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青雲之軸

【內容簡介】 
 
撥開名為戰爭的烏雲,年輕悸動的心能否得見朗朗青空?
 
「神戶,一個東西向帶狀的細長城市,山和海非常靠近。
如果有什麼地方稍微讓人認為是有深度的,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城市充滿了離別吧。
在幕府末期,由於對外開港,神戶終於開始有了都市的雛形。不過這裡又和京都、大阪那種傳統城市不同,無論如何都讓人覺得淺薄。然而以港口為舞臺所上演的無數離別劇碼,卻為這份膚淺帶來了救贖。如果沒有這一點的話,神戶一定只能淪落為一個粗淺港町了吧。」
 
這是陳舜臣筆下的神戶,也是自傳小說《青雲之軸》發生的舞臺。
 

半路上

「我到底是誰?」的身分疑惑,
是小說家在人生旅途上不住回望的緣由,
也是他寫作生涯裡探尋不懈的永恆提問。

「自己到底是誰?或許長久以來,心中都沒有拋開這個疑惑。年幼時期的自言自語,其實就是我成為作家的出發點,每次只要回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

以推理小說享譽日本文壇、與司馬遼太郎並列「歷史小說雙璧」的陳舜臣,著作等身且獲獎無數。然而,中文世界的讀者多半只知其書而不識其人。陳舜臣在兩度中風之間完成了唯一的自傳《半路上》,此時年近八十的他已行至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佇足回首寫下前半生的昭和時光。

在這部半生記裡,陳舜臣回憶自己於殖民母國的成長點滴,以及身為在日台灣人的真切感受;戰後回到故鄉新莊待了三年半,參與台灣社會紛擾動盪的新局,也經歷令他沈痛哀傷的二二八事件;重返日本後蟄伏於家族事業,十年的沈潛期為日後波瀾壯闊的文豪生涯奠定重要基礎。

這些在歲月沖刷後沈澱下來的文字,揭露了陳舜臣埋藏心中最深的情感與記憶,也呈顯出他如何在時勢左右下,從命運中汲取孕育文學人生的珍貴養分。

論文教室:從課堂報告到畢業論文

日本哲學大叔又出招了,
這回化身為教你如何寫論文的犀利導師!

不知道論文怎麼下筆嗎?別人寫起來咻咻咻,你卻是頭皮抓到破?就讓笑哏用不完的哲學大叔,帶你走一趟既殘酷又感動且爆笑的論文寫作之旅吧!大叔從哲學家最擅長、而你最頭痛的「論證」著手,一步步讓你由抓頭皮到咻咻咻,從低空飛過變得揮灑自如。秘藏不傳的葵花寶典,絕對前所未聞,保證大開眼界!(噓,不要跟老師說這本書把他們的秘密都洩光光了!)

論文是什麼!?是針對某個問題主張明確的答案,並且論證該主張的文章。本書主角是個不擅長寫文章的大一新生,在他想方設法寫出有閱讀價值的論文的奮鬥過程中,作者傳授了邏輯地寫作文章的知識。本書不只詳細介紹論文大綱的寫作方法,也清楚說明必須舉什麼樣的例證才能提高說服力,以及怎麼樣駁斥反對意見。這是本你讀了,就必定學會寫論文的終極入門書!

食.農:給下一代的風土備忘錄

食農教育,溫柔的日常革命
重新思索自己與食物、農業及土地的深刻連結

臺灣歷史上幾波農民運動分別因何而起?為什麼臺灣人的飲食習慣從米食轉變為麵食?相較於其他米食文化國家,為何臺灣的食米量最低?臺灣的小麥九成九靠進口,如何能培養出世界級的麵包大賽冠軍?夜市小吃報導繁多,「美食」的標準是什麼?臺灣的飲食文化為何?為什麼近年食安風暴頻傳?臺灣最高可達到多少比率的糧食自給率?糧食靠進口有什麼不好?臺灣農食鏈的生產—消費關係從哪裡斷裂、何時斷裂?

面臨自由貿易叩關,臺灣的農業只有休耕一途嗎?要怎麼衡量農業的「產值」?為什麼臺灣的農地不斷蓋豪宅、被污染、遭徵收?過去三十年來農地不斷流失、農業持續衰退,為何農藥及化肥的使用量並未減少?為什麼通過有機驗證的耕地只佔全國耕地的一%不到?臺灣的土地能夠一直承受現在的對待方式嗎?臺灣當前的食農教育熱潮是一味跟風,抑或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臺灣推動食農教育的目的為何、欲往何處?

「科學的思考」九堂課:學校不教的科學

日本哲學大叔教室外開講
培養科學思維的終極速成入門,登場!

我們的日常生活被各種科技事物環繞,在面臨核能、氣候變遷、生態保育、基改食安等議題時,所有人都無法置身事外。具備科學素養,成了當代公民的迫切需求。然而,高深莫測的科學術語和論點,以及日新月異的技術進展,總是令人望之興嘆。不是科學家的一般人,平常並不從事科學活動,該怎麼恰當地判斷科學發展是否健全?又如何以公民的身分參與科技上的決策?

