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
Book design:
Distributor:
Publisher:
Publishing Date:
ISBN:
Format :
Category:
Price:
本書賣點 |
★泛科學成立6年來最好的禮物。(PanSci科學新聞網) ★真正切合「12年國民教育108課綱」,有助強化「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核心項目的最佳學習材料! ★6種做假手法、8種不得不當心的廣告伎倆、25種假新聞類型,一次告訴你! ★吳豐維(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雷雅淇(PanSci泛科學總編輯)專文推薦。 |
內容簡介 |
「PanSci泛科學」最受歡迎的破解偽科學與流言專欄──「科學新聞解剖室」第三部作品!
「在科學假新聞的研究領域裡,黃俊儒教授是臺灣用力最深的學者,他長期率領團隊監看與分析臺灣科學傳播裡的亂象,不僅提出批評也提出解方。在這本新作裡,還大篇幅分析了YouTube、LINE這類新興網路媒體或通訊軟體裡流竄的假資訊,我們收穫到的不只是還原真相的樂趣,更能感受到研究者嚴謹查證與追究到底的熱情。」──吳豐維
「你想過你每天會接觸到多少資訊嗎?真的有辦法每一則都好好判讀嗎?如果人們已然習慣跟假訊息為伍,且在不知不覺耳濡目染,就會如同許多心理學研究悲觀的結論:如果最初接觸的是錯誤的資訊,在後續的過程中其實很難去糾正這個錯誤,甚至有可能會加深偏誤。在這樣艱困的傳播環境之中,我們真的能有還手的餘地嗎?──還好還好,你打開了這本書。」──雷雅淇
○●○●○●○●○●○●○●○●○●○● 專家說──糖恐致癌,熱苦瓜水能治百病……,真實性有多少?如何確定? 新聞報導──臺灣留學生畫出全球第一隻彩色恐龍,日本女科學家要拍色情片……,可信度有多少?如何查證? 科學家發現──捷運通行會改變地球磁場,滑手機將導致失眠……,正確值有多少?如何判斷?
小心!你可能掉入假新聞的陷阱了!
沒有人能正確判斷每一則科學新聞的真偽, 也沒有人能輕易認定所有食安或健康訊息的對錯, 你唯一的應對之法,就是抱持著質疑的態度; 或者,追隨科學新聞解剖室,學習判讀的能力 ──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 ○●○●○●○●○●○●○●○●○●○●
掏心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
目次 |
【推薦序一】從「什麼是假新聞」到「假新聞何時開始」 【推薦序二】讓我們成為中斷謠言傳播的真相追求者 十種科學假新聞的類型──開始解剖前的基本認識 ※第一單元:走調科學家 1-1 親愛的,我把恐龍變彩色了?! 案情:誰殺了臺灣之光? 解剖:新聞如何傷害科學? 解剖總結:要小心「世界第一」的稱號! 1-2 性、謊言、AV片:科學家的胸部干你屁事?! 案情:日本女科學家論文抄襲事件冒出重口味? 解剖:科學報導為何變成八卦新聞? 解剖總結:看到科學新聞出現腥羶內容先要三思! 1-3 章魚哥閃邊去,霍金才是世界盃神算子?! 案情:霍金搶了章魚哥的寶座? 解剖:統計推理/預言/臆測,該如何區分? 解剖總結:勿將科學與玄學混為一談! ※第二單元:科學大誤會 2-1 萬磁王降臨,臺北捷運跨年夜又要改變磁場了嗎?! 案情:臺北捷運改變地球磁場? 解剖:地球磁場跟捷運有關係嗎? 解剖總結:誤解專業、誤下標題就會誤導民眾! 2-2 專家背書事件簿再一筆:吃糖會活化癌細胞?! 案情:糖是致癌的禍首? 解剖:糖,它有什麼殺傷力? 解剖總結:謹慎轉達專家的說明,不要自己腦補! 2-3 睡前滑手機八分鐘,相當於晚睡一小時?! 案情:是誰害你失眠? 解剖:滑手機為何讓你睡眠不足? 解剖總結:對於科學研究成果不應過度詮釋! ※第三單元:科學新騙局 3-1 熱苦瓜水能抗癌並救你一輩子,境外專家背書就可信嗎?! 