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名校畢業、事業有成的女性,為何選擇辭職回家帶小孩?
當她們想要重返職場時,是否可以回到當年的頂尖工作?

上流階級的矛盾
將女兒培養到就讀常春藤名校
最後她還是重蹈相同的艱難路
——犧牲自己的職涯,當個支持子女與丈夫的家庭主婦

本書描寫的是中上階級女性在家庭與工作間拉扯的故事,她們畢業自哈佛、史丹佛、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名校,在一流公司擔任醫師、律師、會計師、高階主管、科學家。

她們的人生直到辭職前都是勝利組:不是已經衝破玻璃天花板,就是快衝過去了,像她們這樣事業有成、具備優勢的女性,理當走上一流母校為她們規劃好的路,成為所在領域的領導者。

她們和同樣畢業名校的菁英男性結婚,在生小孩之前,她們和丈夫平起平坐,有著類似的學經歷與工作成就。 

從沒想過當全職媽媽!

旅行與「現代」:近代中國文人之歐遊心影錄(1920-1935)

▍內容簡介:

★ 榮獲台灣第五屆周夢蝶詩獎評論類首獎(原名《域外行旅與文學實踐——以旅歐詩人徐志摩、王獨清和王統照為例》)

★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趙家琦專文推薦!

旅歐詩人——徐志摩、王獨清、王統照

在中國之外的時代家國省思!

  晚清以降,旅外先驅者如斌椿、志剛、郭嵩燾、張德彝、薛福成和王韜等人,他們的跨疆域流動不只開拓了時人嶄新的時空觀念,無形中也改變了近代中國的思想、知識與文化結構,中外各層面的交流因而頻繁起來。進入民國以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旅行者不再侷限於官僚、商人或教徒等擁有特殊身分的人士,秉持著各種原因和目的前去歐洲的人不勝枚舉,特別以留學生為主體,甚至建構了中國的新文學場域。當時的文人看待域外的「歐洲」或「歐羅巴」,基本上與「世界」等同,走向歐洲即走向世界,反之亦然。

花開時節(新裝版)

《花開時節》好評再版!新裝大字版!

台灣1930!
首本穿越到台灣日本時代的文學小說

「日本帝國浪漫自由的大正時代剛剛過去,強壯奮發的昭和時代正開始對世界踏出鐵蹄。可是,如同氣勢洶洶的蒸汽火車不斷向前奔馳,推動世界快速前進,窗外有美麗得令人心痛的景色飛逝,卻也有刺眼嗆鼻的煤灰使人流淚。 光明與陰影,美好與醜惡,花朵與槍砲,強盛帝國所拓展的視野以及殖民地所必然承受的禁錮,同時並存。儘管雪子能夠預見不遠的未來,領會其中的諷刺與悲哀,卻又無法不對迎到眼前來的一切發出由衷的讚嘆。這是花開時節,也是花落時節。」~摘自《花開時節》

那個美麗眩目,又有什麼怪怪的世界,女孩們牽手綻放如花開燦爛!

二十二歲的現代大學畢業生,落水後穿越成台灣日本時代台中楊姓大家族裡最受寵愛的六歲屘千金楊雪泥(雪子),並一路經過大正、昭和時期來到二戰初始,長成了十七、八歲的女當家。

在小小的身軀裡,藏著成年心智,雪子即便能「預測」未來台灣可能的變化,卻發現一個人──尤其一個女人──在時代中的無力感,僅能一方面維繫著大家族平安昌盛,一方面守護著心中宛如鈴蘭花般存在的情感。

我慶幸活在一個沒有答案的世界 ──沈眠《文學裡沒有神》新書座談

林夢媧/文  李霈群/攝影

 沈眠首部詩集《文學裡沒有神》於2022年2月22日禮拜二正式上市,而2月10日便在2022讀字公民書展超前部署了新書座談。沈眠以《文學裡沒有神》回應:為何寫詩?為何始終能對創作抱有不滅的熱情?而文學真的有終極答案嗎?

▉作品比作者本人更重要,作品能夠說的始終比作者更多

 《文學裡沒有神》的書封,攝影由王志元操刀,拍攝中華炒鍋的鍋底,因為近距攝影,所以看起來就像是一顆黑暗行星。沈眠緩聲道:「當初在討論的時候,我想要有日常與宇宙交會的感覺,王志元立刻就說了可以把鍋子拍得跟星球一樣的概念,一下子就打中我了。設計師陳采瑩也找到一個很棒的角度放置攝影照片。鐵鍋是每個人家中都會有的日常用具,忽然就異常化了,變成更巨大的事物。這也彷彿我們在普通生活中,打開了詩人的視角。」

