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
Book design:
Distributor:
Publisher:
Publishing Date:
ISBN:
Format :
Category:
Price:
作者簡介 |
科學新聞解剖室 科學新聞解剖室官網 http://scienceanatomy.blogspot.tw/p/blog-page.html PanSci 泛科學專欄 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scinews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新聞在意的卻僅是快門的一瞬間。」
這是以推動優質科學傳播工作為己任的科學新聞監督平臺,結合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專家及義工,目的是用一般民眾都能理解的語言,帶領大家推敲科學新聞的疑點,鼓勵大膽懷疑眼前的科學新聞,避免錯誤報導繼續蒙蔽我們的視聽。
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2016)。
總策劃──黃俊儒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者,PanSci泛科學及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解剖員陣容】
|
內容簡介 |
「PanSci泛科學」最受歡迎的破解偽科學與流言專欄──「科學新聞解剖室」第二部作品!
小心!你即將掉入偽新聞的陷阱!
沒有人能正確判斷每一則科學新聞的真偽, 也沒有人能輕易認定所有食安或健康訊息的對錯, 你唯一的應對之法,就是抱持著質疑的態度; 或者,追隨科學新聞解剖室,學習判讀的能力 ──讓自己的人生不再被誤導! ////////////////////////////////////////////////////////////
專文推薦 朱家安 沃草公民學院主編、哲學雞蛋糕腦板 賴以威 臺灣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良心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李旺龍 成功大學材料系暨奈微所教授、科技部科普活動推廣規劃案主持人 李偉文 牙醫師、環保志工、《看新聞學思考》作者 林陳涌 臺灣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 洪振方 高雄師大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徐美苓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特聘教授 郭至楨 中廣新聞網節目主持人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 楊倍昌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鍾昌宏 12年國教課綱審議委員、臺中市自然與生活科技輔導員 顏聖紘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
目次 |
十種科學偽新聞的類型──開始解剖前的基本認識 推薦序──賴以威:讓新聞成為科學的起點 推薦序──朱家安:不惜得罪一卡車人,也要抵禦錯誤 自序──你值得更美好的生活,不要被科學偽新聞耽誤了
※讓科學拉你的人生一把 1-1 你悲慘的人生,真的是因為水逆嗎?! 案情:一切壞事的元凶都指向水逆? 解剖:什麼是「水星逆行」? 解剖總結:老師不見得是對的! 1-2 宣揚禱告的效能就必然得跟科學過不去嗎?! 案情:信仰與科學的衝突引爆? 解剖:信仰如何結合科學? 解剖總結:美好人生不可缺少科學知識! 1-3 心存善念救地球:情緒可以改變世界?! 案情:發現了能改變世界的超能力? 解剖:到底DNA是什麼? 解剖總結:小心極度肯定口吻的科學報導! 1-4 別自作多情了,狗狗其實不喜歡被抱?! 案情:誰讓狗狗焦慮了? 解剖:人狗之間如何互動? 解剖總結:媒體偷懶,大眾被迫偏食!
※逃出科學偽新聞的陷阱 2-1 室內晾衣就等於慢性自殺?! 案情:誰都看不出來的殺人手段? 解剖:真的不能在室內晾衣服嗎? 解剖總結:冷靜看待週期性出現的新聞! 2-2 天天一杯毒:濾掛式咖啡溶出致癌物?! 案情:用嘴巴殺人的專家? 解剖:濾掛咖啡究竟能不能喝? 解剖總結:媒體必須善盡求證的責任! 2-3 教授說「茶裏王」有毒,你就信了嗎?! 案情:可憐的教授背黑鍋? 解剖:有毒的飲料能在市場上販賣? 解剖總結:小心沒有技術門檻的謠言病毒! 2-4 一週四次鹽酥雞,年紀輕輕死於大腸癌?! 案情:妙齡少女離奇死亡? 解剖:鹽酥雞招誰惹誰? 解剖總結:要小心太過聳動的醫療案例!
