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班:那些性別革命尚未完成的事

Author: 

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

Translator: 

張正霖 博士

Publisher: 

Publishing Date: 

2017-09-07

ISBN: 

9789869470827

Format : 

平裝
448
14.8 x 21
初版

Category: 

Price: 

500

打臉仇女自助餐,告別感情豬隊友!
臥底客廳的社會學家Arlie Hochschild
從個案家庭的生命故事解析「愛情剝削」
讓人看見性別革命究竟哪裡受了挫
一本男、女、同、異的伴侶都需要的平權之書

★紐約時報書評年度社科好書
  
「只要結婚就可以不用付我薪水,能免費使用我,所以很務實。你這樣是剝削我對你的喜歡。」—《月薪嬌妻》
  
◎妳/你是否白天上班,回家後繼續做家事加班,並感到身心俱疲?
◎妳是否曾經得在事業成功與婚姻美滿之間做出痛苦的抉擇?
◎妳珍視的另一半,是否常因家務分配或育兒方式與妳爭執不休?
◎面對網路仇女言論所謂「兩性早就已經平等」的論調,妳不以為然卻又不知從何反駁?
◎身處低薪化、少子化的當代,妳是否曾在生或不生掙扎,並寄望更友善的托育政策?
◎我們該如何重新衡量家務勞動的價值,讓整個社會創造出對家庭、對孩子、對各種性別的人皆更友善的大環境?
  
幾十年前─
當大量女性人口步入就業市場,變得經濟獨立,性別平等的烏托邦,彷彿露出一道曙光。
眾人紛紛期待這場「性別革命」的開展。
  
然而─
在家庭的景象中,我們往往看到職業婦女要扛起重責大任,在「第二輪班」中繼續從事家務勞動。
在事業及家庭之間蠟燭兩頭燒的女性,因此更容易在職場撞到所謂的「玻璃天花板」。
  
為了─
瞭解伴侶們性別互動的真實樣態,社會學家霍希爾德(Arlie Hochshild)深入十數個家庭,親身觀察性別觀念、生命歷程及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他們的行動。
她讓我們窺見每個家庭中那本難念的經;而看似獨一無二的個別家庭困境,背後原來也有某些共通的文化機制在作用。
  
因此─
有別於流行的仇女言論說法,性別平等其實遠遠還沒有到來。
不論男、女、異、同,我們都得擺脫各種關於「家庭」的迷思,並催生更性別友善的育兒及勞動政策,這場進行到一半的性別革命,才能繼續走下去。
  
專業推薦
  
☆沈秀華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梁莉芳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楊佳羚 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藍佩嘉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序)
  
▍「在工作場所妳是在上班,回到家,妳也是在上班。然後又回到工作場所,又是上班。」
  
▍「我照顧凱文(他們的兒子)。我打掃房子。我付帳單。我買慶生的東西。我寫聖誕節卡片。我已經是個單親媽媽了。」
  
▍每年多出來的那一個月的工作,等於是一種間接的、女性在家庭裡支付給家庭外部的經濟歧視。
  
▍父權制沒有消失,僅是新瓶換舊酒。在舊的父權形式中,女人被迫在私領域裡服從專橫的丈夫,受制於不公平的婚姻……但同時也在其中得到穩定的經濟基礎。新形式的父權,女人不僅自己賺得所需,還要自己料理一切。
  
▍既有研究也顯示,男或女同性戀伴侶比異性戀伴侶更傾向分攤第二輪班。
  
▍夫妻所謂「好的溝通」經常意指,對彼此在照顧家中生活所付出的一點一滴,兩人擅長表達感謝。幫忙學校的戲劇演出、協助小孩學習閱讀、懷著心意煮頓晚餐……這些是婚姻交易中的黃金與銀兩。到現在為止,與「新好男人」結婚的女性還是幸運的少數。
  
▍但是,當政府與社會形塑新的性別策略,當年輕世代有學習的榜樣,就會有更多的男性與女性能夠享受悠閒的身體律動以及自由的歡笑,因為家庭生活就是家庭生活,而不是第二輪班。
  
▍最膠著的婚姻,一般來說是發生在雙方都重視事業甚於重視家庭,並且為他們在家裡應該扮演的角色產生爭執的情況。沒有任何其他種婚姻比這種婚姻更缺乏感謝、交流的內容如此著重在爭執的主題上,而婚姻的生命跡象如此微弱。
  
