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份的島

作者: 

劉梅玉

經銷商: 

大和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1-29

ISBN: 

9789860686371

規格 : 

平裝/全彩印刷
180頁
15 x 21 x 1 cm
初版

分類: 

定價: 

350元

在島嶼寫的這本書已完成三年,這本詩畫集總共分為五輯,每一個部份都是最貼近我心靈的側錄,就好像五個出口,讓海島的人生有了可以向前航行的鑰匙,我不再懼怕命運為我打開的門,書中的作品有描述島上生活的變與不變,希望小島在變的時候,能繼續保持她的單純之美。身為一個離島創作人,給了我侷限也給了我無限,我們成長的養分註定與城市人不同,尤其是環繞在四周的海,帶我赴向遠方又再度回來島上。
     
特別偏愛島上的霧與海,也觀察到島的一些改變與趨向都市化的一面,在「之後的島嶼」這一輯中,我寫下「四月的地表」這首詩主要描述的就是四月的霧,飛機場關場所導致的候機症候群,濃霧真的是這個島嶼讓人又愛又恨的產物,「失去的島嶼」和「小島」有著對島嶼未來環境的憂心,「母親的島」則是描寫母親的故鄉大埔村的心靈風景,「月光下的據點」是寫過去島上軍人的思鄉之苦,「島上的咖啡筆記」描寫島的咖啡時光和情變的苦澀味。那些失控的疫情讓我寫下「最近的大寫」與早課「那些回不去的往日」與「全民瘋口罩」的哀傷,而肺、咳嗽與隔離成為一首又一首疫情報告書。書中也有關於環境破壞所導致的永續憂慮,多年的志工生活,在服務人群與推廣藝文的時間裡,得到助人的快樂,也更對一些人類的盲從與貪婪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寫著淡色哀傷的文字。


作者介紹

劉梅玉

生於東引,定居於南竿,畢業於銘傳教育研究所,在各種形式的藝術領域裡學習,出版個人詩集《向島嶼靠近》、《寫在霧裡》、《耶加雪菲的據點》、《劉梅玉截句》。

詩作入選亞洲詩選、2016上海日常之美詩選集、2017年台灣年度詩選(二魚文化出版)、2017-2019年度中國散文詩選、2019台灣截句詩選集、台灣詩學截句選三百首、2020金馬詩畫中越文選集、新詩報年度詩選等詩選集。


目錄

【推薦序】純藍色的人在一人份的島/葉莎
【推薦序】島是海與世界的鑰匙
—序劉梅玉詩集《一人份的島》/靈歌
輯一 裡面的空洞
慢性的藍
那天的後達達與碎片
某房間
最近的大寫
聚乙烯的藍
薄青色的女子
阿爾法的海
她房間裡的女孩們
窄化
極簡的事件
雨夜裡的軍人
雜記
生滅
幾種可能的誤讀
一首寫實的詩
茶褐色的地板與平衡桿
雨天裡的窪地
童年的尖塔
之後的河流
陰刻線
輯二 異色之地
布波族的荒原
春日裡的旋轉
薩阿塔兒
火紅色的阿胥.高爾基
阿赫瑪托娃的夏日
1935的涅瓦河邊
夢裡的格爾尼卡城
虛擬的草原
柏林圍牆
給達比埃斯
輯三 之後的島
一人份的島
她的艾綠色
島日子
其中一次的相遇
小島
島上的咖啡筆記
失去的島嶼
月光下的據點
靜物
第二次的廢墟
四月的地表
給十月的女子
旅途
母親的島
輯四 城市藍
人造物
出走
隱士
虛假的公園
速寫練習
傍晚6點45分的數學課
黑白塗鴨課
轉譯
部分的午後
刻意偶發的其他
她的咳嗽
輯五 她和他的灰藍色
木質的記憶
他的兒童美術課
十二月的事件
不一定的居所
不正確的劇場
一片安靜的刺青
淋雨症候群
石梯灣速寫
玫瑰拿鐵
壞牙日記
改版
獨角戲
曾經


推薦序

純藍色的人在一人份的島
⊙葉莎

許多年前,我曾在吳哥窟的暮靄中遇見一位僧人,他身上的袈裟和黃昏同樣色澤,坐在河畔雙眸望向遠方,一語不發,那情景讓人難以忘懷,當時我深信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件無形的袈裟,帶領我們遠離世俗,走向內心最深的寧靜。後來我在梅玉的詩中發現一座孤獨的島,四周遼闊的海,穿越不停翻湧的薄青色的表面,可以進入心靈的安歇之處,也就是我們生命的內在,那裡有神秘的植物不停長出來,葉片明朗或憂傷。若是妳有足夠的能力寫成文字,那必定就是詩!

