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
深色的背景之前
背景,常被視為陪襯。燈光打亮舞臺前方,主角動作清晰,背景模糊。但若我們將視線挪開,回頭看那些被標記、被壓抑、被遺忘的位置呢?本期《貢丸湯》想說的正是這些時常被忽略,卻與這島嶼上的每一個我們息息相關的生命風景。
從一份威權歷史記憶問卷開始,我們聆聽讀者如何在當代回望戒嚴制度留下的痕跡,細究那些無法輕易釐清的影響,如何一點一滴地滲入教育、生活與日常話語當中。蒐羅那些慎重回應的一字一句,一條時代路徑悄然浮現。這一次,我們也遞出邀請,帶著讀者也帶著自己透過書頁重新走讀新竹,顯影舊時的幽微裂痕——原來二二八、白色恐怖不只是過去式,透過許多轉譯與連結,仍然牽動當代的我們。
同時,本期《貢丸湯》也透過檔案資料與資訊系統,揭露「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的曲折過程,讓檔案不再只是冰冷數據,而是通往人與故事的鑰匙。當然,我們更看見真實的「人」,透過政治受難者施儒珍的胞弟施儒耀專訪,我們彷若再一次讓牆內牆外的生命交錯,將那堵頹傾的牆與記憶具象化。
說故事的方式不只有書寫,還可以是漫畫、繪本、展覽與選書。本期《貢丸湯》也談如何帶領對於議題有感的人們創作、創作與轉譯之間的平衡、將轉型正義帶入教學現場時,又如何為下一代搭起認識歷史的橋梁?
種種心情,我們化作這期封面的巧思,若您搓熱手心,敷上深黑的圖樣給予溫度,便有圖樣顯影而出。原來所謂背景,其實是一層又一層的底色,唯有透過注目、透過溫度,才讓主角成為敘事的主體。願這一期讓你更理解自己、理解這座城市,並開始記憶自己的故事。
封面故事
成為有背景的人
被竄改的敘事、被做記號的人生、被認定不堪的過去,這是政治受難者與其親友、家人的遭遇,他們的生命故事好似「背景」,被藏到國家歷史的內裡。
本期《貢丸湯》要帶你看見在威權時期的新竹,那些被忽略的背景。以問卷調查開場,尋找戒嚴時空的運行,與人們生命相接時觸發的感思;接著走入新竹地景的過往,顯影傷痕與鮮血,本以為被時間沖淡的不義和暴力,因在場而一一來到眼前;為了知道更多,「歷史偵探」運用檔案、史料、資料庫等辦案工具,看見「社會主義青年大同盟案」過程的暗湧;又或離開紙面,探進竹東林場的前世今生,也親自探訪白色恐怖受難者施儒珍的弟弟施儒耀,聽他述說與牆相連又處於牆外的人生。
當被認識的那刻起,舞臺上「背景」不再隱匿其後,而能躍上前臺搬演,若不願故事褪色,甚至能廣傳四方,「轉譯」工程的加入則為一大助力。「慢工文化」出版《來自清水的孩子》,以一套四冊的漫畫再現蔡焜霖曾陷囹圄的人生,負責人黃珮珊認為「非虛構是虛構的基礎」,點出身為轉譯者的說書人,其創作意識和生命經驗如何參與作品;「沃時文化」投入「畫話:人權教育繪本徵選計畫」,陪伴創作者尋找發聲的姿態、組織社群、挖掘繪本述說故事的可能性,盼望人權意識如星光,照耀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新竹高中圖書館主任黃大展,持續分享因白色恐怖案件未能畢業的學長故事,深化轉型正義教育,並積極透過選書、展覽,引導學生與社會議題對話,如橋樑一般,傳承竹中的人文精神。
你有什麼在乎的事嗎?那些無法置身事外的感受,從何而來?閱讀新竹政治受難者的故事,體會平常的生活場景之下累積的脈絡,你或許會有自己的答案,到時,你也將成為有「背景」的人,不是那種朦朧遙遠的背景,而是你在決定自己是誰時,足以成為基礎的沃土。
精彩內容
●事到如今的明白:威權歷史記憶調查
→告訴我們你怎麼想?解嚴後回看戒嚴影響
→若渴望了解臺灣不義歷史,問卷裡的提問和真心將是你的起點
●新竹路上觀察裡的不義塵埃:我們的恆常之途,他們的血路傷痕
→用走讀重構新竹身世,顯影埋藏傷痛的城市紋理
→尋覓白霧中的故事,來一趟風城暗黑旅行
●穿越迷霧當歷史的偵探:人人都能解密政治檔案
→化身歷史偵探,挖掘層層封裝的真相
→用檔案開啟塵封的故事,不忘記發生過什麼
●共譜此時此刻的牆、菜與蟲:施儒耀
→白恐時期大哥自囚十八年,施儒耀戒嚴解嚴交錯的人生
→近五十年的種菜日常,樹下牆邊萬物共生
●竹東林場的沉默記憶:白色恐怖下的小鎮身影
→跟著竹東人的腳步,解密竹東身世
→竹東林場的白色恐怖殘跡,內灣線小鎮與淡忘的過去
●虛構與非虛構的切片:慢工文化負責人黃珮珊
→如何敘說苦痛過往?虛實之間擴張共感的邊界
→漫畫才能做到的事情,慢工文化所相信的非虛構
●以繪本尋找星光:沃時文化執行總監蔡雨辰、藝術總監陳瑞秋
→怎麼跟兒童討論人權議題?沃時文化以繪本尋找答案
→培養創作的沃土,陪伴作品發芽成長
●迴盪在竹中的歷史回聲:新竹高中圖書館主任黃大展
→接棒新竹高中的人文精神,圖書館主任這樣做
→轉型正義教育有哪些可能?新竹高中圖書館的理念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