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媲美涂爾幹《社會學方法的規則》、韋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齊美爾「最純」的社會學,就是這本!
「刺激學院同僚及青年思想的第一流人物。」──Max Weber
「奇特的是,今日的齊美爾對我們來說,似乎既遙遠又親近。」──Jürgen Habermas
「社會研究界裡的佛洛伊德。」──H. Stuart Hughes
身為社會學的奠基者之一,齊美爾(Georg Simmel)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證明社會學應該要成為獨立的學科。他透過一連串有趣的提問,帶領我們進入社會學的世界:為什麼個體和集體的行為邏輯會不同?社會真的只是每個成員特徵的簡單相加嗎?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真的只反映了自利與利他的張力?
社會學不僅提醒我們個人主義思維的侷限,它還要處理一個棘手的問題:如果經濟、政治、傳播等領域各有專業學科在研究,那麼社會學到底在研究什麼?齊美爾指出,社會學應該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當這些互動持續進行並產生整體效應時,社會化的過程就發生了。國家、市場或階級等制度,其實都是互動關係定型的結果。由此可知,社會學並非研究剩餘的範疇,而是提供一種強調「關係」和「過程」的方法,因此任何人文社會科學,都能從社會學汲取養分。
關係論的立足點、對於純粹形式如社交(Geselligkeit)的深究,以及對微觀與心靈層次的重視,使得他的思想在當今的消費社會與網路時代重獲關注。本書作為其晚年的社會學著述,凝聚了其畢生的智慧,更是一本幫助讀者全面理解社會學的經典之作。
本書特色
◆與馬克思、涂爾幹、韋伯並稱古典社會學理論四大家的齊美爾,在台灣首部非文集類的書籍之繁體中譯本。
◆將社會學視為眾多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共通基礎,為學科的正統性及獨立性提供獨到見解。
◆前瞻性的理論視角及關懷,使齊美爾成為當代學術及文藝界在探討關係、過程、文化、遊戲、藝術、愛情、人性等主題時,難以繞過的思想家。
◆對社會在微觀及鉅觀層次的整合、對哲學上事實與價值層次的橋接、對心靈與生命層次的關照,使本書具有跨學科的深遠影響力。
佳句摘錄
▊當我們以兩公尺、五公尺和十公尺的距離觀看空間裡的某個物體,那麼看到的會是不同的影像,每次看到的都是以特定方式才看得到的影像,而且只有以同一距離看到的物體影像才會是「正確」的,[…]每個個體都以其確切的自我特點和他人區隔;但是如果我們將視角拉開,個體就不再是個體,在我們面前出現的是具備各自形式和色彩的「社會」圖像。
▊在社交當中,說話本身即目的,但是並非自然隨意閒聊[…]為了使遊戲保有從純粹形式獲得的樂趣,它的內容本身不可具備重要性:一旦討論變得實際,就不再是社交。
▊將一個被視為一體,實際上也以一體作用的整體稱為「平均」層級是絕對錯誤的。平均意謂著一律加總個體的立足點,然後將結果除以個體數,這會拉高其中困乏的一群,[…]並非「中階」而是參與份子的下限才是群眾行為的特徵所在。
▊個體想要自體完整,而不是只協助整個社會完整;想要開展全部能力,不管社會利益要求這些能力有多少轉移。整體要求組成份子的部分功能片面化,而部分意欲自成一整體,此二者之間的衝突基本上是無法化解的。
▊賣弄風情的本質就是隱約滿足和隱約拒卻的交替張弛[…]那種搖擺的特質,那種距離感,那種理想性,因此,稱之為賣弄風情的「藝術」。
作者簡介
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1858~1918)
德國猶太裔社會學家和哲學家,被譽為社會學奠基者之一,與馬克思、涂爾幹、韋伯齊名。1885年,齊美爾在柏林大學擔任私人講師,講授哲學、藝術、心理學及社會學。他以散文式的書寫風格和敏銳的觀察力著稱,在國內外贏得廣泛認可。由於反猶主義等因素,他的名字在離世後一度遭到淡忘,但隨著時間推移,學者們重新發掘他的思想,使其前瞻性的理論洞見回應現今的時代議題。
齊美爾的著作涵蓋廣泛主題,在社會學上,其〈大都會與精神生活〉與〈陌生人〉等文章對都市社會學有重要影響。《社會學根本提問》、《論社會分化》與《社會學:社會化形式研究》則奠定了社會學作為獨立學科的地位。他的《貨幣哲學》對現代性提出獨到診斷,在資本主義的心理層面上另闢蹊徑。齊美爾還曾經探討過時尚、調情、愛、社交、遊戲、冒險等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事物,也被認為與後現代思想有親近性。
除此之外,齊美爾對價值、倫理、美學、生命、性別、時間、空間等議題亦有深入討論,這在在展現出他擅長從人性及社會性的實然,跨越到哲學的應然。而其理論所重視的關係論及動態性,也與晚近的人文學科思潮不謀而合,可說是最能體現今日時代精神的古典社會學家。
譯者簡介
柯晏邾
社會學與德國文學雙碩士,譯有《荒野之狼》、《流浪者之歌》以及尚待出版的《彈珠遊戲》等書。數年來多在文學園地耕耘,能以此書回歸社會學,倍感欣慰。
校訂者簡介
鄭作彧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社會學博士,現為中國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學術專長領域為社會理論,目前專注於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社會學的範疇
.社會,以及關於社會的知識
.社會學的抽象性質
.社會學作為方法
.社會學的問題範圍
(1)通論社會學:對歷史生活的社會學探究
(2)純粹或形式社會學
(3)哲學社會學:認識論與形上學的研究
▊第二章 社會層級與個體層級(通論社會學之範例)
.目的行動:群體的明快vs. 個體的猶豫
.陳舊與新穎、類同與差異
.群眾
(1)「個人聰明,群體盲蠢」──群眾不是個體的總和
(2)群眾的情感性
(3)短板效應,或對「平均值」論點的反駁
(4)精神層級的高低,與在實踐及倫理上的意涵
▊第三章 社交(純粹或形式社會學之範例)
.內容與形式、社會作為個體之間的交互作用
.獨立性的取得、藝術的誕生
.社交作為社會化的遊戲形式
(1)得體(Takt)的秘訣:個人特質與獨特性的平衡
(2)客觀與深層元素的排除,「做自己,但不能太完全」
(3)社交門檻;虛構、現實或謊言
(4)賣弄風情
(5)交談
(6)道德與美學
▊第四章 十八與十九世紀生命觀中的個體與社會(哲學社會學之範例)
.整體-部分之對立,不應化約成利他主義-利己主義
.個體的自利vs. 追求完美──作為一種客觀價值
.人與社會:共通元素的融合vs. 齊一化
.十八世紀的個體性—集體性思想史
(1)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個體的自由
(2)自由與平等的張力
(3)自然
(4)康德的個體主義觀
(5)康德.定言令式:自由與平等合一
.十九世紀的個體性—集體性思想史
(1)社會主義
(2)新個體主義
(3)競爭與分工
譯後記
附錄 詞彙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