對於梅玉這樣的女子,我很難用一句話形容,她的繪畫具有其獨特的個人色彩,獲得許多人的喜愛,她的詩作瀰漫著一種馬祖島上獨有的霧之朦朧和孤獨,雖然我認識的她,個性極為單純,然而她的詩讀來卻細膩深邃而多感。梅玉說:「我慢慢覺得自己已經變成一座島,是那一種當月亮升起,背上草原會亮起一人份的島。」

這本歷經兩年才完成的島嶼書寫,裡面有她的迷人畫作,詩圖集總共分為五輯,梅玉說:「每一個部分都是最貼近我心靈的側錄,就好像五個出口,讓海島的人生有了可以向前航行的鑰匙,我不再懼怕命運為我打開的門,書中的作品有描述島上生活的變與不變,希望小島在變的時候,能繼續保持她的單純之美。身為一個離島創作人,給了我侷限也給了我無限,我們成長的養分註定與城市人不同,尤其是環繞在四周的海,帶我赴向遠方又再度回來島上。」

這本詩集中有梅玉對馬祖島上諸多的深入觀察,並描寫島的細微改變,馬祖的濃霧也在詩中不時浮現,她在「之後的島嶼」這一輯中,寫下飛機場關場所導致的候機症候群,寫下馬祖的濃霧,那讓島上的居民又愛又恨的產物,在〈失去的島嶼〉和〈小島〉這兩首詩中,懷抱著對島嶼未來環境的憂心,而母親的故鄉大埔村在〈母親的島〉這首詩中走出來,對於當下的疫情,梅玉又是如何書寫呢?讀者可以細細在詩句中追索,撿到一些咳嗽和長方形。

我十分鍾愛〈薄青色的女子〉這一首詩,原因是看似輕描淡寫的詩句中,梅玉正透露著最真的自己;「體內的血液有一大片海/時常浮出橄欖灰的島/色塊是遺失的物件拼湊而成/她因此滯留在那裡」海的鹹味又讓我想起淚,詩人要描述自己總是隱晦又隱晦,許多不說的哀傷和幽暗,都成了心中橄欖灰的島,生命的色塊盡是記憶的片段拼湊而成,她終究沒有離開那座她最愛的島,即使我在島的對岸對她不停招手!詩與繪畫於她是無法單一存在的,讀者很容易在她的詩中發現繪畫的相關元素,又很容易在她的繪畫中發現詩中的意象。在第二段中她寫:「被許多遠方染色/她常用的顏料一直很孤僻/偏愛的天空是布紐爾式/錯置與荒謬的雲/飄移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梅玉因為較偏重於內心層面的書寫和超現實主義大師導演布紐爾的作品一樣,總能輕易牽動讀者的心情並發人省思;生命中無數的錯置與荒謬,曾經來過又飄散,如霧一般,看似虛無飄渺,卻足以割痛記憶,梅玉就這樣一直活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詩的末段寫「觸鬚是焦慮且多疑的/容易被世界所傷/練習無數次/從老舊頑固的傷痕裡撤退/她慢慢長出/更多自己的顏色」,詩人的觸鬚如此敏銳,總是被世界所傷,如何從傷痕裡撤退?那是高深的求生技巧,唯有被傷過的人才能學會!

讀梅玉的詩,很容易在詩句中發現「尖」、「刺」「痛覺」等字眼;「尖」意指物體細削銳利,「刺」又擅於扎入或直擊,這樣的字眼為何會常在詩中出現呢?例如:

〈慢性的藍〉
「那裡的外海是尖的/容易割傷純藍色的人」

〈那天的後達達與碎片〉
「撕裂的毛邊很刺/並且產出陌生的痛覺」

〈某房間〉
「曾經有著尖刺感的現場/還在交感神經裡」

每一首詩其實都藏著詩人內心極其私密的故事或感觸,梅玉就是那個純藍色的人,了解一位詩人並不容易,但真正的詩人每一句詩都極度坦誠,讀者未必真能明白詩人在真實世界中尖刺的由來,但必定在詩中讀到詩人的痛覺!