案情:熱苦瓜專殺癌細胞? 解剖:世上有全效的抗癌物嗎? 解剖總結:對於內容農場的訊息要格外警惕! 3-2 每天睡前吃一點,不出一週白髮不見了!你試過了嗎?! 案情:為了長出黑頭髮被騙也甘願? 解剖:科學偽新聞的影片有什麼特徵? 解剖總結:不要輕易傳播內容農場的影片! 3-3 驚!奇!十大驚奇小常識,真的又驚又奇嗎?! 案情:「小撇步」跟「驚奇」怎麼會有關係? 解剖:訊息正確或錯誤的關鍵在哪裡? 解剖總結:對於驚奇小常識的正確性應該打折扣! ※第四單元:新媒體心法 4-1 六種你不能不知道的作假新手法 解剖一:釣人氣養平臺 解剖二:點閱率換現金 解剖三:高科技假影片 解剖四:刻意捏造的故事 解剖五:移花接木的故事 解剖六:斷章取義的資料 4-2 八種你不能不當心的廣告新手法 解剖一:打書變新聞 解剖二:偽專家真行銷 解剖三:網紅業配 解剖四:醫療聯廣平臺 解剖五:搜尋優化技巧 解剖六:個別化投放技術 解剖七:臨場感直播行銷 解剖八:無所不蓋的廣告 4-3 二十五種你不能不認識的假新聞類型 解剖一:假新聞的類型 解剖二:假新聞的防制之道
【後記】就算世界讓人不清醒,只要你還擁有判讀力 |
序/導讀 |
【推薦序一】從「什麼是假新聞」到「假新聞何時開始」 ────吳豐維(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臺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什麼是新聞(news)?顧名思義,新聞是特別強調「當下性」與「即時性」的資訊類型。因為搶快、求新的時間特性,讓人忽略了新聞的背後,其實藏著複雜的產製與消費流程。那是漫長與多方協力的過程,鑲嵌在由記者、編輯檯、廣告部門、媒體所有人、消息來源、廣告業主、系統業者、網路平臺到最末端閱聽人共同串連起的複雜生態。任何一個環節出差錯,都可能導致真相的誤聽、誤導、誤信與誤傳。假新聞的出現,不會只是結果,而是一整個過程都有連帶關係。因此,我們要追問的恐怕不只是「什麼是假新聞」(what is fake news),也必須包括「假新聞何時開始」(when is fake news)。
如何在假新聞產製與消費的多重環節裡偵錯,並加以導正?這一直是困擾學界、媒體與主管機關的難題,因為檢討到後來,都是整體社會的問題,你我他都是假新聞橫行的袖手旁觀人,甚至是幫兇。因此,身為閱聽人,若我們能習得判斷與解讀新聞真偽的素養,是值得開始的第一步。
在科學假新聞的研究領域裡,黃俊儒教授是臺灣用力最深的學者,他長期率領團隊監看與分析臺灣科學傳播裡的亂象,不僅提出批評也提出解方,《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已經是他在這幾年累積的第四本研究成果。隨著科技使用習慣的變遷,臺灣對抗假新聞的戰場,已經從平面/電子媒體這類傳統媒體,轉向了影音平臺、社群網路與通訊軟體,因此在這本新作裡,除了納入了許多新素材,也大篇幅分析了YouTube、LINE這類網路媒體或通訊軟體裡流竄的假資訊。在一篇篇有趣而深入的分析裡,我們收穫到的不只是還原真相的樂趣,更能感受到研究者嚴謹查證與追究到底的熱情。
除了偵探般的打假,本書最後的「新媒體心法」,更是值得讀者細細閱讀的章節。黃俊儒教授與團隊歸納出六種做假手法、八種不得不當心的廣告手法,更精煉了十多年研究科學假新聞的心得,區分了二十五種類型的假新聞,提出了具有學術價值的分析框架,也是你我日常生活中判讀新聞的最佳參照。
筆者在哲學系任教,深知「求真」對於人類文明的意義,如果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想像是奠基在假象與謊言之上,將不可能開展出開闊與深邃的文化。臺灣自從解嚴以來,對言論自由的保障與信仰已經根深蒂固,我們接下來的課題,是學習如何在言論的自由市場裡,辨識良幣與劣幣。要知道「假」與「偽」,不只是文明之敵,也是民主之敵。
【後記】就算世界讓人不清醒,只要你還擁有判讀力 ────黃俊儒(本書總策劃)
為什麼是後記而不是序言?
