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夜裡飛行:修訂版

人氣詩人寒鴉 首部詩集【好評再版】
以詩度量悲傷的精準度,逐格擷取藏匿於平凡傷心中,最令人錐心的痛點

有想過關於你的悲傷嗎?
它來得快或慢?是好或壞?
你傷心是否政治正確?
傷心能有行為能力嗎?
 
「請不要指責我找不到對的位置傷心
我的傷心沒有行為能力
就像傷害的人都沒有責任能力」
 
如何在關係的期待與失落之間
長成一名健全之人?

「因為好 / 還要更好 / 一個好好的人 / 就這麼壞掉了」

而當生命帶你跨足關於愛人與自愛的難題
你是否準備好了說法?
 
「祈求那個剝開的人/不要厭惡我的殼」

我和你們、他們,每首傷心之詩,皆能看見自己。詩人從關係經驗中取材,細究疼痛的形體,落筆、記錄,將憂傷歸納以詩文;讓寒鴉用文字陪伴我們溫習,這些平凡而真實的傷心。

不一樣的學校:深入地方的教與學設計

在公共的求善的實踐中,幸福往往緊緊相隨,希望這本書的問世,讓社區大學的理念和實踐,可以成為獨特而有價值的知識,跟更多人分享。讓外界看見社大如何以公共利益為本,肩負起教育改造與社會重建的任務。看社大如何透過社會行動學習、有深度的學習,成為中層的公共實踐力量。社大願攜手各界,一起相放伴、共學,一起成為幸福的推手。

第一部 社大教與學的方法論
我們不僅在一起學習,也學習如何在一起/李易昆

第二部 地方知識學
地方知識作為社區大學的天命/林崇熙

第三部 社大建制化與反思
建制化是不斷自我調整的辯證過程/蔡傳暉


編者簡介

楊志彬(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NAPCU,簡稱「社大全促會」) 成立於1999年9月19日。在台灣,社區大學屬於民間推動的教育及社會改革運動,其創始的目的之一是「解放知識」,另一項目標則在於催生「公民社會」。社大全促會是一個支持各社區大學扎根田野、催生公民社會的成人解放教育倡議組織。本會出版工作致力於詮釋社大的實踐經驗,從社大的觀點爬梳社會的發展。

好鳥擋路:陳克華同志詩選(1978-2021)

《好鳥擋路》是一本長長的愛慕信,內含16頁手繪的人物圖像。

慾望想像,我想說,是的,肉身即是詩,詩人可藉著語言到達一切。鯨背上噴湧的白色水柱,對著滿月朝陽射精,已經無須揣測詩為何物,終歸於人。

情癡悲欣皆可,以詩入道,是何種道?以道證人,我們都是同志,活著的人的同志。青春如蛇,再一次怯怯獻出牛奶氣味的童貞⋯⋯詩人如此心思,激盪著你我。

而我也仍不明白一名父親能給兒子些什麼,我只是隨著他的衰老而長大。萬物變化著,由生至死,成住壞空都是詩人眼中心懷的細故,由細入深,蠢動著。

貪愛的手,泛愛論者的心思。斑斕炯炯的全宇宙,陳克華一一描述,他說:「在決定愛你的第一瞬,突然就有愛你的一萬個理由。」

他的〈越人歌〉多美,他的〈自由〉多自由, 他的〈陽羨書生〉如此深邃。

後段的散文〈斷〉令人低迴,〈閨中秘友與書生書僮〉從讀張愛玲的《小團圓》舒展出對情的解讀,「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天才給世界的禮物是精雕的語言,沒什麼好給你的,每一行文字,是心血是結晶,〈真愛的圖騰〉是由愛開悟的可能。

本書特色

凡尼亞舅舅(啾咪文庫本)

你和我都只剩下唯一的希望──
希望將來我們長眠於棺墓之後,能夠造訪一些夢境,
搞不好還是非常美好的夢呢
 
◆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高等翻譯學院院長 加爾勃夫斯基(Н . К . Г а р б о в с к и й)‧專文導讀
◆第94屆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在車上》劇中劇‧原著劇本
◆《凡尼亞舅舅》初版125年‧全新繁體譯文
 
