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老故事如夢魘般讓我受苦?
Publisher:
Publishing Date:
ISBN:
Format :
Category:
Price:
◎蔡醫師這本書的重點之一在於闡明理論與實作永遠有一道鴻溝,百年來臨床實務技術的修正,解決了某些問題,但也看到了其他問題......
越來越多個案一開始就表明自己是邊緣型人格、是躁鬱症,自己會解離、有多重人格、有伊底帕斯情結,很容易產生移情等等,這或許意味個案對於自己的症狀有一定的認知,當然,也或許有更多的錯誤認知。透過網路媒介,有情緒困擾的個案自助管道越來越多樣化,這個趨勢對於心理治療工作者來說不見得是好事,假設診斷與症狀是一種防衛,一種阻抗,蔡醫師形容個案「只是說著一句死掉的語言」,然後安枕無憂、好整以暇地躲在一處庇護所或是蔡醫師形容的「古堡」中,也就是說,個案進入診療室前已經重度(再度)武裝(防衛)自己了。現今心理治療工作者面臨的現實挑戰是個案屬性從過去的neurotic與non-neurotic世代進入borderline與non-borderline世代,亦即個案的問題涉及更早期更深層的失落與創傷,人格碎裂的程度更嚴重,更缺乏彈性,治療難度更高。(李俊毅醫師)
◎在蔡醫師的大作【廢人心理學三部曲】第三部「廢人與迷惘」中,延續著廢人與憂鬱的核心主軸,這次所談的是千古不散的迷惘。好似說書人翻開了書,隨著聲音一落下,手杖一揮點,眼前就突然現出了婆娑幻化的潛意識,載浮載沉的看起來不太真實,但裡面會不會有著別有洞天的境地,或鬱鬱蔥蔥的桃花林呢?就這麼勾引人從幻境般的入口走探進來,讓人邊看邊猜想著「薩所羅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藏在古老村落裡到底有著什麼?為何會是心理治療師與病人交會的戰場?既可繁複遞變如萬花筒世界,又是每個人所建造出來的內在景象或用以保護自身的城牆?甚至「薩所羅蘭」它就自己活了起來,走到你的面前?!在【小小說】段落裡,從治療師第一人稱細膩的心思,看似具像化了潛意識幻想與心理治療中的潛意識交流(或交手),與艱緩的行走步調(或稱作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技藝吧!)但其實卻更突顯出「迷惘」的本質是多麼地空洞,令人困惑與捉摸不定啊!(李芝綺心理師)
◎蔡醫師以拼接方式將不同形式卻觸及迷惘的生命故事和探究串接著,一篇小說、一份邀請、一場聚會討論、一個回應、一齣舞台劇,有如運用蒙太奇的處理方式,讓不同距離和角度的拍攝鏡頭重組,構成獨特的影片邏輯。這些被提取、看似無秩序的章節,以阿莎布魯的獨角戲在更高一層的觀點上進行串聯和編輯工作,讓現實的洶湧波瀾景象與無法言說之境,被聚合在一個層次中,產生強烈的對比與想像空間。每個迷惘的結尾,悲傷的阿莎布魯現身都讓我感到好奇,這個常被用來描述亂七八糟,行為不合理的用語,在賦予具生命的角色之後,既在暗喻這樣的生命本身便充滿了迷惑和茫然,也讓古老的故事有了新意,緊扣著「廢人與迷惘」《為什麼古老故事如夢魘般讓我受苦?》的核心佈展。(劉玉文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