因為《新媒體判讀力》是科學新聞解剖室「判讀力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曲,我們從一開始就預設用三部曲來細細地談完三十六個經典案例,心想應該可以為這個時代的科學偽新聞做完整註解了吧!但是就在完成本書的同時,我卻也愈來愈不確定,這真的是一篇終局之戰的後記,還是另一幕易籃再戰的序曲?
在書寫本書的這段期間,社會接續發生了偽新聞造成外交官員之死、深假技術再進化、火紅YouTuber的潮起潮落等令人又悲傷又驚訝的事,大數據、演算法、AI等資料科學的激烈躍進,徹底改變了現代媒體的樣貌,也重塑了一般大眾的閱聽習慣。現在的網路科技有意無意地製造了許多分眾的陷阱,讓我們各自因為族群、生活環境、社交圈、興趣喜好的差異,而各自被趕往與自己氣味相投的同溫層。這些同溫層固然溫暖但壞處卻不少,除了造成誤以為全世界都跟自己同氣連枝的假象之外,更嚴重的是使人與人之間少了許多可以共同談話的基礎,讓溝通變得意外困難,甚至在有些人身上造成了某種「失語困境」,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不同世代的人、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因為說不上話而以吵架或衝突收場。在媒體頻道不多的年代,壞處是資訊選擇性不高並且有寡占的風險,但好處是有許多可以互相談論的共通話題;在媒體管道氾濫的今天,固然訊息豐富多元並且自由奔放,但大家在各自的資訊泡泡裡繁花似錦,卻在真實世界啞口無言。
《專業之死》(The Death of Expertise)的作者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就提到,一般民眾的互動過程中,彼此互看不順眼,然後吵成一團的原因不外是下列三點:一、自我矛盾;二、道聽塗說或以訛傳訛;三、自己也僅一知半解,加上禁不太起考驗的消息來源。這些狀況最明顯的莫過於政治選舉,總會因為立場不同而爆發爭執,但是選舉畢竟久久才一次,日常生活裡各種柴米油鹽的訊息判讀,可能才是態度及能力養成的重要關鍵,如果民眾對於各種切身相關的議題總是抱持著關心但不求甚解的態度,最後也就造成了偽新聞得以不斷滋生的溫床。就像社群媒體所助長的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去激發「見笑轉生氣」的任性,「不是真的又如何?我偏偏就是要這樣!」這種賭氣讓「後真實的世界」不發生也難。因此在資訊解放的現代社會裡,看似讓我們擁有了更多判斷事情真偽的利器,但事實卻好像不是如此,我們的判讀能力可能都不進反退了。
不管哪個年代,不同形式的「媒體」終究是人類交換知識及經驗的重要來源,但是現在這個世界卻額外給大家出了一道特殊難題,就是在享用內容前還得先對於消息來源具有好的判讀力,像是得先將媒體訊息送去安檢一樣,通過了才能真正享受那些新知所帶來的功能及有效性。世界變化之快,每個人都不可能在學校裡習得未來進入社會後所需要具備的一切知識和技能,我們甚至很難斷言再過五年、十年,這個世界的媒體又會變成什麼樣貌!
