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面前有一頭真的大象,智者在大象面前蹲了下來。智者說:「這不是一隻大象。」過了一會兒,當大象轉身並開始笨重的移開,智者心中升起一股懷疑:是否有可能大象根本就沒有出現過?最後,當大象完全從智者的視線中消失,他往下看著大象遺留下來的足跡,很肯定的宣稱:「的確有一隻大象曾經在這裡出現過。」至少對我而言,人類學就是這樣:從大象留在我心裡的足跡,試圖去重構難以捉摸、相當虛無飄渺,而且至今已消失無影無蹤的大象。 ……
在如此不確定的追求下,在這樣不同的人群裡,在這麼分歧多樣的時代中,並沒有太多的確定或是封閉的感受,甚至連到底在追求什麼也不是很清楚。但這是一種度過人生的絕佳方式,時而引發興趣、時而令人沮喪,既有益處又充滿樂趣。—克利弗德.紀爾茲
紀爾茲的異想世界
紀爾茲,人類學一代宗師,如何回味自己精彩而豐富的學術人生?對於自己學門的徒子徒孫留下哪些忠告與建言?對於想一窺人類學奧秘的讀者又給予何種想像?《後事實追尋》這部迷人的作品,提供了回答上述問題的種種線索。
紀爾茲一生寫下數部學術經典(如《文化的詮釋》、《地方知識》、《工作與生活:作為作家的人類學家》),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族誌作品(如《爪哇的宗教》、《峇里島的親屬關係》、《摩洛哥社會的意義與秩序》)。但他學術巨人的身影及浩瀚淵博的學識,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不免讓人望而生畏,所幸紀爾茲留下一張進入他異想世界的知識地圖——《後事實追尋》。後人按圖索驥將能發現經典民族誌的許多空白間隙,而地圖所載軼事、典故、趣聞更是賦予理論生命的重要血肉。
紀爾茲在回顧自己的學思歷程時,一方面不停追問什麼是人類學?什麼是田野工作?什麼是民族誌書寫?另一方面又深刻反省始終牽動著人類學事業的西方霸權,以及當代糾纏難解的現代性問題。在這本深具反思性的回憶錄中,紀爾茲以兩個國家為經、四個十年為緯,交織建構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並娓娓道出慧黠而深邃的體悟洞見。追隨大師的足跡踏上旅程,我們終將發現:事實,在行路的終點。
本書特色
◎閱讀《後事實追尋》就像在觀賞《葵.德川三代》,兩者都是具有時間厚度的史詩作品。讀者很能從中體會強烈且巨大的時代感,因為兩位主角都是風起雲湧世代的見證人。紀爾茲彷彿是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他以縝密的心思與謀略,將自己四十載學術人生、縱橫印尼與摩洛哥的足跡,交織成這部如同民族誌的學思回憶錄,裡頭處處充滿令人驚奇、拍案叫絕的情節。
◎紀爾茲的寫作手法也讓人想起春上村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兩個不同的世界看似分離實則交纏,兩個故事看似各自獨立卻是相互牽引。帕雷與賽夫魯,一個在東南亞,一個位於北非。原是世界地圖中毫不相干的兩點,卻因紀爾茲的特殊人生際遇,而有了不平凡的交會。
◎這本書不僅訴說一位當代大師的精彩人生,也訴說一門迷人學科的內幕秘辛,更訴說了一個真實世界所發生的種種。總而言之,紀爾茲真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啊!
作者簡介
克利弗德.紀爾茲(Clifford Geertz)
當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大師、詮釋人類學的首要倡議者。1923年生於美國舊金山,1956年於哈佛大學社會關係學系取得人類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及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等名校。一生主要田野地點為印尼(爪哇、峇里島)及摩洛哥,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民族誌,包括《爪哇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Java)、《峇里島的親屬關係》(Kinship in Bali)、《摩洛哥社會的意義與秩序》(Meaning and Order in Moroccan Society)等作品。《文化的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等論文集極具學術影響力,甚至跨越人類學而遍及各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1988年以《工作與生活:作為作家的人類學家》(Works and Lives: 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本書《後事實追尋》(After the Fact)為深具反思性的精彩回憶錄,是認識紀爾茲豐富學術人生的最佳選擇。
譯者簡介
方怡潔
台灣大學園藝系造園組畢,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倫敦政經學院(LSE)認知與學習人類學碩士。目前在倫敦政經學院攻讀社會人類學博士。
郭彥君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資訊科學碩士。服務於美商公司擔任研究員,譯有《生態設計學》、《夠了!創意》。
目錄
譯序:事實,在行路的終點/方怡潔
第一章 城鎮
第二章 國家
第三章 文化
第四章 霸權
第五章 行規
第六章 現代性
注釋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