▍真正影響婚姻幸福的因素,是丈夫做家事的意願。
  
▍「在我的青少年時期……我就發誓我絕不利用性從男人身上得到我想要的。這樣不自重也有損尊嚴。但當伊凡拒絕承擔他的家務責任時,我卻如此做了,利用了性。我對伊凡說:『要不是每天早上一醒來要面對這麼多事情,我也不會每晚這麼疲憊、性趣缺缺。』」—報導人南茜
  
▍「對,她沒有照顧我MCP(男性沙豬)的需求。但我無法沒有這樣的需求啊,我在這種社會長大,我也是社會的受害者阿!所以我可以有這樣的需求,沒有罪惡感。我只是不能表達出來!」—報導人賽斯
  
▍「真的很難過我有兩個女兒,她們都將走進我要應付的那個世界。……如果有個兒子就好了,他不必面對這些矛盾,可以有身為男性的好處,可以毫無保留地專注於發展自己的聰明才智。我這種想法,應該蠻可悲的吧!」—報導人妮娜
  
各界讚譽
  
在我們時代裡,這是一本討論典型家庭束縛的最好傑作。—紐約時報書評
  
這本書分析了兩性的工作與家庭常規對人們的影響,沒有任何一本書得以超越此書對於雙薪家庭敏銳、透徹與爭議性強的研究。—新聞日報(Newsday)
  
迷人、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讓我們重新省思婦女運動的未竟之處。—為人父母(Parenting)
  
由於Hochschild的研究,「第二輪班」成為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概念:對眾多女性而言,下了班往往還得在家裡上第二個班。這本書中文版的問世,讓台灣讀者得以藉由Hochschild的生動描述,看到不同背景的美國異性戀家庭關於家務育兒的困境與協商策略。在同樣缺乏公共托育的台灣,更令人覺得心有戚戚,並讓人重新思考台灣托育與性別平等政策。是值得一讀的好書!—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因為婦女運動的努力,台灣女人在勞動、教育以及政治參與,創造了新的扉頁,不少媒體和研究卻認為,女人的經濟獨立造成高離婚率。霍希爾德的研究不僅戳破這個普遍的迷思,也指出親密關係的關鍵殺手是婚姻中停滯的性別革命。經濟變遷下,女人的生命經歷快速的改變;男人與國家還來不及回應這些劇變,這本書將看似個別的家庭議題,指向性別體制與結構所形塑的困境。—梁莉芳(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書精彩的田野發現,駁斥了許多常識性的預設或簡化的因果解釋。……除了資料豐富、分析精彩,本書的寫作風格,更讓它成為美國大學課堂的社會學必讀書。—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作者簡介

亞莉.霍希爾德(Arlie Hochschild)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系教授,其作品已被翻譯為十六國語言,同時身兼過《紐時書評》、《瓊斯夫人雜誌》、《美國展望》等媒體的專欄作家。她的首本著作《情緒管理的探索》(The Managed Heart)針對空服員進行研究,當中提煉出的「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概念享譽學界。此後她持續關注情緒、性別、家庭、勞動、親密關係等領域,著有《時間麻煩》(The Time Bind)、《外包時代》(The Outsourced Self)、《私密生活的商業化》(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timate Life)等書,並曾合編《全球女性:新經濟下的褓姆、女傭與性工作者》(Global Woman: Nannies, Maids, and Sex Workers in the New Economy)一書。近來的研究興趣則轉向美國右翼的興起及其集體情感,最新的作品為《在家鄉的異鄉人》(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本書曾獲選為紐時書評1989年的年度社科好書,並於2003年、2012年再版★

譯者簡介

張正霖 博士

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員,兼任文化部「藝術銀行」主持人。曾於臺灣、英國、荷蘭等地學習和生活。曾擔任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研究員、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特聘人員、蘭陽博物館組員、國美館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荷蘭萊頓大學文化領域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2011年公務員高等考試文化行政類科榜首,擁有豐富之管理經驗。研究興趣為性別研究、藝術社會學、視覺文化分析、華人當代藝術、博物館理論與實務等,亦深入處理藝術管理、文化政策、公共關係等範疇。近年來,積極從事相關專書、論文及評論的出版外,並主持及參與相關領域之研討會、座談會、工作坊、論壇、演講、推廣教育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