科學新聞解剖室的宗旨並不是把自己當作是遇到偽新聞就立即現身的打假英雄,要知道偽新聞就像是變形蟲跟雜草的組合體,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除非擁有斬草除根的判讀能力,否則很難根絕這些惱人的增生蔓延。所以我們把自己定位為協助一般民眾鍛鍊判讀力的團隊,因為只有掌握能夠對於現代資訊不斷進行剖析與解讀的判讀力,才可以真正在這個世道裡過得安穩。
在完成最後一部曲的同時,也剛好遇見臺灣十二年國教一○八課綱正式上路,綱要中將「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列入主要的「核心素養」之一,如果這系列書籍內容可以藉此豐富課綱裡的教材,並讓更廣大的學子受益,那真會是令人欣喜的發展。當然事情也可能不盡然會如此完美發展,原本我一直想像在提供了三十六個經典案例之後,我們應該已經囊括了所有科學偽新聞的作怪模式,在這三部曲完成後,科學新聞解剖室就可以收工了,但是眼看著愈來愈神奇的新媒體發展,加上未來各種人工智慧科技的攪局,讓這項工作很難樂觀地就定格在這最後一部曲上。
不過,任何工作總是會有階段性目標,就算世界如此讓人不清醒,但我深信只要擁有好的判讀力,就像擁有了「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的配備,定能制伏那些頑強的偽新聞。所以是序言還是後記,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
內文摘錄 |
【1-2 性、謊言、AV片:科學家的胸部干你屁事?!】 ✒案情:日本女科學家論文抄襲事件冒出重口味? 有一天解剖員看到一則新聞:〈道歉露胸部是常識!日出版社捧一億誘美女科學家脫衣〉 ,眼珠差一點掉出來。科學新聞常常被移花接木、加油添醋就算了,這次倒是第一次看見鹹溼版的科學新聞。
這起事件的始末要從二○一四年一月談起,當時日本理化學研究小組(RIKEN)關於「萬能細胞」(STAP細胞)的研究登上了權威科學雜誌《自然》(Nature)期刊。由於這項研究能以更便宜、快速且安全的技術用於治療眼睛、心臟與腦部等相關疾病,甚至比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山中伸彌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還有效率,所以引起國際媒體大幅報導。加上研究團隊召集人小保方晴子年方三十的亮麗外型,更以「美女科學家」之姿受到媒體高度關注。
只是好景不長,同年二月,這項研究就被同行科學家質疑作假。經過一系列調查之後,發現不僅該篇論文的內容涉及偽造,就連該美女科學家的博士論文都被追查出有抄襲的嫌疑。四月,調查認定該篇論文確實有捏造及竄改圖片等違規,研究小組不得不公開向大眾道歉,原本被譽為「世紀大發現」,瞬間變成日本科學史上的重大醜聞。七月,《自然》期刊更撤下了該篇論文。
就在研究不斷遭受質疑,並進入調查細節的階段,八月卻驚傳小保方晴子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笹井芳樹上吊自殺身亡。在這一系列事件之後,就沒有來由地出現了這一篇「道歉露胸部」的報導,為整起事件締造了前所未有的爆炸亮點。標題雖然吸睛,但是也太跳tone了吧?這則新聞的整個誕生過程都太可疑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解剖:科學報導為何變成八卦新聞? 一、科學家也是正常人 可能是體制內科學教育的僵化與媒體漫無邊際的塑造,讓一般人對於科學家的印象常常停留在兩種極端的觀點上,一種極端是將科學家描述成十分聰明、嚴謹、認真與專注,為了科學研究可以廢寢忘食,甚至不通情理。另外一種極端就是把科學家刻畫成帶點神祕與怪異,甚至是瘋狂、有野心、想要征服世界等。
但是真實世界的科學家都介於這兩種極端之中,會有認真、投入與執著的一面,卻同樣有與常人無異的行為舉止,例如在進行研究之餘,也要參加很多無聊的會議;既需要討論研究進行的方向,也需要討論研究室的茶包需要買幾包、中午便當要訂哪一家。
科學家也是正常人,同樣有七情六欲、愛恨情仇,就像一般人會遇見的人一樣。在科學史上,確實曾有少數科學家作假、偽造、便宜行事,甚至是沾惹緋聞、人緣不佳、暗箭傷人等情事,不過也許比例上就跟一般人會發生的差不多,並不特別高尚,也不特別卑劣。這則新聞有需要故作鹹溼的花邊報導,只為呈現出神聖與下流的反差嗎?
