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長出了骨頭

作者: 

王紅林

經銷商: 

大和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4-12

ISBN: 

9786269685431

規格 : 

平裝/單色印刷
164頁
14 x 17 x 1 cm
初版

分類: 

定價: 

300元

鄉愁是一杯茶,鄉愁只能是在無人的暗夜的一縷清香,將遠離喧囂世界的我們一點一點溶解。
鄉愁是茶,總在苦澀中帶著那麼一點甘甜;
鄉愁是茶,但卻不會愈沖而愈淡。
漂泊,因此有了思念;客居他鄉,而心總在故里。
故鄉的印象常與現況交疊,思鄉情懷,引起旅居異鄉遊子的共鳴。

人生的意義隱匿在一草的枯榮裡!無論你曾如何高傲地站在塵世,或是你曾自如地在繁華之上行走,都和一株草一樣,吸收同樣的陽光和雨水,百年之後,最終還是回歸泥土,仔細想想,人的一生不如一草,草有根,尚待明年,而人歸塵,就是塵了!

一生的故事,首章和末節都好寫,也都難寫,中間的故事又如何鋪陳?主角又會用什麼樣的姿勢飛翔?如何盡力經營生活?在天空更安靜的時候,在山林更沈默的片刻,我們可否從容?可否在從容中詩寫人生?

《花長出了骨頭》大多都是小詩,有人間煙火味的小詩,讓大家都讀得懂,讀得動心而聽到人間的聲音。很多詩都以白描的方式,把故鄉的一物一景都寫進詩裡,故而有了一些敘事意味顯得更真摯,感人的抒情就含在這安靜的描寫與敘述之中。鄉愁總在不經意中撥動讀者心弦!

有了真情,借得好物,一首詩自然生存了。比如「喇叭花」這首詩,一家人的團聚和分離通過大自然的花的聚集和分散輕淡地帶岀,不道別,不敢道別,又不得不道別,於無聲處聽悲鳴。"大哥說/這些喇叭花/如果擠在一起一大片多美/我看到一朵喇叭花/在風中獨自搖曳/想起/過幾天我又要離開了"。

詩集中有很多這樣樸實、安靜的小詩。

熱情推薦

知名美食節目製作人/主持人焦志方
亞洲美食天王陳鴻
美食評論家徐天麟
知名美食部落客虎哥


作者簡介

王紅林

湖北省黃石市大冶人,1997年起定居台灣新北市,愛好文學創作,作品散見《台灣新詩報》,《葡萄園詩刊》、《乾坤詩刊》、《華文現代詩》、《台客詩刊》、香港的《圓桌會議》《流派詩刊》及大陸的《詩潮》、湖北的《黃石日報》、《黃石視聽》等。一直以為詩歌是心靈的獨白,引領自己穿越過去與未來。堅持寫真實的自己、真實的世界!


目錄

總有一個音階屬於你
—王紅林詩集《花長出了骨頭》白靈
若將詩人比做杜鵑葉莎
陽光滑過的深秋骨縫
—序王紅林《花長出了骨頭》鄭慧如

故鄉印象
大陸妹
呼喚
秧田
掙扎

正午時分
看花
門口小溪
遺忘
春寒
花長出了骨頭
你那裡的櫻花開了嗎
夜思
睜眼一瞬間
明滅
桃花給我當老師
孤獨
希望
六月
預知
新店溪
晚霞
握住溫暖
保安賞荷
不要說愛
和美登山步道

內外
疫情之後
聽荷
在咖啡廳
種自己
空山
晨遇
隔空

秋天和冬天之間
母親—祭生母
父親—祭生父
桃林
喇叭花
那年—寫給外婆
您的暖—寫給外婆
選擇
新店中正路
無題
一條絲瓜
秋思
那棵樹
那個女人
遙望
轉身
後來


臘梅花開
過年
想像

活著真好
在七月的陽光裡想飄雪


推薦序

總有一個音階屬於你—王紅林詩集《花長出了骨頭》(摘錄)
白靈

人生是一連串的偶然,有的是主動的偶然,有的是被動的,當這個偶然與那個偶然相撞時,很多因緣許多際會就自此發生了。它們很像字與字的互擊,詞與詞的偶遇一般,在看似完全不可能發生,在一切都還沒開始以前,沒有人可預期會產生怎樣的人生轉折,就像完全沒關係的兩個字詞因互撞而生出創意和詩句般,不可能終究完成了出人意表的可能。