《「科學的思考」九堂課》提出令人豁然開朗的觀點:公民所需培養的科學素養,不在於掌握各個科學領域的大量知識,而是充分認識科學活動的整體樣貌,包括科學運作的方法、科學怎麼取得進展、科學這個行當有什麼特徵、科學家在困惑時怎麼下判斷,以及科學如何被納入政策。對於只是一般人的我們來說,這才是面對科學與技術議題時能真正派上用場的見識。

神與性:聖經究竟怎麼說

在聖經的大千世界中,「性」幾乎無處不在
隨著識途嚮導穿越時空,走訪一趟豐富深刻的性文化之旅

聖經學者麥可.庫根,以性/性別/情慾作為切入聖經世界的獨特視角,活用說故事的手法及慧黠犀利的文筆,引領現代讀者一窺那個似近又遠的異文化天地。他從挖掘隱藏在聖經經文中的性暗示,到剖開聖經世界裡的父權體制及意識型態,巧妙地展示豐富的聖經素材,讓各種關於通姦、亂倫、強暴、賣淫、同性情慾的敘事躍然紙上,不僅讓被歷史消音的女性角色娓娓述說幽微的生命經歷,令現代讀者重新凝視她們模糊的身影,也顛覆了後世對聖經性倫理的刻板印象與理所當然的價值投射。

想像與順服:新世紀基督教倫理的反思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與《安妮日記》作者安妮.法蘭克同年出生的杜樂蒂.左勒,於戰後德國修習神學,她在做神學的旅程中不停反思:「奧斯威辛之後,基督教神學如何能夠無動於衷?」《想像與順服》這部神學小品,可說是她神學生涯的重要起點,爾後她用三十年的歲月,不輟地思考、寫作、宣講及參與社會運動,來貫徹自己的終生提問。

左勒身上沈重背負著國族、宗教及性別等三重順服傳統,促使她寫下這部真摯反思基督信仰的作品。就此意義來說,《想像與順服》並非身在恬靜學院中的智性寫作,而是一位德國基督徒女性在現實的掙扎搏鬥中,從切身的哀痛、憤怒及恥辱出發,所寫下的深刻信仰告白,故也成為鼓舞同道切莫放棄信仰作為解放力量的珍貴禮物。

人行道

強力衝擊非虛構寫作及閱讀經驗的經典民族誌
深化珍.雅各的觀察洞見,翻轉破窗理論的判斷侷限

這是一部關於街頭謀生、自我復原、地下經濟、城市治理、正常/偏差、接納/排除的「人行道生存記」。書中的主角是一群在紐約第六大道周邊街區討生活、相濡以沫的底層黑人,包括銷售「黑人書」的流動書販、販賣回收雜誌的拾荒小販、無所不用其極的行乞者,以及在毒品和酒精中半夢半醒的無家者。被這群街頭黑人暱稱為「米契」的白人社會學家杜尼爾,用了六、七年的時間,逐步獲准走進他們的生命世界,與他們一起在人行道上卡位擺攤、一起承接用路人的各種目光、一起挑戰霸道的執法警察,一同經歷街頭的悲歡離合、一同感受活著的掙扎無奈、一同見證生命的不屈不撓。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獨立書店年度選書推薦
★台北國際書展書展大獎
★金鼎獎圖書類出版獎

以人類學之眼、受苦共感之心,
走進底層工人的生命世界,記錄一段被遺忘的社會史。

「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傷心人類學》
「我也完全不知道在『那裡』該『如何讓自己像個人類學家』。」——《泰利的街角》

這是一本關於跨國供應鏈肆虐、新自由主義浪潮席捲、港口男人勞動風雲、茶店女性作伴文化、生命陷落及底層困境的「傷心民族誌」。書中的主角包括被國家拋棄的碼頭裝卸工人、入不敷出的貨櫃車司機、慘澹營生的攤車小販、飽經風霜的茶店阿姨仔,以及失語無能的失格父親。若要凝視這些如深淵般的生命圖像,得讓目光回望島嶼過往半世紀的「發展」軌跡。

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2015年讀冊生活11月選書
★2015年文化部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補助

【內容簡介】

流亡半世紀,落地不生根,一心渴求歸返在山那頭的家鄉
這是藏人的生命故事,也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存在

「喜馬拉雅山的那一邊,西藏就像一座大監獄。我唯一能為他們做的是,不讓世人遺忘他們。」——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唯有我們真正的懷念、銘記和堅持,才有可能讓火焰中的犧牲者,在每一天回到我們中間。」——唯色

「流亡是一系列沒有名字、沒有脈絡的肖像照。這些照片基本上都是沒有解釋文字、無名無姓和啞口不語的。」——薩依德(Edward W. Said)

「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貝哈(Ruth Behar)

「我討厭一切企圖挖掘並回返自身的事物,但我們都在這道路上。」——鄧湘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