二、科學社群的密切關係只有緋聞一途? 本事件最出乎意料的發展之一,就是女科學家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上吊自殺。當時就立即有臺灣媒體引述日本八卦雜誌,報導一則以〈師生不倫戀?日媒:亂倫研究室〉 為題的新聞,繪聲繪影地描述這幾位主角科學家之間的曖昧關係。不禁讓人想反問,即使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科學家彼此間的親近關係,只有戀情、緋聞這一種選項嗎?
自從科技發展從「小科學」演變至「大科學」,「科學家」就變成是需要群策群力的專職工作者。這裡的「小科學」指的是在過去的年代,科學家透過個人能力就可以探討科學、自然界的理論;而現在的「大科學」更需要透過「團隊」方式進行科學研究或科技活動,牽涉的範圍大、經費多、人員廣。所以科學團隊成員之間的密切合作及榮辱與共,原本就是這個時代的共同特點,尤其是日本的學術文化傳統更加重視師徒之間的階級與結構關係。前輩與晚輩之間的關係,可能交雜著師生、家人、朋友等複雜的情感,男女情愛只是其中的可能選項之一。偏偏對於媒體而言,沒有任何選項會比男女情愛更具有吸引力。
三、報導重點符合比例原則嗎? 比較主流平面媒體,總計國內四大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針對這起事件發布了三十三篇相關報導,共有一萬七千二百五十八字。一開始在「研究發展階段」,也就是報導發現萬能幹細胞、科技突破等,只有兩篇、七百四十二字;到之後的「調查階段」,包含期刊論文遭質疑、博士論文造假、期刊論文遭撤除等,則有十七篇、八千六百九十八字;在最後的「八卦階段」,也就是女科學家指導教授自殺、傳聞要拍寫真集/AV片等,竟來到十四篇、七千八百一十八字。換算每一篇的報導文字量,可以看見「八卦階段」的關注度明顯高於其它階段,你認為這樣的分布符合比例原則嗎?
整個過程可以看成是:一開始是乏人問津的「研究發展階段」,「調查階段」逐漸引起關注,最後進入香豔刺激的「八卦階段」。從這些報導比例來看,臺灣媒體的「重鹹」口味表露無遺。不瞞大家說,解剖員還真的是看到笹井芳樹博士自殺的新聞,才開始認真追溯這整起事件(慚愧!)──臺灣媒體「畫錯重點」的才能,算是對於科學傳播的另類貢獻嗎?
四、這個八卦新聞如何生出來的? 整件故事的演變,不僅具備了許多小說該有的懸疑橋段,情節峰迴路轉,更彷彿進入「風水世家」與「藍色蜘蛛網」的戲劇裡。你可想過這些報導的題材又是如何被挖掘出來的嗎?
