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1755:改變人類歷史的大地震
Translator:
Book design:
Distributor:
Publisher:
Publishing Date:
ISBN:
Format :
Category:
Price:
Jean-Paul Poirier Le Tremblement de Terre de Lisbonne
【多聞】叢書002
地理系必讀 → 地震理論們的生死存亡之戰
神學家必讀 → 被地震襲擊的上帝
哲學人必讀 → 地震,越想越不對勁
文學界必讀 → 來來來這裡有一批悲劇主題,不寫嗎?
潘昌志(科普作家/《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專文引言
1755年諸聖節的里斯本大地震,有如一扇歷史心鏡。震災不僅摧毀無數民宅,許多宮殿教堂也化為瓦礫,望彌撒的信徒傷亡慘重。這座虔信天主教、也是歐洲當年最繁華的都城,歷經震波、海嘯與火勢的輪番蹂躪,幾成廢墟。
里斯本怎麼會遭逢如此嚴厲的劫難?對廣大信眾而言,這無疑是上帝的意旨,但懲罰的對象及罪狀為何,卻眾說紛紜。這是啟蒙哲學的世紀,對於這些秉持理性思維的哲學家而言,如何在一個理性之光普照的世界中說明惡之存在,則成為不同陣營思想家爭辯的問題。他們提出的種種自認合理的詮釋,即是特定時空的心靈寫照。從中亦可看出歐洲一元思想的特性,無論是宗教上的一神信仰,還是貫徹哲學體系的理性思辨,皆是如此。
本書分為七個章節,作者首先由倖存者家書、報刊文稿等函件,描述當時的人眼中的災難始末,並以現代地震科學史的脈絡,重新審視大地震理論成因、救援措施和城市重建計劃。接著,作者概括性的介紹受大地震啟發的各類型文學作品,再對歐洲宗教界的反應進行分析,從哲學面呈現大地震如何影響樂觀主義與「世間之惡」的時代論戰;最後,作者透過比較不同地點與現代同等嚴重度的地震,解讀古今面對災變時的態度。
「求生」與「共生」,是本書面對地震的兩種書寫視野。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近年在「求生」的地震防災知識或許逐漸深入各類教育現場,然而,地震事件的文史面向卻往往被切割開來,地震科學歸科學、地震文學歸文學,遑論去理解地震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如果失去對劫難與防災求生思考的人文深度,便容易忽略另一種與地震「共生」的路徑。
今年(2019)適逢921大地震二十週年,而本書是迄今為止,臺灣唯一同時涵蓋里斯本大地震之科學與人文面向的法文直譯專論。我們希望藉由出版這本書,讓讀者在回顧曾經劇烈影響歐洲近代史的地震經歷之餘,能夠更多維地映照臺灣,期許臺灣社會也能慢慢找出自身面對地震、災難、乃至於面對自然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境文化—人文批判系列:【多聞】叢書 002
帳面上看來,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過量的資訊。然而,這些資訊的絕大多數,都是由一再重覆、習以為常的概念與框架所組成。除了印證原有的想像之外,我們並沒有真的知道更多;簡化的敘事化約了這個世界,減少了我們認識上的可能性。多聞叢書,希望透過更多不熟悉的切入方式,與讀者一起看見更多陌生的事物,指出自身習焉不察的盲點。多聞,然後知闕疑。
作者
讓 - 保羅.波瓦希耶(Jean-Paul Poirier)
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榮譽教授、法蘭西研究院之科學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院士。在地球物理以及地震相關研究領域皆有卓越的學術創見及著作。身為物理學家,他對於地球以及地震的思考也涉及人文思想的範疇,打破固有的藩籬,探索自然與文化間的關係。
譯者
翁德明
巴黎第四大學法國文學博士。重要著作有《古法文武勛之歌【昂密與昂密勒】的語文學評注》、《中世紀法文音韻的源頭與流變:以第九至第十五世紀之文學文本為例》。重要譯作有《玩笑》、《被背叛的遺囑》、《簾幕》(以上米蘭•昆德拉);《昨日之島》、《艾可談文學》、《倒退的年代:跟著大師艾可看世界》(以上安伯托•艾可);《聖尼古拉的把戲與皮耶爾•巴特蘭律師的笑鬧劇》、《再見吾后》、《一代妖后:潑糞刊物裡的瑪麗•安托奈特》、《裸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