另外讀者也很容易在梅玉的詩中發現「簡單」這樣的形容詞,雖然近幾年來追求極簡生活已經成為時尚,也就是降低物慾,拋棄繁瑣,極力奉行簡約的生活,崇尚儉樸且追求靈性;但我認為,梅玉除了淡看物欲,其實更嚮往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簡單真誠的對待關係。例如:

〈最近的大寫〉
「那些歪曲壞掉的文明/重新長出/簡單的眼睛」

〈極簡的事件〉
「經過那麼多的毀損/還是選擇/回去最初的時刻/我們緊貼著/更舊更簡單的時光/成為極簡的人」

〈出走〉
「剝開城市的主動脈/她想簡單的離開」

這本詩集中還有其他「凹陷」、「斷裂」或是「廢棄物」「修補」等慣用的詞語,強烈凸顯詩人看待世界的視野和不說的願望!詩是詩人心靈的映照,無法在真實世界實現的夢想,只好藉由詩為自己開闢一條心靈的大道,雖然這大道虛擬無相,書寫時的一瞬,誰說它不曾存在?

繼梅玉已出版的《向島嶼靠近》、《寫在霧裡》、《耶加雪菲的據點》等詩集之後,這本詩集《一人份的島》,無庸置疑的是梅玉寫詩技巧更臻純熟的一本詩集,在馬祖她孤獨的創作,從簡潔的詩句中透過自我剖析,呈現對島嶼巨大的關懷與愛。尼采說:「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也許聲震人間並不是梅玉所追求的,點燃閃電的鋒芒也不是她所嚮往的,但我深信在如繁星眾多的詩人之中,她終將擁有最永恆迷人的光彩!

島是海與世界的鑰匙

—序劉梅玉詩集《一人份的島》 ⊙靈歌

出生於東引,定居於南竿,一生島嶼半世海。用詩洗淨漂流,以畫安頓身心。出版過三本詩集的梅玉,這第四本個人著作,一首詩一幅畫或攝影的詩圖集,文字內斂節制,圖像風格獨具,展現島與海的迷人景致。

「這本詩圖集總共分為五輯,就好像五個出口,讓海島的人生有了可以向前航行的鑰匙」,梅玉自述創作的感觸。孤獨的小島,因為海浪的共振,傳遞到世界,以意象的文字,獨特的彩筆,匯演的鏡頭,多媒體成就這本精彩詩集。

梅玉的詩,大都為十五行上下的短詩,意象豐富,情感澎湃中見節制,總是淡淡的哀傷自語詞中滲出再浸潤我們閱讀的心與眼。

輯一的「裡面的空洞」,第一首詩〈慢性的藍〉,寫純樸海島逐漸受外來的侵襲而變化:「那裡的外海是尖的/容易割傷純藍色的人」,「多義的廢棄物/在島上存放暗啞的謎」,「有些原始的空白/被人填寫外來的語句」,「讓一座島的聲帶/長出海色的繭」。舉重若輕,對於時代的變遷,島嶼慢性的轉變,有憂慮,也有誠摯地接受,在易感的心中。

梅玉的內心,有著休火山一般的溫熱,有些故事在昔日睡著了,又有時失眠著。這首〈某房間〉,居住過誰的青春,又關閉著誰的靈魂,偶而不察,又打開怎樣的感情深井?像這些詩句,宛如海岸的微浪,輕輕拍響:「在遺忘的中間/逐日荒蕪的鑰匙/打不開房間裡的我們」。「曾經交換過的私人密碼/已成壁癌,漬點,誤解的謎」。「門口面向你的海,裡面/長滿龍舌蘭科的愛情」。「曾經有著尖刺感的現場/還在交感神經裡」。「曾經被你打開的窗戶/變成我獨自看管的缺口」。如此隱晦的感情敘事,竟讓我讀來心疼。

〈最近的大寫〉寫疫情:「我們都有鑰匙/但打不開病變的門/被管制的肺葉們/還想呼吸被隔離的愛」。〈聚乙烯的藍〉寫海洋遭受塑膠製品的汙染:「長度小於五公釐的悲傷/滲入微塑膠時代/許多物種輕易沉沒」。〈薄青色的女子〉寫孤島上自己的心境,與外在廣闊多變世界中的抵抗與調和:「被許多遠方染色/她常用的顏料一直很孤僻/偏愛的天空是布紐爾式」,「從老舊頑固的傷痕裡撤退/她慢慢長出/更多自己的顏色」。〈雨夜裡的軍人〉寫懷念往生的父親:「試圖再次走進/童年的薄青色軍區/再一次/在人間的暴風雨中/遇見父親的眼睛」。