到了「八卦階段」的後半段,在臺灣就開始有媒體將這起科學事件與師生戀、不倫、亂倫結合,確實是引起一般民眾好奇。當年九月,整起事件的鹹溼高潮來到最高峰,〈日AV業者重金誘美女科學家拍實驗室性愛〉 、〈扒光F奶美女科學家,日AV界捧兩億〉 ,媒體之間輸人不輸陣,爭相「加碼演出」,不知情的閱聽者還以為點進十八禁的網頁。
如果追溯這些消息來源,可以發覺這一系列報導都源自於日本以情色及八卦聞名的《週刊實話》雜誌,其中有一篇〈三家出版社以一億日圓競邀小保方晴子「以懺悔之名全裸演出」〉 的報導,提供了臺灣媒體註解這起科學事件的養分,從情色週刊挖掘科學新聞,該感謝媒體業者的鍥而不捨嗎?在一堆內衣褲裡面翻攪出科學新聞的題材,真難為你們這種另類的拼勁了!(含淚敬禮)
五、西方主流媒體的態度 臺灣眾媒體雖然有志一同,但西方主流媒體又是如何報導這一則新聞的呢?口味是不是也和臺灣一樣,在「研究發展階段」後進入「調查階段」,緊接著就進入「八卦階段」呢?很遺憾的是,西方科學記者好像對小保方晴子的AV片不太有興趣。
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路透社(Reuters)、BBC(英國廣播公司)等網站上輸入關鍵字「Haruko Obokata」(小保方晴子)檢索,可以看到報導的觸角從研究突破、論文造假疑雲,到Yoshiki Sasai(笹井芳樹)自殺等,討論其中的可能研究貢獻及研究倫理問題,就是沒有提到女科學家的身材。再看看以八卦聞名的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該網站也只有「調查階段」的報導,沒有寫真集,更沒有AV片。
莫非只有臺灣新聞媒體注意到日本《週刊實話》的報導嗎?只有臺灣新聞媒體會看著科學家的身體意淫?面對科學的發展,我們的媒體是不是擁有迥異於先進國家媒體的觀點呢?臺灣媒體絕無僅有的思考模式真是太可疑了!
✒解剖總結:看到科學新聞出現腥羶內容先要三思! 總結前面的解剖結果,這一系列科學新聞報導缺乏瞭解科學事件的重要內涵,「萬能細胞」的發現有它的重要意義,「科學倫理」的問題更是值得反思與警惕,但是臺灣媒體全都不在乎,反而喜歡在亂倫、性愛、脫衣、F奶等關鍵詞下,榨出科學家身邊僅存的八卦餿水,並且毫無避諱刊登許多未經查證的謠言。綜合這一次分析,本解剖室對這一系列新聞報導給予以下評價:九顆骷髏頭!
【4-3 二十五種你不能不認識的假新聞類型】 二○一八年九月,燕子颱風侵襲日本關西,當時關西國際機場因為受到颱風重創而關閉,許多國家的旅客因此受困機場,詎料意外引發假消息流竄,導致臺灣駐日代表處遭罵翻,並間接造成我國外交人員的生命折損。這一事件引發國內外社會的震驚,也真正讓大家注意到偽新聞的嚴重性。
颱風新聞的亂象,已經是過往科學新聞中被討論許久的問題,但是因為社群媒體推波助瀾而造成人命損失,還真的是第一次,解剖員每次回想起這一起事件都覺得十分痛心。經過這一次經驗,許多媒體研究者紛紛提出了遏止偽新聞現象的看法,卻也因為議題的複雜性而膠著在立法管制及言論自由之間,難以達成共識。但是如此嚴重的問題真的可以任由它恣意蔓延下去嗎?一般民眾對於偽新聞到底應該有什麼程度的瞭解,才能成功地辨識及警覺呢?
科學新聞解剖室從二○一四年開始關注科學新聞的演進概況,每天解剖員們都花不少精神關注臺灣科學偽新聞的樣貌,可以說看盡了各種光怪陸離的報導與傳播型態,深知如何從天天都在變形與演化的偽新聞裡「畫下那條識別真假的線」,是這一連串問題的關鍵所在。
要能夠清楚地針砭偽新聞以及它們的產地,最好的方式是能夠先針對偽新聞有比較全面及明確的界定,就像是畫出地圖一樣。如果每個人手上都有這樣的地圖,每一次看見「怪怪」的新聞,就能夠按圖索驥去瞭解這一則新聞的可信度及嚴重性,並定位它的怪奇指數,作為判斷的參考依據,一定可以避免很多不應該出現的情況發生。
這一張複雜的地圖該如何畫出來呢?