※培養判讀力迎接新生活 3-1 霍金也在世界末日的傳說中參一腳?! 案情:世界級知名科學家被栽贓? 解剖:世界末日能被預測嗎? 解剖總結:誇大是科學偽新聞的第一破綻! 3-2 幹──細胞無所不能,是養顏美容第一聖品?! 案情:是廣告還是詐騙,讓人分不清? 解剖:幹細胞真的無所不能嗎? 解剖總結:時時抱持質疑的態度很重要! 3-3 從奶嘴到保險套都致癌,臺灣生育率還有救嗎?! 案情:找到低生育率的新凶手? 解剖:致癌這麼容易嗎? 解剖總結:媒體外電新聞不應該缺乏檢核! 3-4 日本博多車站的工程傳說是神話還是鬼扯?! 案情:埋藏在地底下的祕密? 解剖:有絕對安全的施工方法嗎? 解剖總結:科學新聞不能流於情緒! |
獲獎紀錄/暢銷紀錄/媒體推薦 |
前作《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曾獲: 2016 Readmoo年度最推薦電子書眼光犢具獎(人文洞察類) 2017 Readmoo百大暢銷電子書(自然科普類) |
內文摘錄 |
[推薦序1] 讓新聞成為科學的起點
賴以威 臺灣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 「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勾踐宣稱,很多人都忽略了大便所帶來的訊息。他只要嘗一口大便,評估其香臭程度,即能了解此人的健康狀態。這套論點在吳王夫差身上得到驗證。勾踐表示,夫差的大便其臭無比,表示病情不嚴重,一定馬上痊癒。事後證明也的確如此。專家表示,目前尚未有夠多案例證實此種診斷方式的效用,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絕對需要豐富的吃屎經驗才能進行判斷,建議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先從吃自己的大便開始學習。
由兩國君主同時認證的「大便問診」,預料將在民間捲起一股新的醫療旋風。 ──《吳越春秋‧吃屎新風潮?兩國王室的御用診療方式》
如果春秋戰國時代的新聞媒體和現代一樣蓬勃發展,《吳越春秋》記載這段勾踐討好夫差的事件可能就會變成這樣,搭配幾張網友分享吃大便的自拍照。
儘管有了網路社群,新聞依舊是多數人接受資訊的主要管道,它形成輿論,同時,在不知不覺間雕塑民眾的思考方式。然而在點閱率、訂報量、收視率的種種考量下,現代新聞自然而然地演化成當今的樣貌:用聳動標題與內文引起閱聽者興趣,提供簡單的幾句論點方便讀者快速吸收、認同分享,甚至刻意報導有爭議性、撩撥民眾情緒的事件。
怎麼看這都是一件有點可惜的事情。新聞,說穿了就是每天的日常,發生在你我周邊的真實故事。人們從閱讀小說中認識人生百態,從閱讀論文中學會科學知識。理所當然地,我們也應該能從報紙或媒體網站中,學到很多。
日前新成立的鏡傳媒,聘僱許多作家擔任記者,負責人物採訪。參加他們相關的鏡文學平台發布會,我才知道原來該公司想藉由作家敏銳的直覺,將人物採訪轉換為精彩的故事,改編成小說、電影劇本。比方說,年輕女孩到臺鐵失物招領處任職,原來是當年母親曾在那裏工作,她想去尋找如今失散的母親是否有留下線索。這既是新聞,也是會讓人好奇想知道「然後呢?」的小說開頭。
鏡傳媒讓文學從新聞事件中誕生,黃俊儒老師和團隊完成的《新生活判讀力》則是從新聞中體現何謂科學與科學方法。如果你只是快速瀏覽,會覺得它是一本踢爆各種新聞中的偽科學:鹽酥雞、濾掛式咖啡、保險套跟奶嘴都可能致癌、室內晒衣形同慢性自殺等等。這些新聞看起來都有科學依據或是專家背書,可真的是這樣嗎?書中會給你更清楚的答覆。
但仔細閱讀這本書就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你會發現,它是秉持著「做研究」的心態所撰寫。常人看完這類新聞後可能有些擔心(但一天後又邊吃鹽酥雞邊在室內晾衣服,睡前還喝了一杯濾掛式咖啡),可能嗤之以鼻。本書認真抽絲剝繭尋找論點的起源,綜合各界對此的評論,最後再自己做總結。我們指導研究生的時候不也是這樣嗎?要求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輕易接受或否定任一個論點,得充分閱讀相關文獻,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對這個論點更清楚,過程中還可能建立出自己的觀點。
如今有些人覺得,學者專家的話聽聽就好,做研究沒什麼用也沒什麼了不起。的確是聽聽就好,因為自己的判斷力最重要,而如何建立自己的判斷力,做研究是一種學習的方法,閱讀以做研究的方法寫成的本書,也是一種方法。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新聞在意的卻僅是快門的一瞬間。
