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以名狀、恐懼及貓的消失(二版) 群星來到了正確的位置,神話即將開始新的章節! 海穹文化在地化路線,2021台灣克蘇魯元年徹底落實 台灣第一本! 結合「台灣元素」與「正宗克蘇魯神話風格」的小說創作集! 隆重登場! 克蘇魯、奈亞拉托提普、阿薩托斯、 莎布尼古拉斯、肉體變異與無法描述 五大主題、十二篇無以名狀的戰慄故事 浸潤你的靈魂! 若你讀起這篇手札 別妄圖去尋找任何東西,別乞求去探尋無名的深淵 如果說,無知是人類最珍貴的禮物;好奇與求知,則是人類永恆的懲罰。 在你我無法得見之處,貓都消失了,翻開第一頁開始,再也無法回頭── 台灣克蘇魯在地化第一人羽澄,以正宗克氏筆觸 將克蘇魯神話特色中的觸手與黏液怪物、 無法名狀或知曉真身的恐怖實體、 宇宙高維度存在之於人類的渺小對比 用短篇小說形式呈現書寫克蘇魯、奈亞拉托提普、 阿薩托斯、莎布尼古拉斯、肉體變異與無法描述 等數個克蘇魯神話中代表性神祇/特性 在滿足怪奇、恐怖小說愛好者口味的同時 也深化推廣克蘇魯神話 閱讀更多關於無以名狀、恐懼及貓的消失(二版)
給妮卡的三個願望:300位爵士樂手,一起。 一本用眼睛看的爵士樂史 爵士樂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珍貴拍立得相簿 傳奇女爵妮卡對眾多偉大爵士樂手的貼身觀察 300位樂手的許願清單,一整個世代的社會寫真 小說家/攝影家/爵士老行家 陳輝龍 熱情推薦.專文評介 作者簡介 潘諾妮卡.德.科尼希斯瓦特(Pannonica de Koenigswarter) 查爾斯和蘿絲卡.羅斯柴爾德(Charles and Rozsika Rothschild)的女兒,嫁給了著名的法國抵抗運動自由鬥士朱爾斯.德.科尼希斯瓦特男爵(Jules de Koenigswarter)。後來她移居紐約,成為當時紐約爵士樂界的主要贊助人。 娜汀.德.科尼希斯瓦特(Nadine de Koenigswarter) 妮卡的曾侄孫女,男爵夫人一直稱她為孫女。她是一位視覺藝術家,擅長繪畫、紙藝、攝影和限量版書籍等多種媒材。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目前定居在法國和西非。 閱讀更多關於給妮卡的三個願望:300位爵士樂手,一起。
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 ●一本方法的書,是展現在實作的方法。 ●一本實作的書,是體現理論思辨的實作。 ●一本理論的書,是在方法與實作中開展的理論。 ●一本整合方法、實作與理論的社會學專書。 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學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是什麼?如果C. W. Mills還活著,他會如何撰寫出與時俱進的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立基在戰後台灣社會學的發展,我們可以發展出自己的社會學想像嗎?如何讓這個立基在台灣社會的社會學想像具有全球的意涵與影響?要如何具體實踐這個新世紀的社會學想像?《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試圖回應上述的大哉問。 本書主張「四位一體」,「四位」指的是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技法就是一般理解的、具體的社會學研究操作方法;基本議題指的是社會學成立以來,研究者都會觸及的深層課題,如社會秩序之形成與變遷;認識論指的是報導人與研究者認識世界與社會生活的觀點與立場;存在感則涉及報導人與研究者的價值關懷;「一體」指的則是在探究社會生活時,這四者緊密連結,彼此呼應。 閱讀更多關於四位一體的社會學之道:技法、基本議題、認識論與存在感
