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臍間帶

「年輕」是讀完這本詩集最直接的印象,詩句以一種理所當然的姿態宣示自己。然而「年輕」並不表示,這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詩集,詩中主題多數是沉重的,荒謬的情境不時伴隨著死亡陰影。幾乎在刻畫年輕的詩句背面,都可以翻到無法融入世界的違和感。詩集中多數的詩都指向一種情境:年輕的獸知道自己很奇怪,周遭的人也覺得他很奇怪。詩歌中的難解之謎加上青春的竊竊私語,即使,只是看著自己的肚臍眼書寫,無可救藥的獨白也不不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們都是思考下的產物。若斯諾.孟的作品看起來像是在遙遠宇宙角落飛行的小行星,但中心的溫熱、冷色系的光卻完完全全可以暖活身子,那樣的溫柔、撫慰人心。

小說詩集

西元1820年1月30日:南極洲被發現。
西元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正式就任德國總理,德國進入納粹時代。
西元1970年1月30日:日本公共電話市內通話費改為3分鐘10元。
西元2012年1月30日:煮雪的人出版《小說詩集》。

好燙詩刊:Google翻譯

《好燙詩刊:Google翻譯》收錄多位詩人的作品,並另外使用Google翻譯機翻譯成作者指定的語言,希望能透過網路翻譯機的不精確來產生詩意。

較多人懂的語言(如英文、德文、日文等等......),讀者可以在對照閱讀下發現翻譯過程對作品的破壞與重建;較少人使用的語言(如意第緒語、印度古哈拉地語等等......),更直接、大膽地拆解文字的語意和符號象徵,讓讀者在看不懂文字意義的情況下,重新思考現代詩經常被解讀為「難懂」的拼貼邏輯和各種情感數列。

《好燙詩刊:Google翻譯》考驗讀者的語言能力,同時突破現代詩的桎梏,充分體現「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意趣。

好燙詩刊:雞

《好燙詩刊:雞》為第六本好燙詩刊,採用橫書/直書合併印刷。書中的每首作品皆由詩人親自拆成兩半,分別收錄於橫書排版的《好燙詩刊:雞》與直書排版的《好燙詩刊:蛋》,打破詩作原有的結構,讀者可以自行決定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封面為《好燙詩刊:雞》,翻至封底側即為《好燙詩刊:蛋》。

三本恕不拆售

鶇鶇、煮雪的人、若斯諾.孟三位詩人於2011年開始「三本恕不拆售」寫作計畫,光明正大地合寫,光明正大地相互影響(與誤導)。經過三年的寫作(與偷懶),計畫持續至2014年底,隔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出版為《鶇鶇》、《煮雪的人》與《若斯諾.孟》三本詩集,採用「三本恕不拆售」的銷售方式,詩集各自獨立,作品卻相互依存,讓你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買下了一本還是三本詩集(因為出版社也不清楚)。


計畫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三位詩人使用相同的題目與首句寫詩(題目與首句由三人輪流發想)
第二部分:三位詩人以上一首詩的末句當作首句,分別完成(上)(中)(下)三首詩


而你可以這樣讀:
1、一本一本讀
2、按照書中(上)(中)(下)的指示閱讀
3、自由發揮(三種方式恕無法同時使用)

不流淚配方

配方不流淚,鬱邑仍無所遁形


「時光不停蹄地走遠,幾把鞦韆,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當一切飛散。只消一按,便能輕鬆登出。所留住的,作為信物,說不定僅能剩下記憶。」

無恨無痛,怎麼可能?
撈出那些遺憾與恨怨,是為了在成長經驗中考掘:何以心裡總是懷傷?

