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一輩子:精神分析看台灣電影中的親情風暴
經銷商:
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
規格 :
分類:
定價:
◎「家人」的意義是什麼呢?或者作為一家人有什麼意義呢?如果無法真實的親近,「家人」可能只是共同被收在一個「家屋」底下的人。
◎人要跟自己的本能慾望奮戰,也要跟祖先父母的期待搏鬥,被社會集體潛意識的力量牽著鼻子走,還要在現實之下求得生存和平衡,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角力讓「家」未必是個避難的地方,而是刮著永不停歇的風暴。
◎在台灣,「我的」比「我」重要太多了。我的成績、我的教養、我的人緣、我的科系、我的理想、我的收入、我的能力......,我們經常太過關心自我的產品,而忘了自我本身;太過注意孩子的表現,而忘了那個正在活著的孩子。
◎不管是《孤味》裡強勢的母親,《瀑布》裡流浪的母親,《血觀音》裡操控的母親,還是《美國女孩》裡,那個帶著女兒逃離命運、又回到命運的愧疚的母親,每個女兒都被迫唇齒相依,這些女兒能走出蚌殼、走出命運嗎?
◎台灣當代父子互動總摻雜著暴力、死亡、競爭、自戀創傷。父子之間激盪出拚輸贏的氛圍(或許稱之為伊底帕斯情結),是否為發展上之必要?台灣父子在被閹割和暴力攻擊之間,在承擔和閃躲之間,很難找到一個中介地帶求取平衡。
◎無論性別體制如何壓抑,同志對愛的渴求,對於性特質的認同,加上不被家庭接受,浪跡天涯卻與沒有血緣的客體組成另類家庭,在在刺激精神分析對於家庭的觀點:什麼是家庭?血緣是唯一的基礎?怎樣的家庭對個體的發展有利?
◎理解及表達對家人的情感常是最困難的事。蔡明亮的人物無法藉由對話或日常生活儀式與家人溝通,他們總是透過動機不明的行為、複雜的幻想或可能是自己無意識地渴望的「意外」暴露出家庭的緊張關係,有時反而因此釋放家庭的壓力。
◎當我們遭逢無法理解的情境時,便會在心裡引發一場風暴。這或許會波及身邊的人,在那人身上點燃另一場摧毀一切的風暴。但也或許,身處風暴中的兩人能夠彼此了解並因而成長。《美國女孩》不只說出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也讓我們隨著故事經歷自己的風暴,並讓我們曉得:對流浪的人們來說,故鄉不必然是哪個地方,而是被深刻理解的經驗。
本書特色
過去幾年來,以家庭衝突為主軸的台灣電影大放異彩,質量兼備。鍾孟宏的《瀑布》、《陽光普照》,阮鳳儀的《美國女孩》,許承傑的《孤味》以及楊雅喆的《血觀音》等等,深刻勾勒出母女與父子,乃至於家庭或是家族的衝突,有些赤裸呈現,更多隱晦幽微。
再往前推移,李安的家庭(父親)三部曲:《推手》、《囍宴》、《飲食男女》,將父親這個角色擺在家庭與文化脈絡中,傳統與新潮,西方與東方,個人與群體,撞擊出難以直視的懾人火花。再如楊德昌、蔡明亮的作品中若隱若現的家庭/親情/性別衝擊,不同世代導演對於家庭關係有各自見解。親情猶如一場風暴,見證台灣社會的世代變遷。
精神分析工作者對於親子衝突點滴在心頭,對於伊底帕斯一點也不陌生,且看臨床工作者們如何在診療室/躺椅之外,築起精神分析與電影之間的對話。
作者簡介
許瑞琳|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王明智|諮商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李芝綺|臨床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游佩琳|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黃世明|精神科醫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研究」學院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許欣偉|精神科醫師、東倫敦大學精神分析研究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周仁宇|精神科醫師、人類學博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王盈舜|自由紀錄片影像工作者、清華大學電機系學士、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MFA)
高滿德|中央大學法文系助理教授、日內瓦大學國際關係與歷史碩士
目錄
許瑞琳|賦/附/複/復生的母女關係
王明智|漫漫回家路:台灣電影中的同志與家庭
李芝綺|親密一「家」+「人」
游佩琳|談父親的慾望:寡言木訥的父親與躲在水缸裡的子女
黃世明|時代洪流與家族框架下的人:從《茶金》的幾個角色談起
許欣偉|行過死蔭幽谷的台式父子群像
周仁宇|斷裂與翻越:《美國女孩》對療癒工作的啟示
王盈舜|「家」的皺褶,在紀錄片現場
高滿德|奇異如夢:蔡明亮電影中的家庭情感張力
蔡榮裕|精神分析走進電影裡,尋找什麼伴手禮送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