸閱讀則頗為豐饒,讓讀者以本書為出發點,進一步可以深探理論堂奧與經驗的肌理。

作者簡介

西蒙.帕克(Simon Parker)

英國約克大學政治學講師。

譯者簡介

王志弘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近期譯有《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現代地理思想》、《人文地理概論》、《流動、空間與社會》、《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等書。

徐苔玲

市場的構造: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

本書試圖為經濟社會學建立一套統整的理論架構,允為近年來在這個領域的最大突破。就作者的「政治─文化取徑」市場社會學而言,市場不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而是「鑲嵌」於動態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環境中,一個可見的、有組織的社會空間,或云一個場域。市場制度之形成、穩定與轉型,主要的驅動力為廠商試圖要穩定競爭,強化公司生存的機會,而不僅僅是利潤的最大化而已。

本書的第一部分為作者的理論建構,第二部份則為理論的應用,引入歷史比較分析,及複雜的量化資料證據,頗具說服力地證實了社會學的制度結構觀點,在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上,的確有其過人之處。

作者顯示,政府及社會成員提供充分而必要的社會條件,市場行動者才能生產財富。他同時證明了執著於社會正義及重分配的體系,比起強調自利的體系,更能創造出穩定的市場和經濟成長。對於希望瞭解市場如何運作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策制定者和民間公司決策者,本書無疑將是一本不容忽略的資本主義經典論述。

作者簡介

Neil Fligstein

何謂哲學問題

什麼是一個「哲學的」問題呢?

這意味著我們要知道:「哲學的」這個形容詞究竟意指什麼?只為充分而簡潔地勾畫出哲學的問題嗎?「哲學的」問題真的存在嗎?或者哲學思考事實上就是要讓自己相信,人做出了某些問題呢?這些問題只是表面的嗎?抑或表面的問題實即是最嚴正的問題呢?或者人最好完全忘卻對哲學問題的探問呢?

這些入門問題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無怪乎答覆五花八門。哲學是探討哲學問題的一門學問,釐清「什麼是哲學問題」,自然就能夠順利索解「什麼是哲學」這個向來令人困惑的問題。本書所選歐美著名哲學家的文章,將問題帶到我們眼前——並由此勾畫出當代各種哲學思考立場的光譜。

本書為德語哲學界的兩位年輕學者Uwe Justus Wenzel(Basel大學) 與 Joachim Schulte (Bielefeld大學)於西元2000年合作出版的文集。邀集當代德語界與英語界各領域中享有學術盛名的哲學教授,針對「什麼是哲學問題」這個題目,寫作原創性論文。學者包括以研究德國觀念論著稱的Dieter Henrich,知名現象學學者Bernhard Waldenfels,分析哲學重要學者Michael Dummett,新實用主義哲學家Richard Rorty,女性主義與法律哲學知名教授Martha Nussbaum等等。

再會吧!公共人

在本書中,桑內特從社會學及歷史的角度,深入探掘西方人為何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也就是:「公共人」的角色為何沒落的原因。桑內特說,公共與私人,過去曾是平衡的,但隨著公共空間的消蝕、家庭功能的變化,以及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平衡漸漸失衡。

在當代社會,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線漸次混淆,私人意象凌駕於公共意象之上。大多數的人選擇以「旁觀者」自居,公共事務遂淪為少數「公眾人物」的玩物,觀眾隨之起舞,形同吊絲的傀儡,你我可以自由參與的公共空間,因激情而斲喪。這幅景象很弔詭地竟也出現在台灣。《再會吧!公共人》詳盡剖析上述社會心理變化,對於亟思擺脫顏色綁架,邁向自主公民社會的台灣,或有深遠的啟示。

作者簡介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

什麼是社會學

《什麼是社會學》,大哉問也,絕非簡單的事。美國社會學大師帕深思的門徒流傳一則傳奇故事或可說明一二:再怎麼忙,帕深思每年一定找出時間,重讀涂爾幹名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思索「社會學是什麼」的問題。帕深思為何要從涂爾幹著作裡尋找靈感,是另一個問題,在此重要的是,許多大師為何多在他們學術已有相當成就以後,重回這種看似入門教科書的問題?

或許,本質性的問題總是最耐人尋味。

本書也是Elias 在實際研究過許多具體問題,如文明過程,晚年才發表的一個反省,以及對社會科學方法論的一個總結。Elias許多著名的概念,如形構、對自我的控制 (文明化)、權力、發展等,在本書中都有更進一步的深入衍析。從本書開始,你可以融貫瞭解Elias的理論對未來社會學的啟示。

作者簡介

愛里亞斯 (Norbert Elias, 1897-1990)

社會學大師。主要著作有《什麼是社會學》、《臨終者的孤寂》、《論時間》(群學譯版),以及《宮廷社會》、《文明歷程論》等。

醫療與社會共舞

當醫學遇上社會學,究竟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本書邀請了國內三十三位生物醫學界和社會人文學界學有專精的學者與教授,以日常生活中的醫療、健康實例做為主題,將他們多年的學術研究轉譯成趣味盎然,淺顯易懂的短文,使讀者能在醫療中看見社會的多重意義,破解以為「醫療中立,不受社會影響」的迷思;使讀者能進一步瞭解,醫療為達到維護眾人健康的目的,必須正視醫療領域中知識、權力關係的不平等,以及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等議題。

本書共分成「另類醫療」、「醫療專業的興起與變遷」、 「醫學知識與權力」、「醫療政策與市場」、 「身體經驗」、「工作與健康不平等」、 「醫療技術」、「風險與醫療爭議」等八大篇, 篇篇精彩的文章帶領讀者,從醫療社會學、公共衛生、以及科技與社會的視野,思考、審視「醫療與社會」的關係,期盼本書能激發更多的對話與創見。

作者群簡介

成令方

學歷:英國 Essex 大學社會學博士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研究興趣:性別社會學、醫療社會學、工作社會學、質性研究、性別與科技

傅大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