✒解剖一:假新聞的類型 綜觀科學新聞解剖室所監控的各種偽新聞樣貌,有兩個重要的向度需要在分類偽新聞時審慎考量,第一個是「偽新聞的虛假程度」,也就是:它到底有多假?是稍微不精確,還是完全虛構?第二個是「製造偽新聞的意圖程度」,也就是:它到底有多故意?是不小心的疏失,還是完全蓄意?這兩個向度直接影響了偽新聞的影響性及嚴重性,是每個閱聽人都需要謹記在心中的兩把量尺,對於判斷偽新聞的性質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接著,我們從過往所累積的經驗裡面,將「偽新聞的虛假程度」依據嚴重性不同再區分成五個層次: A. 完全虛構:全部的說法都是無中生有,也就是:全部都是瞎掰的啦! B. 明顯錯誤:說法有明顯的錯誤或是與事實不符,甚至曲解原來的事實。 C. 似是而非:正確說法與錯誤說法互相摻雜,也就是:有點對又不會太對,有點錯又不會太錯。 D. 訊息不全:相關說法不夠精準,有時是資料不夠齊全或是有所缺漏,導致訊息不完整。 E. 反映真實:說法反映了正確的事實狀況。
依照相同的邏輯,我們也可以考量發出該新聞的動機規模的不同,將「製造偽新聞的意圖程度」同樣區分成五個層次: a. 系統顛覆:為遂行某一政治目的,透過機構的力量刻意連結其他網絡來製造議題,例如國家、政黨等級所散播的偽新聞。 b. 塊狀入侵:基於該議題的發酵會帶來的利益價值,刻意製造議題,例如內容農場、傳統媒體、新媒體或自媒體等所製造的偽新聞。 c. 點狀推播:因為議題有趣、與生活相關,所以自發地設定與製造該議題,例如個人因為關心某項疾病而製作了帶有偽新聞成分的相關警示訊息。 d. 隨機發生:某些特定時事發生所隨機驅動的議題,例如地震後經常流傳各種逃生方法、流感發生期間謠傳最有效避免傳染飲食法等。 e. 完全無意:在文化與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自然而然醞釀出來的議題,例如某些偏方、軼事、傳言等。
如果我們進一步將這兩個向度彼此關聯起來,就可以透過排列組合交織出二十五種偽新聞的類型。這麼多種偽新聞都確實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世界中,以下便列舉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類型,例如前述日本關西救災議題的報導,就屬於Bb類型(明顯錯誤/塊狀入侵),原本僅是社群網絡間流傳的訊息,但因為媒體認為這個議題具有話題性,在沒有查證之下做出了錯誤的報導,甚至因為政治因素而刻意誇張或扭曲事實。同裡,在選戰中經常出現攻擊敵方陣營的新聞,有的進行假民調模糊視聽,有的編造假議題惡意抹黑,尤其是透過國家力量所進行的介入,就屬Aa類型(完全虛構/系統顛覆)。
其他常見的狀況還有內容農場為了追求點擊率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因此依據各種熱門關鍵字去組織與編排吸睛文章,依據浮誇程度的不同,多數會介於Ab(完全虛構/塊狀入侵)或Bb(明顯錯誤/塊狀入侵),而其他不論是傳統媒體或是新媒體,在追求收視率的前提下,也經常會製造出偽新聞,像是前面章節中所提及多年前震驚社會的「腳尾飯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再例如同樣是前面章節中所提及跨年期間「電流太強,北捷改變地球磁場」的報導 ,就是媒體記者分不清楚地磁的「量測值」及「真實值」之間的差別所犯的錯誤,內容似是而非、真假參半,屬於Cb類型(似是而非/塊狀入侵)。其他像是幾年前水上樂園因為舉辦彩色派對,粉塵釀成火災並造成多人死傷的「八仙事件」,在媒體中經常被誇大成「八仙塵爆」的說法;或是長輩文裡面經常會出現沒有出處的防癌資訊、完全無中生有的「教授叫大家不要喝茶裏王」的LINE訊息、引述專家看法卻沒有標示時間點的烏龍防霧霾訊息等,都可在這個架構中找到相對應的位置。