人的運命和詩運率皆如此。因此詩是種子還是基因?是被種植的?還是自己長出來的?實難有定論。然則外在的壓逼或困境對個人的刺激顯然是重要的,當稍有緩舒之力或掙脫的欲望時,會像擠進黎明或黃昏的邊界,要獲得轉換黑白的機會,卻往往平白生出許多色彩和燦爛來。

對王紅林來說,她一生的際遇和跌宕也夠起伏曲折了,養女、做鞭炮、養豬、廚工、教師、店員……生父拋棄她,養父是礦工,幸好養母是疼她的,而從湖北到廣東到海南,未來台前,大概沒想過有朝一日會嫁來台灣,會被迫把過往學經歷瞬間都歸零,諸多家庭親情的重擔墜落她肩膀,日子到末了只是要「活下去」,而這還得從平凡小老百姓的生活底層向上爬,她過得跟小庶民一樣辛苦,在來「紅林包子」前應壓根兒也沒想過日子有天會陷在包子裡。二○一七年開始寫詩前,應也想不到有朝一日會把詩寫進包子裡吧?太多的不可能最終都來到了眼前,擋住她,叫住她,壓住她,包括濃重到不行的鄉愁和孤寂感。她不知為何會走到眼前這一步的。詩,成了她脫離生活壓逼、讓自己稍可呼吸、乃至唯一可彈奏自娛的,弦。即使是淒涼的弦,也不肯輕易「斷腸」,她的苦之中仍存有「依然」:

就算瘦了西風
依然守著天涯 不想斷腸

那個女人 坐在窗前
青絲踩著四季的更迭
獨自花開
獨自凋零
獨自讓相思 成塚
(王紅林〈那個女人〉後半)

這是一個強韌得有點頑固的女性,喜歡「獨自」,但卻願把「獨自」研磨的「結果」以「那個」指稱,讓人分食或分享,好像說的是別人,「過程」則自己獨吞。她的鄉愁有時有人有時沒人,有人是「相思」,沒人則成了「鄉思」,她的詩多數徘徊於此二者之間。沒人的比如〈呼喚〉:

聽到有個聲音在呼喚我
渺渺茫茫 忽遠忽近
原來是故鄉的黃昏
我倚靠在門邊的牆上
一朵梔子花
被揉捏得死去活來

梔子花在冬天就開始出現花蕾,要到夏天才會開花,其花語就有等待、遵守約定、不會忘記承諾之意,前三行白且平淺,末三句將之托起,是此小詩精彩處:「我倚靠在門邊的牆上/一朵梔子花/被揉捏得死去活來」,黃昏是視覺,聲音渺茫飄忽,形容其似有若無,隱約若鉤,籠蓋若網,最難脫離,不得已想將之除去又不可得,只能借揉捏其象徵物梔子花以稍解感傷。不好說的,以最柔弱的代之受罪,將內在情感的糾結隱隱透出。

而這首〈空山〉則分明有人:

幾滴鳥鳴驚醒了幽蘭
寂寞滋生在蘑菇的傘下
寺廟的鐘聲裊裊升起
一杯茶褪盡繁華
條凳上已沒了故人

落紅掩埋千年的誓言
還要等你多久
回聲才會飽滿

唐末五代的惟審〈別友人〉有詩句說:「欲識異鄉苦,空山啼暮猿」,要知在異鄉之苦,聽到空山啼暮猿時感受特別深刻。嚴維〈宿法華寺〉則有句:「魚梵空山靜,紗燈古殿深」,木魚梵唱時空山特別靜。上述二詩皆以猿和梵對比空山的空,而紅林則以〈空山〉為題,寫鳥鳴驚醒幽蘭,注意到小蘑菇下的寂寥,寺鐘響,茶淡了,凳上人早走了,再也沒回來,落紅下埋的旦旦誓言不說何時會實現,而說「還要等你多久/回聲才會飽滿」,呼應了詩題,也留下了空檔,「回聲才會飽滿」是結結實實的回應嗎?作者沒說,給了讀者回轉的想像空間。

有時她詩中的有人等於沒人,沒人又像有人,最後既然都是無法完成或圓滿的,沒人與有人就沒什麼不同,只是一種匱乏感,又隔著黑水溝,更顯得龐大無此。而匱乏像一座高山,攀登不易,匱乏也是一座「空山」,崎嶇險巇,深不見底,常常聽到的只是自己的呼吸聲或呼救聲,卻又不想真正也被拯救,只是不斷在夢中或詩中攀爬或墜落,比如下面詩例:

我和你的天空一樣蔚藍嗎
我們的悄悄話
以臃腫的姿態
懸掛在秋日的枝頭

陽光穿過霧霾
遇見門前靜默的小溪
遇見你結霜的背影
遇見自己火焰的樣子
在千瘡百孔的人世裡疼痛
(王紅林〈疫情之後〉前半)

「自己火焰的樣子」是多強烈的意象,看似寫人,此詩末句卻說「故鄉就是個折磨人的詞」,原來是龐大到無法與之對抗的家鄉,只是裡頭閃爍著一些人影。最後一切都只能孤獨地面對。又比如:

她忘記聊了些什麼
漫不經心地喝著一杯榛果
吃掉了他臉上的笑容

那一刻 她是孤獨的
孤獨地放牧了自己
甚至更久以前

「這個年啊一直下雨!」
他咳了一聲
她喝了一口
她聽見
咖啡在喉間漸漸墜落的聲音
(王紅林〈在咖啡廳〉)

這首詩很像電影鏡頭的幾個特寫,可以很超現實地拍成影片,包括先特寫「一杯榛果」,再認真地「吃掉了他臉上的笑容」,然後說話/咳/喝,再進入女主角的喉頭去拍「咖啡墜落」的聲響特效。這其中可插入了「孤獨地放牧了自己」的小動畫,好像將自己驅趕入荒野般的情境。只這些鏡頭就書寫了世間男女如火星與金星相隔遙遠溝通不易的普遍現象。…….

推薦序

若將詩人比做杜鵑
葉莎

紅林擅長用生活化的文字和樸素的場景,以虛實相生的技巧緩緩推出詩意,她的詩中有無法抑制的思鄉情懷,像是一株杜鵑被移植到異鄉,日夜思念故鄉的雨和風,艷陽或薄霧。做為詩集名稱的這首詩〈花長出了骨頭〉:一朵花開了/我路過它/路過一些影子/路過一些話語/空氣稠密/我看到花/和她的骨頭;書寫的彷彿是路邊之花,在我讀來正是紅林心中想念的故鄉,影子和話語及空氣,皆是虛物,而稠密的空氣亦有力道可以將盛開壓扁,詩人看見的花不僅僅是外相而是花的本質和心性,讓柔媚之花轉為堅韌之骨,惟內心堅忍的詩人方能在詩中嶄露個性。紅林擅長在詩中運用虛實相生的技巧書寫的詩句,在此簡單舉例一二,如: 跌落在我懷裡的/是你的眼神—〈貓〉 三個女人伸長脖子/把花看到謝/把自己看成了花—〈看花〉

等著自己/把身體裡面的雨絲一一拔起—〈遺忘〉    
在入海口等待的/是筆畫輕重的長短句—〈明滅〉

從海峽對岸來到台灣,詩人的心靈是敏銳且多愁善感的,例如在聽到〈大陸妹〉這樣的菜名時,感覺被論斤秤兩的叫賣,那說不出的心中隱隱的痛;例如在〈春寒〉詩中,聽到樹葉哽咽,感覺被人間的雨打得遍體鱗傷;她在一幅畫之前掙扎,看不懂畫的結構,卻愛死了那幅畫的深的近乎黑的那種藍,甚至想將自己釘那幅畫上;在〈門口小溪〉中,她一點點的稀釋自己,並且深信最後到海裡的已不是完整的她,也不是最初的她了!

我讀紅林的詩句,時常被詩中真誠的心而感動!紅林終於出版詩集,十分讓人驚喜!我想起蕭沆在《解體概要》書中提到:「人現在面臨自己的任務,就是要研究自己的潰敗,並向它奔去」,紅林的詩是屬於人性且發自心靈深處的聲音,有別於以意象上的濃縮完成詩的張力,紅林以挖掘生命深處的情感而緩緩傾訴的詩句,值得大家細細品讀!

詩人及評論家龍彼德在〈大風起於深澤—論洛夫的詩歌藝術〉一文中,提到:「能不斷否定自己,不斷突破自己,一個高峰接一個高峰的提升者寥若晨星。或過早亢奮,過早衰竭,……,或起點即是頂點,高潮接著落潮,雖能常寫卻再也寫不出更好的作品來……」。綜觀詩壇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不由得讓我感嘆,也讓我震撼。

杜鵑在全球的分布十分普遍,無論阡插或嫁接都容易存活,且耐乾旱也能抵抗潮濕,若將詩人比做杜鵑,即使被喚做悲鳥也無妨,是春日盛開的繁花,我們總能在世間孤傲且堅強的為詩活著!