我個人覺得,要求媒體每一則新聞都具備相當程度科學素養、具有啟發教化意義,某種程度上不太實際也有點強人所難,畢竟這在媒體的各項目標中,不是最重要的。但新聞卻可以是很棒的土壤,讓文學、科學、教育在這裡萌芽。作家可以將新聞改編成一篇篇精彩的真人實事小說;數學老師可以從房貸中教等比級數,水逆與火逆同時發生其實就是算最小公倍數;而這本書,就是讓讀者看見如何從新聞中學習科學知識,了解到什麼是學術研究。
希望閱讀完本書後,你也能來個這麼一次,對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議題,深入研究分析一番。
[推薦序2] 不惜得罪一卡車人,也要抵禦錯誤朱家安 沃草公民學院主編、哲學雞蛋糕腦板
臺灣社會就跟所有其他社會一樣奇怪,人們一邊看各種不重要卻聳動的新聞,一邊抱怨整個社會的人都只看不重要的聳動新聞。偏偏民主社會的政治效率,仰賴人們從傳播系統吸收的資訊質量。然而傳播系統的健康程度是大且複雜的議題,不容易說得清楚,但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明確的小領域來談。
例如說,在某種意義上,聳動新聞不見得只是區區訊息。試著想像:你因為某則聳動新聞而誤以為只有昂貴的「靈能水」才能治療自己的敏感性皮膚炎,或者誤以為必須加入某個沒見過的宗教靈修活動來改運……,這些錯誤的判斷,小則讓你損失幾千塊,大則可能賠上人生。
如果大家都具備足夠的科學知識,能判讀新聞資訊中的「科學說法」,揪出可能的問題,或許就比較不用擔心上面這些情況了。
不過很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美國曾經在一九八○年代實施「給所有美國人的科學」(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計畫,召集各領域科學專家,列出這些領域的基本知識。美國人的想法很明確:在教育體系裡把這些知識灌輸給學生,就可以提升美國整體的科學素養,減少錯誤判斷。不過他們很快發現這方法根本不成──專家們列出來的內容,很快就超過一個人(甚至一個專家)一輩子能學會的分量。而且,你可以想像,這個計畫若持續下去,隨著科學進展累積的新知識,分量還會繼續增加!
我們需要科學知識,但我們不可能真的學會所有我們需要的科學知識。我們該怎麼辦?日本科學哲學家戶田山和久認為,以美國為前車之鑑,要培養科學素養,不該把主力放在積累一般人的科學知識,而是要退後一步,培養一般人「科學思考」的能力。戶田山河久的「科學思考」是指掌握「關於科學的概念」並且操作這些概念來做出判斷,例如:能夠知道「理論」和「事實」的區分;了解什麼是「對照組」,能說出為什麼做實驗需要「對照組」;知道「歸納」和「演繹」兩種推論方式的差別和應用範圍等等。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戶田山和久認為,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偵測」出科學說法/科學新聞裡的各種不對勁,並且能充分運用現代的傳播資源和資訊設備,讓自己逼進真相。
我們不可能事先替所有人準備好一輩子會用到的科學知識,面對此事實,戶田山和久推薦了一個強調「科學思考」的解決方案,你可以把《新生活判讀力》理解成這個解決方案的「科學新聞特化教材」。
《新生活判讀力》討論十二則有爭議的科學新聞,你沒辦法靠這十二個議題獲得多少科學知識,但藉由「解剖員」對新聞內容的查證和分析,你可以知道有科學素養的人是如何發現疑點、檢查推論,並且尋找資源來幫助自己判斷。
前幾年,英國哲學家巴吉尼(Julian Baggini)出版了一本有趣的書《鴨子中了大樂透》,在書裡,他列舉了一百則公開發言,用哲學和批判思考技巧一一指出其錯謬之處。巴吉尼這樣做,當然不(只)是為了數落包含前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前法國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樞機主教墨菲歐康納(Murphy-O'Connor)在內的一百個公眾人物,而是為了藉由分析和檢討這些公開的思辨錯謬,讓大家意識到人類才智的脆弱之處,並在未來得以避免重蹈覆轍。
《新生活判讀力》就像是科學版的《鴨子中了大樂透》,科學新聞解剖室讓你看到現實生活中的科學新聞如何犯錯,而類似的錯誤又該如何被偵測和修正。這本書得以出版,顯示我們的生活環境依然充斥著沒道理的說法和種種科學的誤解、迷思。科學新聞解剖室不惜得罪一卡車人,也要抵禦這些錯誤。
自序:你值得更美好的生活,不要被科學偽新聞耽誤了
黃俊儒 科學新聞解剖室/一號解剖員