輯二「異色之地」,記錄作者多年前去歐洲十幾個國家上美學課的雜記。第一首詩〈布波族的荒原〉寫波西比亞和布爾喬亞的矛盾與融合:「在布爾喬亞式的容器裡/她陷入無所不在的廢墟感」,「波希比亞的月光是透明的/照著矯飾的場景/有時她會想起/總是清澈且簡單的黑暗」。〈柏林圍牆〉寫:「他們終於越過了荒謬的界線/推倒那堵長長的謊言」,但是有形的圍牆推倒了,無形的圍牆又在世界各地戰火中重建:「經過眩目七彩的塗鴨牆/有些深邃的眼睛看見/同樣的牆還在不同的他處蔓延」。其實,台灣海峽何嘗不也是一堵深而漫長的鴻溝之牆,近來天天侵擾我領空的對岸戰機,彷彿潛伏的猛烈砲火陰影著我們不平的心。〈給達比埃斯〉,則是向西班牙美術史上的大師達比埃斯致敬,他對作者的整體藝術創作影響深遠,尤其是在攝影作品上:「你用時間當塗料/將荒涼種在畫布上」,「有著容易脆化的自己/試圖抵達/還未有人到達的邊界」,「那些被打開的人/慢慢倒出他們的時光」。

輯三「之後的島」,是外裹內涵著書名《一人份的島》的一輯,詩題有「島」字的就有六首之多,幾乎占了這一輯的半數,舉列於下:〈一人份的島〉,〈島日子〉,〈小島〉,〈島上的咖啡筆記〉,〈失去的島嶼〉,〈母親的島〉。而其他的詩作,也都是描寫海與島的生活種種。〈小島〉:「這島嶼透明且善變/被多數盲目的浪潮沖襲過/許多沙灘也失去了/自己的邊線」。寫出島嶼環境變遷的隱憂,在〈失去的島嶼〉中也有相似的呼應:「母親住的房子/越來越重/我住的島越來越輕/在稀有的夢境裡/我們也曾追回/一些折損的家園」。馬祖不再是戰地,成為國家公園,或許觀光帶動島嶼經濟,但也影響了昔日自然生態與純樸地景,詩人的憂慮,卻也難以改變時代的變遷。

輯四「城市藍」,寫的是台灣本島都市的景觀與環境,在離島生活半輩子的詩人,與大自然早已融為一體,對於都市中的人與物,空氣與環境,虛假與疏離,感受特別深刻,詩作裡許多反諷與無奈,都是詩人敏感的轉發,似乎啟發我們,又似無可奈何的吶喊。試讀這幾首詩—

〈人造物〉:「持續被餵食陰影之後/她的盒子裡/累積的黑暗板塊/變得完整」。〈出走〉:「剝開城市的主動脈/她想簡單的離開/都市櫥窗裡/水泥的愛持續進行著」。〈虛假的公園〉:「夏日昏暗的遊樂園/飄著塑膠材質的笑聲/天然的孩子們/從光亮溜滑梯上/將人造童年滑下來」。〈轉譯〉:「不誠實的地平線/有著寓言般的遷移/真誠的路徑在冷漠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消失」。〈她的咳嗽〉:「吞嚥了幾個城市之後/許多文明的雜質/在她的肺葉裡流竄」。這些詩都深含警世之言,都期待棒喝。然而,人們對於經濟永無止盡成長的追求,對於物慾十倍速成長的虛幻,忽視大自然的反撲,不只是海洋生物食物鏈中塑化劑的危害人體,對於核能的恐懼,轉而大量擁抱,本已停止的火力發電,造成空氣汙染急遽惡化,PM2.5隨侍每個人的肺部。

輯五「她和他的灰藍色」,灰藍色,是混色。詩集《一人份的島》,寫的是藍色的海,〈薄青色的女子〉和〈慢性的藍〉。那灰色呢?作者不揭露,也僅僅輕輕碰觸後即刻收回。這一輯,讀得出作者內心的語言,有寄託遠方,或者往昔,有自言自語的療傷。詩人善於意象,善於隱喻轉折,不足的,又藏進畫筆彩墨,或者鏡頭遠近推拉。我不標示詩題,將這些深含心意的語詞收集,讀者不妨自己在輯五中尋訪探索:「寂靜的木製語彙/無聲息地擱淺」,「爸爸的畫像很模糊/始終描不出精準的輪廓」,「影像是有刺的/路徑時常被虛設/吐出的謊言高度易燃」,「時光還在老舊相片裡/成為一張張的深淵/翻開都是懸崖」,「始終擱置在那裡/他的昨日一直沒有上岸」,「太平洋的風/把窗簾晃動成灰紫色/像是你曾送過我的/那一種錯誤」,「疼痛是有根鬚的/不斷發芽」,「填補過缺損的自己/是偽裝的完整」,「將僅有的角色/一分為二/在無法平衡的平衡桿上/不斷的修改自己」。