推薦序

陽光滑過的深秋骨縫—序王紅林《花長出了骨頭》
鄭慧如

這個序文題目源自紅林〈新店中正路〉第一節的末句和第三節的意象。第一節原詩是:

中正路永遠是握著陽光的
那些樹
那些奔跑的車輛
那些露出微笑的行人
都在深秋的骨縫裡穿行

此詩第三節的陽光意象,以及第一節「握著陽光」、「奔跑的車輛」、「露出微笑的行人」,集中奔赴「深秋的骨縫」,正是紅林和這部詩集的精神體現。陽光如何把握,車輛為何奔跑,人生或大自然的深秋森森穿行於骨縫間的這些,如何迅猛危殆,面臨的時候,倉皇總是多於凝望,卻又如何且戰且走,沉吟至今。

新店中正路美食薈萃,著稱的「紅林包子舖」位居此地。是的,紅林不只出張嘴、有隻筆,而且以經營包子店證明老饕的實力。始於口腹之慾,繼以精神食糧,暮春三月,陽光燦爛,「包子詩人」在期待中祭出詩集。

對於陽光滑過的深秋腸胃而言,美食有點蒼涼,因為深秋過後就是寒冬,冬天的骨頭不再如春夏堅硬,齧咬的快感不再,沿著喉嚨下到腸胃中的美食適用於構築另一種天堂,或成為豁達生命的出口,正如紅林這部詩集透露的情調:瀟灑素樸,淼海闊而天高。一個人為什麼要豁達?如果他過得很好,他不需要豁達,只要慷慨大方就好。蘇軾在〈豬肉頌〉中說:「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你問:大啖豬肉難道無損文豪形象嗎?卻不知流放人生裡,怎可能偷得閒情逸致來細嚼慢嚥。紅林隱藏在〈新店中正路〉的美食地圖,近似蘇軾這種「填飽肚子好上路」的情味;而整部《花長出了骨頭》,或可視為詩中人與命運抗爭的協奏曲。

有些詩的空隙,來自詩行裡,語句、字詞或意象彼此的遙相呼應,或似有似無的意涵牽引;而紅林這部詩集的空隙,多來自想像扞格一般認知所造成的距離。

這部集結六十一首作品的詩集,封面是纏擾葛藤的牽牛花,呼應書名:「花長出了骨頭」。與書名同題的這首詩是這樣的:

一朵花開了
我路過它
路過一些影子
路過一些話語
空氣稠密
把曾經的盛開壓扁
我看到花
和她的骨頭

這首詩以兩個出離尋常的想像賦予新鮮感。第一,花有骨頭;第二,高密度的空氣壓扁花朵。回歸語境,這兩個違背一般認知的想像恰恰證明是詩中人的遐想,因為自第三句以下都是虛寫。詩中人路過一朵盛開的花,從花瓣想到花骨,從臨風搖曳想像委頓見骨。想像和常理間的空隙,造就這首詩的吸引力。

大氣壓力大到壓扁一朵花、花而長骨,常理不可能發生,而這兩個想像在詩行中沒有進展,卻不致費解且收亮眼之效,出於這空隙仍緣於既定的比喻結構:空氣壓力暗示生活壓力、花與女人的類比、骨頭與骨氣的聯想。

連結實境與遐思,〈花長出了骨頭〉這首詩藉著「它」、「她」,巧妙轉換了觀看者和被觀看的對象。詩中人路過一朵花:「它」,腦中閃現某些碎影閒言,於是詩行焦點轉到「她」。「她」喻為一朵花,已經不是被觀看的「它」,「她」似花而非花,「她的骨頭」也就順理成章。

紅林《花長出了骨頭》詩集中,這類建構於現實情境的超現實筆法,調節了簡短清暢的文字,產生閱讀上的摩擦力。如〈故鄉印象〉:「想你時/就獨自下一場雪/許多年後/你問我過得好不好/我說:/時雨時晴」。依於語境,「獨自下雪」的主詞:「我」,悖離常理認知的上天或大自然,但可理解為「下雪」擬人化之後,與主詞「我」的生理或心境關聯。古詩:「焉知腸車轉,一夕巡九方」,道理相仿。