這真是一個多采多姿的年代,每天我們都有看不完的訊息,學習不完的知識,不僅很多都是免費的,還會自己搶著送上門。你高興訂閱什麼粉絲頁就訂閱什麼粉絲頁,你高興加誰好友就加誰好友。相較於過往訊息容易被少數主流媒體壟斷,這個時代的新媒體概況,似乎提供了某種救贖,讓我們獲得了解放。但是長久以來所累積的經驗法則也告誡過我們「免費的最貴」,這是屢試不爽的硬道理,所以美好的人生真的可以透過這種媒體型態的改變來獲得嗎?相信所有深諳社群媒體背後那套演算法(algorithm)運作的人,應該都不會這麼樂觀,因為這些無所不在的社群媒體網絡正在用一套全新的模式支配我們每一個人對於訊息的獲得。
每當時序進入冬天,臺灣的空氣就開始變得不忍卒「聞」,汙穢的氣流不時盤旋在臺灣的上空。有一天,透過LINE群組,我接到了朋友傳來一則關懷簡訊:「快通知北部親友趕緊關窗,中南部也要,因霾害嚴重。」不僅如此,內容還寫道:「中研院陳伶志博士表示,這波主力在晚上九點登陸北部,約凌晨兩點會到臺中,約五點會到臺南、高雄一帶,嚴格來說今晚全臺都會被影響到。」最後更提醒:「這幾天最好戴口罩!」過了不久,另一個親戚群組也傳來了一模一樣的簡訊。總之,在幾天之內,我總共收到了三次同樣的訊息。
這串充滿愛與關懷的簡訊到底有什麼問題?它的問題很簡單,就是它沒有說明「晚上」指的是哪一天晚上!我平時很關心空氣品質的訊息,所以當我第一次收到簡訊時,我知道它已經距離陳博士所說的「那天」三天了。
這個故事的前因是這樣的:內容是陳博士說的沒錯,只是陳博士將這些訊息發表在個人臉書上,熱心的朋友們就幫忙整理轉傳這一則訊息到LINE群組,因為著急的口吻就像是要搶救失火那樣的緊急,所以充滿民胞物與胸懷的朋友們就爭相走告,深怕慢了一個時辰就讓親朋好友蒙受健康上的不測風險。關心空汙沒有錯,滿滿的愛心沒有錯,即時的走告沒有錯,但是這些好事與美德都需要建立在「訊息無誤」的基本前提之下,否則就是大家白忙一場。我好害怕在一年後、五年後、甚至十年後,還收到這則要大家在當晚務必關窗戶的簡訊。
這樣的訊息其實不難懷疑、不難查找、不難檢驗,難似乎是難在那股急著想要拯救親朋於水深火熱的衝動。這個時代的訊息太多元、太零散,瞬息萬變的科技風險以及應接不瑕的資訊焦慮讓人太難耐,就連沒有搶到光棍節的促銷商品,都足以讓人徒呼負負、輾轉難眠。我們總是同意謠言止於智者,但是在這個時代裡面,當「智者」可不容易,需要擁有的技能不少,無法像過往般的簡單。在這些智者所需要擁有的基本配備裡面,恐怕首要的就是要徹底遵行「不確定的不分享」這個最基本守則。如果如此基本的守則都做不到,耽誤的恐怕不僅是自己的人生,更可能是別人的美好生活。
「關窗簡訊事件」僅是眾多資訊紊流裡面的最入門款陷阱,社群媒體真是這個新時代裡讓人又愛又恨的產物。二○一七年蘋果公司的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接受美國NBC夜間新聞(NBC Nightly News)採訪時也指出,社群媒體已經淪為散播不實消息和操縱輿論的工具,尤其是所謂的「同溫層效應」,讓每個人在自己的回音中不斷地再聽見、再強化自己的聲音,鞏固自己的偏見。上述的關窗簡訊,它在許多中年人群組中廣為傳播,但是在年輕人的群組中卻乏人問津(依據我在大學生現場民調),這種同溫層之間彼此取暖及相互輝映的現象,甚至已經足以造成國安問題,如果不加以突圍,我們實在很難以擺脫這個時代的各種民粹。而這個問題的嚴重程度,也難怪在十二年國教的新課綱架構中,會特別強調素養為導向的教學,並且提出將科學素養及媒體素養放在一起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有一天,新一代的年輕人可以懂得判斷這些資訊,懂得掙脫同溫層的隔絕,大家的生活才有機會更美好。
本書集結了科學新聞解剖室針對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各種科學流言的剖析,一如科學新聞解剖室過往對於這些問題的針砭,我們運用了「科學素養」及「媒體素養」這兩把解剖刀,為讀者一一剖析流竄在各種社群媒體中的典型科學偽新聞謬誤。透過這一本書,我們希望傳達給讀者具有整體觀及系統觀的解析視角,這個視角是可以帶得走的能力,可以永久防身的利器。透過這一本書,你學會的不會僅是這十二則典型案例裡面的零散科學知識,而是能學會如何以具有邏輯及理智的方式去面對任一則來路不明的訊息,真正享受這些資訊帶給你的成長與樂趣。
對於這些光怪陸離的科學偽新聞,「多解剖沒事,沒事多解剖」,美好的新生活不用假手他人,就從突破這些資訊的魔咒開始。
|
名人推薦語 |
如果你只是快速瀏覽,會覺得它是一本踢爆各種新聞中的偽科學。但仔細閱讀這本書就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你會發現,它是秉持著「做研究」的心態所撰寫。──賴以威 這本書得以出版,顯示我們的生活環境依然充斥著沒道理的說法和種種科學的誤解、迷思。科學新聞解剖室不惜得罪一卡車人,也要抵禦這些錯誤。──朱家安 |