梅玉這第四本詩集,用字遣詞樸素,不炫技也不走驚人之語,節制內斂中,彷彿平靜無波的海面下,水族繽紛舞泳。我們目光集中,深切,探索出洋流般遼夐的光影。文字川流於畫面,意境轉換,鏡頭捕捉修飾,另有風景活跳與沉靜。一本文字,畫筆,鏡頭的交響,讓我們無盡著迷。

導讀

詩人葉莎解讀梅玉的詩,她覺得很容易在詩人的句子中發現「尖」、「刺」「痛覺」等字眼;「尖」意指物體細削銳利,「刺」又擅於扎入或直擊,這樣的字眼為何會常在詩中出現呢?例如:

▉〈慢性的藍〉
「那裡的外海是尖的/容易割傷純藍色的人」

▉<那天的後達達與碎片>
「撕裂的毛邊很刺/並且產出陌生的痛覺」

▉〈某房間〉
「曾經有著尖刺感的現場/還在交感神經裡」

每一首詩其實都藏著詩人內心極其私密的故事或感觸,梅玉就是那個純藍色的人,了解一位詩人並不容易,但真正的詩人每一句詩都極度坦誠,讀者未必真能明白詩人在真實世界中尖刺的由來,但必定在詩中讀到詩人的痛覺!

另外讀者也很容易在梅玉的詩中發現「簡單」這樣的形容詞,雖然近幾年來追求極簡生活已經成為時尚,也就是降低物慾,拋棄繁瑣,極力奉行簡約的生活,崇尚儉樸且追求靈性;但我認為,梅玉除了淡看物欲,其實更嚮往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簡單真誠的對待關係。例如:

▉〈最近的大寫〉
「那些歪曲壞掉的文明 / 重新長出 / 簡單的眼睛」

▉〈極簡的事件〉
「經過那麼多的毀損 / 還是選擇 / 回去最初的時刻 / 我們緊貼著 / 更舊更簡單的時光 / 成為極簡的人」

▉〈出走〉
「剝開城市的主動脈 / 她想簡單的離開」

這本詩集中還有其他「凹陷」、「斷裂」或是「廢棄物」「修補」等慣用的詞語,強烈凸顯詩人看待世界的視野和不說的願望!詩是詩人心靈的映照,無法在真實世界實現的夢想,只好藉由詩為自己開闢一條心靈的大道,雖然這大道虛擬無相,書寫時的一瞬,誰說它不曾存在?

自序

一人份的感官與微哀傷島嶼

也許是生命中的那些缺口與不完整,讓我的餘生都在對抗這世界的虛無與荒謬,在追尋真實自我的途徑上,所收集的岔口和荒路,後來都成為路途上的指示標誌,長期做一個社會觀察者,對環境的污染和整個大環境的偏差價值非常憂心,我在詩中所建議的和平共存的配方就是生活簡單化,做一個慾望單純的人,不必被集體的盲目追求牽著走,我在想種種世間價值的追求,有人用盡心機耍手段,其實到最後是一種無謂的虛擲。

在極度務實的島嶼做一個創作者,做一個務虛的人與大家背道而馳,我想最需要的是不被理解的勇氣,我始終相信對於一個創作者而言,所有的黑暗與割傷都是養份,而孤獨更是創作者的溫床,能勇敢的離開大眾走向內心的真實,是需要大量反覆的練習,這一條只有一人份的創作之路,雖然出發的時間比較晚,還好我已經有了值得相信的地圖,現在回想一路走來,島嶼生活給了我侷限也給我了無限。
    
雖然是在備戰的島嶼成長,但幸運的是,我沒有保羅.策蘭那樣悲慘的命運,這些被時代利刃所割傷的詩人,他們文字裡的深刻痛感,不曾經歷過的人是無法想像的,藝術家安塞爾.基弗出生在戰敗後的德國,那種如影隨形的灰敗與荒涼瀰漫在整個國家,基弗的作品常常運用孤寂的創作語彙,讓人感受到戰後社會的虛無感,企圖喚起人類史上“為何而戰”的集體荒謬。創作者常常是無法拋開歷史的行囊,在戰地長大的我們亦是如此,備戰的生活與我們的日常環環相扣,早上的鬧鐘聲時常是演習訓練的砲彈聲,空襲警報只要一響起,上課上到一半就要躲進防空洞,那些鬱暗的防空黑洞,滲入我的幼小夢境,我並不想凝視深淵,但是深淵無所不在,從幼童時期就被戰爭驚嚇的神經,這種不知明日在何方的窘境,逐日溶進我的主動脈中,戰地生活給的制約與想像力 ,那些不確定與充滿懷疑的日常,已經成為我創作的基礎土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