《凡尼亞舅舅》之於契訶夫作品的特別處在於,小說家契訶夫1896年在彼得堡皇家劇院公演其第一齣四幕喜劇《海鷗》,遭受輿論猛烈批評,一度讓他誓言不再創作劇本。隔年,他竟又再創作出《凡尼亞舅舅》,並成為契訶夫所寫劇作中的知名作品之一,迄今全世界的藝術家仍搬演、引用不斷。近年最受國際矚目的日本電影《在車上》中,導演濱口龍介也以此劇作做為推動劇情的劇中劇。
 
以鄉村生活為場景的四幕劇《凡尼亞舅舅》中,凡尼亞與亡姊的女兒索妮亞共同管理莊園,並藉以提供金援,資助索妮亞的教授父親,與他的續弦妻子在城市過上優渥生活。村夫凡尼亞一向崇敬並信賴前姊夫的學識,但在教授帶著年輕貌美的妻子來到莊園打算久居之後,每個人的平凡日常都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壞掉的少年

關於一個還沒有修理好的中年人,勢必,應該會有一個,壞掉的少男。

1980年代,台灣走在一個新時代的轉捩點,解嚴、報禁解除、經濟噴發…,在台灣錢淹腳目與政治解放,思潮湧入的台灣,那時候,許赫這個人是個中二的國中生,這一切跟他沒有關係,跟他有關的只有母親用謊言堆砌起來的人生,高中聯考的高牆,青春期的胡思亂想,霸凌邊緣的同儕關係等等,為了適應這種種扭曲的現實,中二的少年把自己弄成一副壞掉了但是還堪用的樣子,像是一個國中生那樣活著,但是,可能也唯有這樣才能活到現在。至今,都在一個漫長的修理的過程,還沒有修好,已經到了中年的尾聲。

本書特色

鞭長莫及,是一種叫做回憶的東西。

許赫用詩去記錄這些轉眼即忘的東西,那些平凡的、又好像想不通的東西,這就是詩人所為了。

許赫/邢悅/馬尼尼為 三人首次合作,強強聯手

全本手抄詩集,採經摺裝裝訂法

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臺灣紀念版)

糧食是社會變遷的鏡子

臺灣實農教育法通過之限量紀念版
各大學與社區大學食農教育相關課程推薦選書

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公民退位為消費者;生產者與消費者、農村與都市的矛盾逐漸拉大。繼之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發展主義與對環境、生態的不當掠奪,後果就是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糧食問題,甚至危及人類生存尊嚴。

食與農從人們對飲食認知出發,藉另類食物選擇(網絡)的呈現,擴及農業生產、品種改良、食品加工、廚藝呈現的統整並觸及各類的矛盾,甚或基因改造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衝擊;延伸人民生活在鄉村的種種可能,意味著地方社會的再認識,地方並非空間場域而是歸屬、記憶、認同、味覺、風土與習慣的形塑之處。

簡單來說,臺灣和日本的「食農問題」有相當多可以互相參照與學習的地方,先不論許多新興的概念,如「里山里海」、「社區營造」、「地方創生」都淵源自日本用語,我們的日常飲食更摻雜了不少日本要素。本書集結日本食農專家的十四篇專論,探索食農議題的各個面向以及建構新倫理,讓讀者再度從消費者化身公民,奪回自主權。

專文推薦

前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蔡培慧
開學文化發行人 顧忠華

食農X實農:屬於臺灣人的食與農

晚餐又叫外送了嗎?
桌上那杯才剛買的手搖飲或咖啡是如何才能送到你面前?

食物的意義是什麼呢?
正如同我所指出的,它不只是意味著展示,而是意味著更大的主題和狀態。我們可以說整個「世界」都出現在食物中,也被食物所象徵。──Roland Barthes,2008:32

隨著全球經濟與農業模式的改變,除了造成土地劇烈的污染,依靠土地餵養的產業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消費者的疑惑與不安也不斷地湧現。所謂友善環境推動的有機農業轉型,若要永續經營要付出什麼代價?臺灣早期風光一時的養殖漁業遺留給後代子民們的困境?商場中標示有機的商品是否值得信任,所謂的基改食物對人體又是好是壞?面對萊豬禽流感等疫情,畜牧業和相對應連鎖產業的危機處理?外送文化崛起,不只是消費習慣的改變,影響的更是我們與土地的那份連結……

上述種種問題,看似遙遠卻著實與生活交織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