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曲柄、畫盤、窺孔,到鏡片、膠卷、燈泡⋯⋯,繞經各種物質,影像顯現,通過雙手與身體,穿越視網膜和意識。在攝影與電影盛行之前,十七世紀以降的視覺裝置已率先創造出新的知覺經驗與樂趣,並與不同技術媒介及視聽文化相互組構。本期由一系列光學玩具與視覺裝置展開──魔術畫片、旋轉畫筒、幻透鏡、實用鏡、翻頁式放映機⋯⋯,從動態視覺技術閃現的開端,探索影像的操作、生產與感知的關聯。
本期《攝影之聲》也如同一台彼此連動的書寫裝置,投映出影像機具歷程的不同面向──許鈞宜探討早期光學玩具與哲學概念的構連,揭開由視覺觸發的思索。林巧芳在動畫影格的空隙間,剖視受連續運動幻覺牽引的感知樣態。唐宏峰考察晚清時期自西方引進的「全景畫」,揭示此視覺幻景對近代中國視覺現代性與思想啟蒙的潛在影響。新垣夢乃查訪發源於日本二十世紀三〇年代說演故事的連環圖像媒介「紙芝居」作為帝國視聽劇場的流轉;陳涵郁則特寫1941年由皇民奉公會在殖民地台灣發行的國策紙芝居,顯現感知政治的歷史路徑。此外,本期訪問實驗電影創作者許岑竹,側寫她以家庭日常用品組裝的視覺裝置所嘗試創造在地影像經驗的可能;另外也專訪日本京都玩具電影博物館館長太田米男,分享他創設民間博物館的經歷與特色館藏。
「Artist’s Showcase」單元中,珍妮特.梅伊(Jeanette May)的鏡頭審視漸遭淘汰的現代工業製品,在如靜物畫般的布局裡折射出人類技術的欲望遺跡;楊祐丞則運用機械零件與玩具拼裝出各式聲音互動裝置,反思身體與媒介的運作關係。同時,張世倫以書寫紀念甫逝世的加拿大實驗電影導演麥可.史諾(Michael Snow),重溫其著名作品《波長》(Wavelength)的詩性時間流動,以及對電影本質的反身探求。本期也揭載攝影家南.戈丁(Nan Goldin)的系列代表作品,並評介她近期在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的回顧展,從她幽微的幻燈展示中,感受滿佈情感記憶的私密凝視。
隨著藝術史學者約翰.泰格(John Tagg)的經典攝影論著《再現之重》中文譯本的出版,我們收錄了泰格教授與影像文化學者郭力昕的深度訪談,邀請讀者重新思考「再現之重」的今日意涵,開展建立多樣、複數的攝影史觀。而伴隨「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展覽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行,本期更特別增附高重黎的創作筆記手稿。作為一位關注影像生產條件與歷史、並持續帶來啟發的藝術家,在此我們以他對於影像機器不變的詰問──「如何看見對象、照見自身、發明未來」──向前邁進。
本期目錄 Contents
被翻動的視覺──光學玩具中的概念影像
Flipped Vision: The Conceptual Images of Optical Toys
許鈞宜 Hsu Chun-Yi
重複的影像,流動的感知──活動影像機的改裝史
Repetitive Images and Flowing Perception:
A Changing History of the Kinetographic Machine
動畫史前史──連續圖像的雙重感知裝配
Prehistory of Animation:
Double Perception Assemblage of Sequential Images
林巧芳 Lin Chiao-Fang
不插電的電影經驗──專訪實驗電影創作者許岑竹
Unplugged Cinematic Experience: An Interview with Hsu Tsen-Chu
訪談──許鈞宜 Interview by Hsu Chun-Yi
手—眼之間的迷你影院
Mini Theatres Between the Hands and Eyes
康有為、全景畫與共通感
Kang You-Wei, Panorama and Sensus Communis
唐宏峰 Tang Hong-Feng
視聽的歷史劇場──國策紙芝居與殖民地台灣
The Audiovisual History Theatre:
National Policy Kamishibai and Colonial Taiwan
新垣夢乃 Arakaki Yumeno
《流言蜚語防止紙芝居──口之禍》
Rumor Prevention Kamishibai: Trouble from the Mouth
陳涵郁 Chen Han-Yu
映畫博物誌──專訪京都玩具電影博物館創辦人太田米男
Notes of Kyoto Toy Film Museum: An Interview with Yoneo Ota
訪談──許鈞宜 Interview by Hsu Chun-Yi
科技虛空畫/怪奇的裝置──珍妮特.梅伊
Tech Vanitas/Curious Devices: Jeanette May
拼裝聲學──楊祐丞
Acoustic Bricolage: Randy Yang
格狀的時間、影像的切片──關於《波長》的隨筆
Grids of Time, Slices of Images: An Essay on Wavelength
張世倫 Chang Shih-Lun
南.戈丁「這不會有好結果」──斯德哥爾摩展記
Exhibition Review──
Nan Goldin: This Will Not End Well
at Moderna Museet, Stockholm
石塚洋介 Yosuke Ishizuka
再現之重──專訪約翰.泰格
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Interview with John Tagg
郭力昕 Kuo Li-Hsin
生活決定意識──高重黎
Re-Present: Kao Chung-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