《花長出了骨頭》最質樸而動人的筆觸,每每在碰觸現實的畫面中表現。常見的筆法是:以地域為書寫的點,就詩中的此時此地召喚遙遠的他方和故事,而詩中人為兩地與今昔的中介。其中勾勒的思鄉和生活場景,從切膚之痛到切腹之痛,無暇於春花秋月,無意於奇聞軼事,而是詩中人感覺生活無著而仍一步步往前走,總在塵網中為五斗米折腰,然後活成自己的樣子。

《花長出了骨頭》的現實書寫顯現紅林對流離生命完全不遮掩的觀點。例如〈呼喚〉、〈大陸妹〉、〈一條絲瓜〉、〈正午時分〉、〈新店中正路〉。這些詩作經常烘托女性強韌的性情,而在沉痛的頂峰點到為止,以「一刀切」的果決與悵然取代嫋嫋餘韻。紅林的這些現實書寫,結局或結論往往第一節就確定,接下來都是鋪梗。異於某些詩才風流字裡行間溢出的精緻優雅,也不同於某些紛亂生活中的田野調查;紅林寫現實,頗見幾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的況味。

〈大陸妹〉的詩中人以青菜:「大陸妹」自比,寫自己飄洋過海、蜉蝣如塵的處境。〈一條絲瓜〉將詩中人比喻為父親所種、瓜季尾聲最後一條絲瓜:「所有的花都謝了/葉子也被蟲咬了很多洞/瓜藤顏色已變成褐色//剩下最後一條絲瓜/風來了/它孤單地盪著/像在台北街頭夜歸的我」,這可不是「採菊東籬下」的恬淡田園,而是「一身亦枯槁」的自我消遣。〈正午時分〉中,詩中人「與陽光對峙」、「睫毛沾上了金粉」,不是走出深深庭院日光浴的舒爽心緒,而是在正午陽光下「覺得自己緩緩長了一寸」,獨在異鄉為異客而買下「對面阿伯」「所有空心菜」的同理情懷。空心菜讓詩中人想起故鄉,「對面阿伯」呼應「抬頭看天」的詩中人。在某個層面上,或許〈正午時分〉的「對面阿伯」和〈呼喚〉中「故鄉門邊牆上的梔子花」具相近的暗示作用。

《花長出了骨頭》影射時間的詩作,詩行間隱隱約約有個人,與發話的詩中人情感照應。這類作品的意趣,在於發想、意象的超凡出塵之感,恰與這部詩集書寫現實的作品遙為兩端,彰顯紅林多樣化的風格嘗試。例如〈貓〉、〈空山〉、〈遙望〉、〈那棵樹〉、〈活著真好〉、〈秋天和冬天之間〉、〈在七月的陽光裡想飄雪.三〉。〈貓〉寫:「如何抵達三月的桃花—/跌落在我懷裡的/是你的眼神」;〈遙望〉:「必須有一場雪/來凍結我的炙熱/在呵滿熱氣的玻璃窗上/留下一枚唇印/期待/你剛好路過—」;〈空山〉說:「寺廟的鐘聲裊裊升起/一杯茶褪盡繁華/條凳上已沒了故人」;〈那棵樹〉的詩行:「二十年前我把心事埋在樹下/二十年後那裡芳草萋萋」。「桃花」、「雪」、「寺廟」等意象雖為實存,在這些作品的表現裡卻在虛實之間,它們裹上一層霧氣,以待詩中人撫胸咨嗟。

閱讀紅林《花長出了骨頭》,讓我聯想到李清照。可憐著有《打馬圖經》、「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的一代狂才,被歷來文學史看作「婉約派」。女性婉約,大約是取得文壇認證的必備要件吧。那麼也就難怪智勇雙全、靈魂強韌、轟轟烈烈的女創業者,多少也得來點憂心悄悄之狀。譬如風阻和電動車的關聯:電動車跑越快,風阻越大,所以業者需想辦法降低電動車的風阻。紅林這樣全方位的女性就像電動車,而讀者有如風阻。哪天紅林的詩長成一顆子彈,即可全速前進。不過消費者買不買長得像子彈的電動車,就是另一個問題了。這就是為什麼,帶種的女人必須以一朵花的樣貌展現,也就是為什麼,期待知音看到她的骨頭。

導讀

《花長出了骨頭》大多都是小詩,有人間煙火味的小詩,讓大家都讀得懂,讀得動心而聽到人間的聲音。很多詩都以白描的方式,把故鄉的一物一景都寫進詩裡,故而有了一些敘事意味顯得更真摯,感人的抒情就含在這安靜的描寫與敘述之中。鄉愁總在不經意中撥動讀者心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