✒解剖二:偽新聞的防制之道 偽新聞類型這麼多元而複雜,幾乎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社會在資訊傳播的管制上最棘手的問題,在有關偽新聞防治的各種討論中,有人覺得應該完全交由個體去自力救濟,有人主張要透過立法予以管制(至於援用什麼法規也有不同意見),有人期待未來AI科技成熟可以幫忙偵測最新的偽新聞,有人認為這些都是指標不治本,唯有落實媒體素養教育或是讓更多好新聞可以出現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這些論述都有其立論的依據及背景,也都援用與自己問題情境相應的案例,反而使得討論缺乏交集。
解剖員認為這些意見不容易有交集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偽新聞在網路時代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風貌,不僅演化及增生的速度驚人,它的樣態更是難以被窮盡,所以就容易造成討論無法對焦的情形。複雜的問題本來就沒有簡單的答案,對付這樣滑溜的變形蟲,必然需要透過各種不同的處方,猶如雞尾酒療法般多管齊下才可以達到功效。依照前述的二十五種偽新聞類型,可以看出不論是立法遏止、事實查核、媒體素養教育等作法都是必要的,只是在實踐上需要有不一樣的分工,各自有各自的責任區,這個責任區的劃分如附圖。
需要進行法規規範的區域應該要以新聞虛假程度上是「完全虛構」或「嚴重錯誤」,在產製意圖上是「系統顛覆」或「塊狀入侵」,兩者所交織的偽新聞範圍作為主要管制區。這些意圖明顯並且足以顛覆社會安定的偽新聞,不宜僅以泛自由主義的方式兩手一攤不加處理,這樣看似民主,但其實很容易被龐大的政治機器上下其手,所以應該要有規範及導正的作為。
各種民間或政府部門所成立的事實查核平臺或新聞澄清專區,則可以把看管的範圍再擴及虛假程度是「似是而非」,以及在意圖上是「點狀推播」或「隨機發生」的範疇。這個範圍比立法管制區大,但也不是含括所有的類型,因為若防守的範圍過大,不僅傳遞的速度快不過偽新聞,更會因為無法窮盡所有議題而失靈。先前就發生過官方的即時新聞澄清專區,連運動選手的Facebook訊息都拿出來當成政策性澄清,模糊了守備範圍。如果大家覺得「你連這個也要管?」的話,當然就失去了該區域的功能。
最後,剩下未盡的區域,也就是最大的範圍,就應該全部歸給媒體素養教育了,因為剩下的這個區域滲透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環節及常民文化中,它甚至是情意、價值及思維模式的綜合體,管道繁多,無孔不入,只有透過提升全民素養才能有效消弭。這部分的修鍊當然是最緩慢,但卻也是唯一可以治本的方法。
當然,即使是透過如此結構化的區分,我們還是會發現裡面仍有許多劃界上的模糊地帶,畢竟偽新聞的性質真的變化得太快了。但是解剖員相信,就像打怪遊戲般,想徹底攻克敵人的陣地,我們只要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張偽新聞的攻略地圖,並且透過日常生活經驗的累積,進行更詳細的類型定位,就有機會對於偽新聞的問題分進合擊。
✒解剖總結 二十五種偽新聞類型會不會太多了?這樣怎麼記得住?其實並不成問題,這張地圖主要是希望能在大家心中建立意象,每次看見不太尋常的訊息時,都能透過這張圖立即質疑:這則訊息到底有多真?製作這訊息的人到底有什麼意圖?如果訊息能夠成功通過這兩道關卡的篩選,才可以算是有效的訊息,而這正是新媒體時代中人人都需要具備的科學傳播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