描摹親情的崩解、性別的(不)認同,以及青春命生的悲歡與孤寂,吉爾邱散文集《不流淚配方》是一聲情感飽滿的嘆息,也是一次為記憶鼓起勇氣的書寫。


★吉爾邱殘酷書寫散文集結
★名設計師聶永真量身包裝

好燙詩刊:視力檢查

《好燙詩刊:視力檢查》為第七本好燙詩刊,採用06級字與20級字印刷,試圖誇張地放大和縮小字體,產生閱讀上的阻隔,使作品的感受超越字面意義本身;同時我們也希望重新思考圖像詩的多種可能,增加與讀者的感官連結並創造新詩意。

好燙詩刊:ἐπύλλια 史詩

英國藝評學者艾偉(Laurence Alloway)於1956年提出波普藝術的概念,認為藝術作品可通過各種破碎化,傳達新的藝術思想,換言之,文字或繪畫本身可能只是表現形式上的符號,波普風格藝術品更要表達的是一種對整體文化的反制。台灣詩壇吸收了西方哲學思潮及各種詩學的美學觀點,多元詩體不斷在創作中變形和流動,近年來短小詩和圖像詩更是普及於現代詩作品中,以拼貼式、破碎的感官印象描寫和鋪陳詩意,似乎自成了現代詩創作一種「波普化潮流」。

對此,好燙詩刊決定反轉現代詩「小詩化」的趨勢,串聯每首作品的「正文」、「題目」與「作者」,打通詩語境和詩意,分別成為〈正文〉、〈題目〉與〈作者〉三首詩,除了在文字風格上產生互通,更為了回歸和強調詩的敘事性。ἐπύλλια(Epyllion)指歷史與戰爭外較為生活化的史詩,而《好燙詩刊:ἐπύλλια 史詩》所要重現的即是經典史詩敘事的深邃、緩慢和浪漫,卻依舊不脫好燙詩刊慣有的遊戲性。

閱讀方式:
(A)一氣呵成將整首長詩讀完。
(B)透過書中的編號表與長詩中的編號(編號位置代表該作品的首句)來得知作品的詩題與作者,將史詩般的長詩轉換為拼貼式的作品。
(C)忽略編號表,閱讀編號與編號之間各自獨立的作品,抹去每一首作品的詩題與作者。

好燙詩刊:占卜術

《周易》將萬物分成64卦,每一個卦象都代表特定的符號、某一個心理狀態,詩學衍生其義,「立象以盡意」,詩表現的不僅有詩意,詩甚至再現了自然界與現實生活的各種徵狀。屈原的〈天問〉既是政治社會詩,又像一部與蒼天的對話錄;希伯來文明敬稱詩人先知,舊約聖經和先知文學都呈現了詩的雛形;十三世紀以來的伊斯蘭文學,也常透由詩傳承文化的內在精神和價值。也因此,詩作是詩人結合生活經驗與哲思、文明發展型態的顯影。

台灣現代詩多少也具備某種宗教性或神祕性,但更能確定的是,現代詩是詩人對於過往的情感連結、是生活的真實層面、同時他給予未來的提示;《好燙詩刊:占卜術》這次決定擴大現代詩的神聖地位,將來稿作品分為「大吉、吉、中吉、小吉、南極、北極、赤道無風帶」七種詩籤,這會是一本多功能詩集,你可以隨手翻頁來占卜運勢、預測氣溫,當然也可以讀詩。

好燙詩刊:be動詞

中文是極少數沒有詞性變化的語言,「be動詞」一律譯成「是」,沒有你、我、他之別,混沌不明的語詞狀態,分外有種你儂我儂的浪漫情調。我們所處的環境卻不那麼理想,不論是藝術家、社會觀察家、革命家,你(你群體)與我(我群體)在現今社會裡的分化依舊鮮明。有認同的群體,往往難免也有體制外的、不被包容採納的邊緣份子,世界因此不像表面語意顯示得那樣美好與整齊,一個人的歸屬與認同甚至已成為充滿問題的命題。

群體與個體的認同隨時都在進行著,隨時可能帶來希望、轉圜、危險或災難。《好燙詩刊:be動詞》遂以be動詞為核心概念,徵求寫給你、我、他或社會群像的詩。它可能是“to be or not to be”、一首自我身份追尋的詩,也可以如電子音樂般懂茲懂茲,獻給所有離散於各種狂歡派對裡的陌生人,甚而可以是一首抄給未來的詩(be-coming),或者一種追憶過往的詩(be-fore)。

《好燙詩刊:be動詞》試圖在中文限縮的語意中,創造出最多種關於「你是誰/什麼」和「你是誰/什麼,很(不)重要嗎?」的詩意聯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