荷花是你沒有見過的人 ★香港青年文學獎——新詩初級組冠軍★ ★中國詩人李曼旎的首本詩集★ ★完整收錄她在《字花》、《詩歌月刊》、 《創世紀》、《聲韻詩刊》發表過的作品★ ★屬於幽靈的詩,正從你身旁飄過★ 《荷花是你沒有見過的人》是詩人李曼旎在2021–2022年間完成的作品,這是她的第一本詩集,亦是一系列從十八九歲的青春期終末寫來的信。 在這些詩中,李曼旎試圖模仿不同角色的口吻,藉以訴説對生命的體驗:天真又殘酷的孩童、渴望被施暴的受虐愛好者、沉迷文學的女學生、純情的色情業從業者、甚至只是生活在感官中的「幽靈」,因為有時它們的密度更大,傾盡可能地描繪出那些沉積於她眼球中的異色圖景,而有時候它們只是一段呢喃,如同藏匿在真空中透明的私語。 推薦語 ▲田原(詩人) 曼旎的詩出手不凡,小小年紀才情四溢。這本詩集是她青春期詩想的集大成:情與思、愛與夢、生與死,交織在充滿想像力的詩句中。詩語自然、流暢、生動,虛實相生,耐人尋味。詩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試圖發掘詩歌表現的新方法和人存在的本質。這些詩群既是詩人為自己描摹的一幅青春自畫像,也是為拓寬詩歌領域對不確定性的有意義探求。 閱讀更多關於荷花是你沒有見過的人
貢丸湯 2024第32期 編者的話 與《貢丸湯》編輯群同行的讀「蔬」會 我算是一個「無肉不歡」的人,決定這一刊主題之前,大多數編輯夥伴們也是這樣的。說來慚愧,我也是在編撰這一期的過程裡,才好好了解:「五辛」是哪五種、「蔬食」和「素食」的不同,「維根」又是什麼。然而,編輯團隊轉化自身在新竹的生活經驗,再加上訪問各領域專業者,呈現給讀者的,遠遠超過這些! 新竹在素食、蔬食、有機、養生等相關類型的消費服務,有著獨特的面貌,細究背後脈絡,能看見一群人希望與土地共好的軌跡。1980年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以及1993年政府提出的「科學城計畫」,在土地利用上對當時的大新竹地區造成嚴重改變。同時,在1990年代一批大力與該現象對抗的行動團隊也應運而生,他們或許工作重點不同,但都把握著反汙染、護文化、愛自然、敬土地的核心精神。諸如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金山面的高鐵老樹保存運動、竹掃把行動聯盟、守護竹監日式宿舍與六燃、反璞玉自救會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閱讀更多關於貢丸湯 2024第32期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 ★「跨商策略」如何在近代中國成形? ★「跨商策略」如何南漸,在香港開花結果? ★「跨商策略」如何利用英屬香港,往外輻射影響力,撮合中美關係,協助美國建立其二戰後的全球資本主義體系? 《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以香港為中心,重寫跨太平洋史。本書主要述說兩點: 第一,二戰後香港的社會發展,受美國莫大影響。在二戰之後,香港社會已然透過「美國化」方式,於英殖時代展開「非正式解殖」進程; 第二,對於二戰後的全球政經體系之發展,香港角色亦至為關鍵。美國前沿商業知識之傳播與應用、跨國生產供應鏈之重置,乃至中美關係之建立與穩固,皆得到來自香港之推力。香港此一角色卻多被論者忽略。 香港角色關鍵,源於兩大因素,這兩大因素分別為香港的「跨商策略」,以及美國在冷戰時期的政經需要。 閱讀更多關於香港製造:跨太平洋網絡與全球化新史
宇宙藏在字裡行間,A-má和我救了一個外星人 荒涼孤寂的宇宙,台語是回家的路。 語言學家劉承賢,在解破台語後,這次把語言學的「句法」變成主角, 讓抽象的句法理論走向一般人,讓理論句法學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歐洲的語言有詞尾變化,台語的詞彙也有某種規則來發生變化? 台語的句子裡,有些詞會像進入黑洞一樣被省略? 而有些詞則會依規則位移,像星星依循引力一樣,當路徑重疊,在觀測時雖然看似不見,卻仍然在意義之中發光…… 台語跟華語之間的相似又相異,例如: 原本以為台語跟華語的進行式可以照翻,但看起來似乎不能這樣~ 1.(台語)伊佇圖書館咧盹龜。 X(華語)他在圖書館在打瞌睡。 2.(台語)志明閣咧戇矣。 X(華語)張三又在蠢了。 3.(台語)車咧欲來矣。 X(華語)車子在要來了。 ★甚至,宇宙的祕密,也有可能藏在台語裡? 閱讀更多關於宇宙藏在字裡行間,A-má和我救了一個外星人
