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錯失的歷史時刻,他在現場──
在戲院邂逅愛情,影展常見的陌生人,最後成為自己一生的伴侶
台灣重量級電影記者 藍祖蔚 三十年記者生涯,首部自傳文集
人情、眼淚,以及不輸人的力量
★獨家曝光!張國榮、林青霞、陸小芬、張震、鞏俐、李安、黑澤明、奇士勞斯基、路易.馬盧、蓋瑞.歐德曼……近百張第一手明星、導演珍貴照片
★「看完這本書,等於讀完了近三十年中外電影、媒體界的種種風起雲湧!」電影人/作家小野、但唐謨、李幼鸚鵡鵪鶉、易智言、林文淇、林靖傑、侯季然、姜秀瓊、陳芳明、黃春明、聞天祥、膝關節、蔡康永╳高雄市長陳菊 熱力推薦
台灣第一位在五年內跑遍坎城、威尼斯、柏林、東京、聖莎巴斯提恩和奧斯卡獎現場的記者。
侯孝賢的《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時刻,他在現場。
侯孝賢的《尼羅河女兒》在坎城影展備受觀眾冷落的時刻,他在現場。
侯孝賢以《戲夢人生》陪著阿公李天祿上台領取坎城影展評審獎時,他在台下。
徐楓以製片人身分上台領取《霸王別姬》坎城金棕櫚獎的時刻,他站在最近的位置,見證了歷史的榮光。蔡明亮、楊德昌、葉鴻偉、賴聲川、林正盛等導演在東京影展上台領獎的時刻,他一字一句寫下台灣人的驕傲。他在《策馬入林》的拍片現場認識王童導演,一路採訪導演如何從最陽春、最艱苦的《稻草人》《香蕉天堂》拍攝環境到終於可以重建一個時代的《無言的山丘》,見證導演的上海影展大捷。在王童獲得國家文藝獎之後,王童寧可等兩年,也要等到藍祖蔚替他寫成《王童七日談》訪談錄。
很多人都說,讀藍祖蔚的電影文章長大的,因為他寫了三十年。很多人也都曾在廣播節目聽到他最溫柔的聲音,討論著中外電影,同時一首接一首地放電影音樂。但,記者人生與廣播人生,從來不是他一早就寫在生命中的劇本章節。
一切都只是偶然與巧合,他只是多加了「認真」這一味。
因為他是台北西門町長大的孩子。
得地利之便,四歲開始看電影,一看半個世紀。而且看過的,多數都還記得。
在報紙只有三大張的報禁年代,他最先看的總是影劇新聞。
他是個早早就「與電影握手」的孩子。
害怕被電影人笑,害怕被讀者盯。
他總是早早一頭鑽進電影世界,努力做足功課……然後,
有一天,電影的膠捲記憶,就滑進了他的稿紙,
有一天,電影的聲音記憶,就成為他訴說夢想的背景音樂。
三十年前,還沒有重視勞動工時與勞動人權的時刻,他與那個年代的記者一樣,享受犧牲,犧牲享受。只因能與電影握手,不但有光有熱,還有無窮盡的夢想。
他覺得,那就是幸福。
記者,既是旁觀者,又深陷其中。一切都是為了難得碰觸,吉光片羽的美好。做為一名影迷,到後來的專業電影記者,藍祖蔚透過動人文字與獨家影像,將自己寫成一座橋,為曾在電影院「黑盒子」裡呼喚愛情、欲望與夢想的好男好女們,即時留住略過心頭那一瞬的UNFORGETTABLE MOMENTS。
「那是新聞前線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的競技場,台灣影劇記者絕對不是只會寫花邊新聞的一支軟筆,更不是只會照抄片商新聞筆的文抄公而已。差別在於我們寫的是中文,外國人看不懂,也看不透我們的文字功力,但又如何呢?得失寸心知,專業不輸人,八卦亦不輸人,也就夠在夢中回憶了。……看過,卻沒忘記。感謝恩仇,感謝讓我流汗與流淚的青春。」 ──藍祖蔚
作者簡介
藍祖蔚
從小在西門町長大,得空就去看電影,迷死了電影。
一度,因緣湊巧,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擔任製片部經理,拍了林正盛導演的《美麗在唱歌》(得到東京影展女主角獎)和蔡明亮導演的《河流》(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目前,得空時在台北愛樂電台主持「電影最前線」。有個部落格,叫做「藍色電影夢」;有個廣播秀,叫做「藍色電影院」。日子都是藍藍的,日子都繞著電影轉。不管工作如何異動,對電影的熱情依舊在文字和聲音的工作中持續著。
部落格「藍色電影夢」:4bluestones.biz/mtblog
名人推薦
※ 與電影一起握個手!名家熱力推薦──
「至今我對他深刻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他剛剛來跑中影的新聞時的年輕身影,坐在攝影棚旁邊盯著正在拍攝的《策馬入林》。他認真、專注、執著的態度,使我直覺到這個年輕人不只是個記者,而是個藝術家。時間證明了我的直覺。」──作家、電影人 小野
「這是一份電影人生的記錄,也是一段精采的個人生命史。藍祖蔚先生帶著一份澎湃的電影熱血,從解嚴前的電影歲月,經過台灣新電影的世代,遊走到今天的現實,從年少的導演蔡明亮到冶豔女星愛雲.芬芝;從中影的辦公室到人聲鼎沸的老電影院,那些我們曾經迷戀的電影、愛戴的巨星、崇拜的導演,大大小小生命紀錄的書寫,拼湊出了台灣電影的集體記憶。透過這份文字,我們彷彿也進入了藍先生的記憶之流,分享了他的生命,他的熱情,與他一起和電影握個手。」──影評人 但唐謨
「看完這本書,大概也等於讀完了過去近三十年中外電影、媒體界的種種風起雲湧。藍祖蔚老師對我有一份恩情,當年正是他找我到他底下擔任電影線記者。有這位練功深厚的前輩盯著,無論採訪電影或是翻譯外電,有時光是怕被他打槍就抖出一身冷汗了。硬著頭皮也參與了幾年盛會,覺得好像在挑戰當時電影線上的大聯盟。
藍老師對我的耳提面命,點滴在心,這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儘管他不再主理電影新聞,但他熱愛電影的初衷總能令後輩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本書是獻給每個渴望找到電影私密小宇宙的粉絲們一本不為人知的私密日記,看著看著,近半個世紀的電影故事,歷歷在目。」──影評人 膝關節
「好懷念那個讀報剪報的年代,值得收藏的還包括撰稿者與閱讀者間的惺惺相惜,而今,幸好有藍老師這本書供我們重溫那樣的情懷和時代意義。
即便你還來不及對書中提及的影片、人物產生興趣,依然能從作者內心深處猶如清純粉絲般的台灣電影魂,感同歷史紀錄的臨場喜悅,領會一位帶有風骨的新聞工作者,其所展現的情義與難得的幽默。」──導演 姜秀瓊
「自尚無網路的年代起一路至今,記者藍祖蔚的報導引領台灣讀者與電影握手,無接縫參與世界電影脈動。如今,藍先生自其豐碩的採訪經歷中,提煉出他最深刻難忘的電影故事;在高雄市電影館全力支援之下,其精鍊文字與珍貴館藏相輔相成,不僅構成一部精采絕倫的記者回憶錄,更完成了一本當未來人們研究台灣電影史時,絕對不容錯過的重量級著作!」 ──高雄市市長 陳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