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2015年讀冊生活11月選書
★2015年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

【內容簡介】

流亡半世紀,落地不生根,一心渴求歸返在山那頭的家鄉
這是藏人的生命故事,也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存在

「喜馬拉雅山的那一邊,西藏就像一座大監獄。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是,不讓世人遺忘他們。」——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唯有我們真正的懷念、銘記和堅持,才有可能讓火焰中的犧牲者,在每一天回到我們中間。」——唯色

「流亡是一系列沒有名字、沒有脈絡的肖像照。這些照片基本上都是沒有解釋文字、無名無姓和啞口不語的。」——薩依德(Edward W. Said)

「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貝哈(Ruth Behar)

「我討厭一切企圖挖掘並回返自身的事物,但我們都在這道路上。」——鄧湘漪

城市與設計

好設計打造好生活
好生活活出好城市


城市原本是製造業年代的產物,卻按照消費社會的形象徹底改造。富裕家庭之間相互競爭的消費支出,強化了風格與設計在各領域的重要地位。設計崛起形成一種專業,更在規模上急速成長,一方面反映了獨特的地理形貌,另一方面我們也可注意到,設計業大都落腳於與全球關鍵企業服務系統連結最緊密的城市。設計與城市血脈相連。

《城市與設計》即以社會科學的視角,凝視設計在當代城市的經濟與文化脈絡,探討設計與城市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本書首先追溯都市設計的知性根源,針對設計專業在塑造都市環境上的印記與效能,提出批判性的評價,檢視設計在當代城市之物質文化中的角色,並且具體剖析了當代城市中設計者、生產者和分配者之間的複雜關聯:例如,紐約的時裝和平面設計;倫敦的建築、時裝和出版業;米蘭的家具、工業設計、室內設計與時裝;巴黎的高級時裝等等,不一而足。

2006年是個關鍵年,地球上超過一半的人口落居於城市。城市為設計、設計服務,以及與設計相關之「情感」所繫的場景。相對的,設計也進化為行銷城市—當前台灣政治亮點—的起點。

城市與電影

城市電影,為那些認得自己的城市,以及城市對他們而言宛如遙遠夢想或夢魘的人,製造了幻想。電影重塑城市規劃者的希望,卻再造了城市居民對於現代都市的恐懼。分析城市電影可以回答都市研究的叩問嗎?城市電影提供了什麼樣的未來願景及過去意象?城市電影經歷了什麼變化?

《城市與電影》召喚都市理論和電影研究對話。第一篇依照歷史順序,分析三種重要的城市電影類型,每一種類型都與特定城市有關:威瑪共和的城市電影、洛杉磯的黑色電影,以及法國新浪潮(French New Wave)電影的巴黎意象。第二篇討論了都市研究的社會-歷史主題。首先是電影產業和個別城市的關係,接著是描繪飽受戰爭荼毒及分隔的城市,最後是都市科幻小說中,烏托邦和惡托邦的電影表現。最後一篇則是在全球化世界中,協商認同與地方的問題:從貧民窟與族裔聚居區,轉移到男女同性戀慾望的城市場景,最後以跨國電影實踐裡的全球城市再現作結。

城市和電影之間的連結是現代性。現代性解釋了城市電影通過全球化過程而產生的大變遷,在這個過程中,城市從國族電影的象徵,發展成為跨國電影實踐的優勢位址。本書允為電影研究、都市研究及文化研究學生與研究者的關鍵讀本。

 

銀河倒流

銀河裡總有一串星子,連綴成專屬你的詩句

▲《銀河倒流》是博洋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記憶軌道上所留下的票根,有陽光的地方必定會有黑暗,我們不能妄想光明永恆,更必須學會接受黑暗來臨。

▲面對愛情,博洋透過「致L」訴說種種面貌,溫柔拼寫而成的詩句,倏地撩動深藏的心弦。

最後,將本書獻給:
曾經在浩瀚宇宙中迷失的你∕妳
曾經在人生某段旅程中受傷的你 ∕ 妳
曾經在深夜中被夢魘纏身的你 ∕ 妳

作者簡介

博洋1989年生,目前於金融業打滾,希望還沒沾上銅臭味。

建中畢業,有些意外的進了元智,並一路讀完研究所。大三開始創作,大四參與創立不成文詩社,得過三次元智文學獎。

服役時中了東引島大獎,在國之北疆胡思亂想。冬季削骨的海風才過,夏季的熱浪已至,藍眼淚稍縱即逝,往往都是下一個季節提醒自己,總是得往前邁進,並珍惜那些一直在身邊的人。

退役後進入銀行工作至今,交出第一本詩集,同時感嘆再怎麼精於算計,也無從得知會不會有下一集。

內容試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