 他的眼神閃閃發亮:「而從原來熟知的庸俗位置發動了跳躍,這不就是詩意嗎?」

我慶幸活在一個沒有答案的世界 ──沈眠《文學裡沒有神》新書座談

出版現場

再見,烏斯曼:Made in Italy 背後的剝削和種族隔離

二〇一三年,塞內加爾橄欖採收工烏斯曼.迪亞羅在西西里島的農園中因瓦斯鋼瓶爆炸喪命,時年不過二十六歲。身為非洲移工的他,幾乎無人弔唁,彷彿刻意被遺忘。然而,烏斯曼的人生際遇和悲劇之死並非罕事。

今日,義大利各地農園皆有非洲移工的身影,幫助義大利成為歐洲數一數二大的蔬果出口國。殖民主義和全球資本主義重創移工的母國,迫使他們不得不到海外尋求更好的機會,但僥倖航渡地中海並抵達歐洲的人,卻發現自己在當地遭司法打壓、被社會邊緣化、與當地社群隔絕,並遭到無情剝削。數十年來,義大利各政黨政府皆採反對移民的政策,讓一名又一名移工深陷「非人」的生活及工作環境,雖是「義大利製造」背後的隱形推手,社會卻對這些受苦受難者視而不見,絕口不談他們的處境,保持一貫緘默,彷彿是不配為人的他者。

《再見,烏斯曼》講述的是義大利移工的故事,既是要致敬跨越國境、設法改變自身和家人命運的移工,也希望揭露歐洲將非洲移民置於最底端,無情的剝削、壓榨移工,構築出繁華且罪惡的巴比倫城。

愚人之歌:在傻瓜的世界 真實從不稀有

寫幾個字
就宣稱是一首詩
唸給你聽
讓我被你輕易吞下
讓你陪我短短一程

聽完
就忘
——〈我是你的糧食〉

孫得欽第3部詩作。
換上愚人的皮囊,自在而行,他棄絕大字,沿地拾撿最不起眼的字,以童趣的眼光,擷取日常的微小事物,煉化成句、幽默成詩,意圖使人發笑,後勁卻有寒顫。
詩句越是簡單,越是銳利,將你破開。

一顆心可以換到的
一根羽毛
一樣可以

我甚至也不交換
只交流

我裂開,
你就
流進來。
——〈我所願〉


作者簡介

孫得欽

1983年生,影迷,譯者,Isha 瑜伽練習中。據說此刻,無數的微中子正從人類的身體穿堂而過,暢行無阻,彷彿我們根本不存在。

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

自1952年本書出版後,費爾貝恩對客體關係的重視已使精神分析學界把兒童對關係的需求視為發展的核心。他的客體關係理論闡述了一個精神結構模式,此一結構建立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與父母及重要他人相處經驗的內化和修改。同時他亦說明了自體(self)或自我(ego)如何在客體內化之後,以自我碎裂及潛抑痛苦內在客體關係等方式,去處理所有關係中皆無法避免的不滿足。
 
費爾貝恩的著作是許多學者研究的起點,如鮑比(Bowlby)的依附理論、剛特利普(Guntrip)和蘇特蘭(Sutherland)對自體的論述、狄克斯(Dicks)對婚姻的理解、肯柏格(Kernberg)對嚴重人格違常患者之治療、及米謝爾(Mitchell)的關係理論等。費爾貝恩的觀念已成為精神分析的中心;以致常被視為老生常談,我們很難相信在他那個時代,對關係的需求並不被認為是發展與治療的重心。
 
這本古典的文集,首次以平裝本發行,附有大衛.夏夫(David E. Scharff)與艾莉諾.費爾貝恩.比爾特斯(Ellinor Fairbairn Birtles)合寫的一篇緒論,這篇文章追溯費爾貝恩思想的起源並概述與現代理論的相關性,讓讀者對費爾貝恩的作品有新的認識。
 
本書特色
 

離人散事

越境凝視、邊界書寫
再現離人的飄蕩身影和中介境遇

這是一部流離之書,承載著銘刻在作者身上的記憶故事。鄧湘漪的觀看、思索及寫作,來自於她流轉的多重角色及身分認同,諸如國際非政府組織成員、跨文化田野工作者、在島內離散的花蓮人。
由奇異人際頻率聚攏而來的各色離人散事,穿越了二十多載悠悠歲月,交織成三個界限相融的篇章——置身於異、錯身於同、側身於藏。以國界之外的生活所見所思為始,續而刻劃棲身邊緣的國界之內的生命,最終叩問跨越國界的生存如何可能。
鄧湘漪往返邊境、移動不輟,就像是隻身搭乘一班班非預期的公車,與各路奔波飄零的離人相逢交會。隨著她廣袤深邃的視野,走進似遠又近的離散世界,閱讀她筆下一則又一則的人間片斷,讓我們不期然地想到了自己。

共感推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