隱形大象的狩獵人 米亞・科托書寫在Covid-19疫情期間,莫三比克人於不同空間的個體與集體生活,挖掘被疫情掩蓋、充滿異質性、荒謬又真實的多重現實:首都派來的衛教人員試圖教導最偏僻最貧困地區的老人防疫,老人卻以為帶著口罩、穿著鞋套的衛教員是強盜,這裡的人早在新冠病毒到來前就遭遇天花、肺結核、瘧疾、愛滋和礦區塵肺病的屠戮;醫院是窮人連夢裡長途跋涉都無法抵達的遙遠之地;門和牆壁都沒有的學校根本不需要封鎖,反正大部分孩子也上不了學;如果瘟疫是一場戰爭,那麼莫三比克持續不斷的內戰也是另一種病毒,因此作者寫下在路邊招攬卡車逃亡的難民、逃亡的人們圍繞在臨盆的孕婦周圍,準備掐死正要出生的嬰兒,因為害怕嬰兒啼哭會害死所有人……作者透過二十六篇短篇故事折射出莫三比克的對立日常,雖然充滿災難、荒誕、與痛苦,但溫情、勇氣與希望也不斷閃爍其中,正如米亞·科托所言,莫三比克人時刻生活在戰爭、貧窮和道德危機之中的民族不能太悲觀。因此,他在《隱形大象的狩獵人》一書中不僅捕捉、重塑現實,也讓讀者看到莫三比克人即便患著各種疾病,經歷相同又不同的戰爭,活在孤獨、悲傷或憤怒之中,卻也擁有愛與做夢的能力。 閱讀更多關於隱形大象的狩獵人
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 在農村生長、安家與衰老的人,走過什麼樣的人生? 偏鄉照護困難,若可以選擇離開,為何還是想留下? ※都會區長大的孫女,對農村阿公阿媽的探尋之旅 台西村,一個因環境抗爭與《南風》攝影集,而廣為人知的沿海小村。但是,檯面上的新聞,鮮少突出此地的高齡議題。 事實上,它是一個高齡村落,村內四百多人,70歲以上的長者就佔了兩百多位,它也是台灣千萬衰退的農村之一。台西村民無論在經濟、智識、基礎設施、健康或者人口結構上,皆處於邊緣。 在這樣的偏鄉,長者如何安老? 作者身為都市成長的青年世代,反思自己與台西村的阿公阿媽,雖是血緣至親,卻像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為了解這份差異從何而來,作者於碩士階段展開田野研究,試圖理解環境抗爭之外,台西村的高齡者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們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模樣? 不再三代同堂的世代 閱讀更多關於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
陷眠者 Sleeping Brain 本作提案入選 2021年比利時原子球Raymond Leblanc新秀獎32強 在奇異又魔幻寫實的林中,找尋那蝶的身影⋯⋯ 中國移民來臺二代的昆蟲學家・鞏為樺,身負帶回臺灣特有種蝴蝶至祖國的任務, 在宜蘭太平山中尋找著「夢幻之蝶」的身影; 不巧遇見了同在森林中,以相機捕捉蝶影之美的日本業餘攝影師・荒村木一, 兩人於是展開了一回又一回的對話, 並在冥冥之中,與林中深處遊蕩、無臉的啞巴捕蝶人邂逅; 捕蝶人失去的聲音,也逐漸在種種詭譎事件的發生中, 揭露了其過去白色恐怖的經驗, 然而這一切是否只存在這繁茂的森林中?抑或是有什麼人聽見了? 本書特色 ⋈精裝書限定附贈視覺暫留DIY紙片玩具留影盤 ⋈二截式貼皮之布面方背精裝 ⋈隨書附第三章臺文書寫之漢文譯本 ⋈獲文化部一一〇年度漫畫創作獎勵要點補助 各界翩然推薦(依首字筆畫順排序) 林昶佐|立法委員 柳廣成|漫畫創作者 翁稷安|漫畫研究者 閱讀更多關於陷眠者 Sleeping B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